◎許海烽 盧競冬 游 上
(福建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發展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鄉村古建筑古村落是反映一個地區風土個性、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鄉村地區作為古建筑遺產的資源富集地,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底蘊,以發展鄉村旅游為紐帶,在保護性開發中實現傳承、活化,助力鄉村振興。
福建閩東是我國廊橋遺存量最大、文化價值最高的地區之一,其廊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建筑技藝精湛。寧德市壽寧、周寧、屏南等縣的廊橋遺存核心區,成為福建省廊橋保護、開發工作的重點區域。以地域特色為龍頭,促進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協同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研究課題。
《中國古代建筑辭典》將古建筑界定為:古代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遺留的建筑物。學者吳卉認為,中國建筑史雖將1840年之前的建筑認定為古建筑,但考慮到古代建筑形式與風格都在其后得到沿襲,因此古建筑可應是清末民初以前根據傳統形式建造的古典建筑物[1]。張林認為古建筑是古人留下來具有較長歷史的寺、廟、殿、塔、樓、宮、陵等建筑[2]。王銳認為,古建筑是指被保存下來的、具有一定研究意義或者觀賞價值的歷史遺產[3]。學者對古建筑的定義各不相同,或從時間維度分析,或從文化與社會價值角度界定,或側重建筑類型考量,其共性在于對時間長遠性的描述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肯定。
資源原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鑒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文化遺產分為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三類,本文將古建筑遺產資源定義為:一定區域范圍內,具有有形性、歷史性、價值性的各類古典建筑要素的集合,包括古建筑與古民居等。
在CNKI數據庫鍵入主題“古建筑”及“旅游開發”,共檢索到112篇文獻,自2003年以來相關文獻數量呈上升趨勢,2014年后增幅明顯。通過計量可視化分析與關鍵詞共享網絡,發現古建筑旅游開發與古民居、傳統村落、旅游資源、文化遺產、文化旅游等研究密切相關,且國內古建筑旅游開發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特定區域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價值判斷與提出評價、可行性對策及建議。
研究方法主要以質化分析為主。學者多側重于對古建筑遺產資源旅游開發的原則或模式進行探討,例如徐洪濤、孫永萍認為各地古村落應根據自身景觀意象及文化表征采用不同的開發利用原則及模式,總結出古村落的保護主要以古村探秘型、旅游觀光型、休閑度假型三種模式為主,并肯定了旅游觀光型發展模式有利于特色古建筑遺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4]。舒綺雯、歐陽菊根對案例區域的旅游資源進行細分,對傳統街巷、傳統商業街市、公共活動空間、宗祠廣場等進行公共空間和景觀節點分析,提出古村落建設的四項原則[5]。亦有學者基于具體理論或通過構建理論模型,提出古建筑遺產資源在旅游開發的對策及建議。馮淑華等基于生態學共生理論,提出古村落共生系統的優化方向是一體化及對稱互惠之共生演化[6]。馮淑華還建立了游客“真實感-滿意度”測評模型,探討古建筑及古村落真實度與游客滿意度及忠誠度等因素的相關關系[7]。胡文靜,謝春山基于意象理論,通過構建旅游形象游客評價描述表、旅游形象游客提及內容統計表,提出完善古村落旅游形象是促進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實現和諧統一的重要因素[8]。
已有研究主要探討古建筑遺產資源開發與鄉村振興的關系以及旅游開發與鄉村振興的關系。2018年起,少數學者從古建筑遺產資源、旅游開發、鄉村振興三者相互融合的視角進行個案分析[9][10][11]。
古建筑遺產資源的旅游開發與鄉村振興的相關研究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相當大的深化空間。在研究對象方面,現有相關研究還未將擁有極為豐富的古建筑遺產資源的閩東三縣列入研究對象范疇;在旅游開發方面,多單獨以古村落作為研究切入點,暫未提出本文“古建筑遺產資源”這一綜合概念;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質化分析方法,暫未在相關研究中發現半結構式訪談調研法;另外,古建筑遺產資源、旅游開發、鄉村振興三者相互融合的研究尚欠系統,結合個例進行深入研討有理論價值。
閩東壽寧、周寧、屏南等廊橋遺存核心區,山青水綠,自然環境原生態好。廊橋、宗祠、廟宇、古民居、狀元祠等風格獨特、底蘊深厚的古建筑遺產資源作為該地區鄉土文化的代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學者前來觀光和研究。
本文采取質化研究方法,探討古建筑遺產資源旅游開發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在2019年7-8月間走訪研究區域,選取不同鄉鎮、不同身份的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包括壽寧縣西浦村、下黨鄉、周寧縣、屏南縣相關部門官員、供銷社主任、民宿(農家樂)業主、村干部及村民等。針對年齡較大且無法直接使用普通話進行對話者,則以當地干部作為訪談第三方。在征得訪談對象同意后進行全程錄音,以確保訪談內容真實性和可靠性,訪談結束后將訪談錄音進行文本化處理。

訪談對象基本信息表
除訪談對象的基本信息外,訪談主要問題包括:當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的古建筑遺產資源的旅游開發現狀;如何看待近年來古建筑遺產資源旅游開發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如何通過旅游開發提高當地古建筑遺產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作用等。最終選取以下代表人物訪談作為數據來源。
古建筑遺產資源修繕、保護、開發資金需求量極大,資金短缺無疑是阻礙當地古建筑遺產資源旅游開發的首要因素。6位被訪談者均首先表達此訴求:
“那當然是資金問題了。我們縣是貧困縣,資金還是有限的。一般我們現在就是報項目,例如景區的提升項目、筑建項目,但這和撒鹽一樣。”(A1)

現存問題 訪談對象資金短缺 A1、A2、A3、A5、A6、A8不動產所有權不明晰 A1、A2、A3、A7管理歸口問題 A1、A5、A7村民意識 A1、A6、A7農村空心化 A1、A3、A7缺乏核心吸引物(包括景區、民俗文化等) A1缺乏鄉賢資源 A4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A6技術傳承的年齡斷層 A6
“我們這里村財本來就不多,一年才10萬塊錢,全縣都靠轉移支付。”(A2)
“這個民宿是我家自己開的,也沒有太多資金再繼續把民宿做得更大了。”(A3)
“最近來看這些老房子的游客多了。但是我們沒有很多錢,不然會更好。”(A5)
“國家有政策,但實際上撥的錢還是不夠的,大部分都是靠當地政府和村民來做。”(A6)
“我們這個民宿,一樓是店鋪,二樓就是我們自己的房間改造成民宿而已,近幾年也沒有什么翻修,雖然來這里旅游的人還是會住。但是,實際上也沒有多余的錢去裝修啊!”(A8)
農村不動產權屬不清晰,除村資產、縣資產等權屬有所爭議外,村民內部的權屬也亟待明晰。計有4人提到這個問題:
“古民居的產權非常復雜。一座古民居涉及六七戶或者七八戶乃至更多戶家庭財產的產權……無非都是利益問題。”(A1)
“我們村很多的土地和房產都牽扯著宗族利益和集體利益,如果那些古民居、古建筑大量用來修建民宿了,沒產生效益時不會有村民計較,一旦產生效益就會有爭執。”(A2)
“這民居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村里的。我不能單獨決定怎么做,到時候怎么分錢也是問題。”(A3)
“老百姓是不會白白地把房子給你的,因為房子的所有權是屬于村民的。只能政府出面去租。”(A7)
古建筑遺產資源的現行管理,往往依賴政府指定部門或部門聯合管轄,顯效甚微。應有專門機構負責。計有3人提到這個問題:
“申報時屬于非遺部門,管理的時候是鄉鎮。這個橋在你的鄉鎮就你鄉鎮管,在你村里就你村管,在哪個旅游景點哪個旅游景點管。多頭管理,無人管理。”(A1)
“沒有哪個部門保護,旅游局文化局在管理,鎮村也在管理,責任沒有真正落到哪一個單位。例如一些瘋子或乞丐住在廊橋里,有的橋被燒掉了。”(A5)
“管理是一個問題,希望能夠形成有序分工,各司其職。”(A7)
鄉風文明延續需要村民的力量。村民是古建筑遺產資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但村民普遍缺乏文物保護和自我奉獻意識。訪談過程中有3人提到這個問題:
“我們以前動員大家開米糕店、粽子店、酒館,他們就會問虧了怎么辦。從商業角度來說,不是有了人流才做業態,而是先把業態做起來,但也有可能失敗。就像其他地方一樣,有一個小型商業街、有幾個文化場所,大家就能來,但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A1)
“當然,村民不一定有這個意識,很難認識到旅游開發的帶動作用有多大。”(A6)
“村民想要短期的利益,但旅游開發通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村民畢竟希望一開發就馬上實現利益,把他的古民居拿來開發就馬上獲利。但是旅游開發是一個漫長的事情,先有一個系統性投入,才能有產出。”(A7)
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碰撞、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取舍等,都是古建筑遺產資源保護和開發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空心村的古建筑遺產,面臨“養老”難問題。長期無人住用,破落不堪,甚至失去挽救的機會。古建筑遺產資源保護和開發需要人力。計有3人在訪談中提到該問題:
“鄉村振興,核心就是人。但村里已經沒有自身發展的能力了。我們村70歲以上的人有六百多人,全村總人口三千多人,除了大量的老人,剩下的就是孩子。現在村里沒有一個好的產業,90%的村莊凋零或者沒落。古民居等資源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護。”(A1)
“我們村都沒什么人,我家孩子也往城里打工去了。我們年紀大了,就待在村里,干干農活、做做民宿,維持生計。”(A3)
“比較集中的古建筑遺產資源,政府也會盡量爭取一些資金來修繕。但大家都知道,木頭房子長期沒人住又沒有去修繕就爛了。我們為什么想要開發民宿,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達到保護目的。有的做民宿、有的做博物館,一舉多得。”(A7)
閩東山區歷史上受交通不便等客觀因素影響,自然與人文生態的獨特性得以相對完整的存續。福建省在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和全域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中,要抓住歷史性機遇,讓古建筑遺產資源通過旅游開發成為閩東山區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
第一,優化資金配置,健全監督機制。閩東地區經濟發展起步較晚,而古建筑遺產旅游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優化資金配置,明確配置方向,建立健全監督機制。
第二,明晰所有權歸屬,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農村的土地乃至古建筑遺產資源均歸全村所有,村民內部存在較為繁復的利益考量。旅游開發必然涉及到不動產權問題。應進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明晰所有權,保障農民利益。
第三,設置專門的管理和監督機構,促進責任落實到位。閩東地區應設置專門的、針對古建筑遺產資源保護及開發的監督管理機構,有利于及時修繕或保護古建筑遺產,有效規避資源的破壞。
第四,培養村民旅游開發意識和正確的資源價值觀。要培育“合作共銷”的經營模式,加強知識普及和教育培訓,必要時也可前往其他地區參觀取經。
第五,加強政策引導下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扶貧。空心化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貧困山區的旅游開發和鄉村振興。只有建立完備的基礎設施,才能吸引村民留村、外部投資到村、外部人才駐村,利用旅游產業因子活化古建筑遺產資源。
古建筑遺產資源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包括資金短缺、不動產確權、管理歸口、村民發展意識、農村空心化、技術傳承斷層、法律法規完善程度及核心吸引物不明顯等。本研究通過實地考察和針對性訪談得出:應優化資金配置,健全監督機制;明晰所有權歸屬,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設置專門管理和監督機構,促進責任落實到位;培養村民旅游開發意識和正確的資源價值觀;加強政策引導下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扶貧。這是突破閩東地區古建筑遺產資源旅游制約因素的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