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
【摘要】對于《道德與法治》中的內容,尤其是法治教育這一塊,多數教師的教學經驗是相當缺乏的,不僅僅缺乏法治教育的意識,而且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在小學教育中,“道德”和“法治”二者的教育是斷裂的。且不說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就小學教師自身而言,其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對于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都有一定的疑惑。
【關鍵詞】道德與法制? 體驗式? 探尋
【中圖分類號】G6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80-02
對于道德與法制這一科,就目前教育狀況來看,學生對學習沒有自主性,平等意識不足,對于問題不能夠舉一反三,盲聽盲從,導致學生思考力下降、價值感不強、道德滑坡、法治觀念缺乏。這樣的教育浪費了本就缺乏的教學資源。與“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發生了偏差,使學生知行不符,雖然具有了道德和法律的相關知識,但是仍舊做出不符合道德或法律的事情,對于規則和法律缺乏敬畏心,意識薄弱,情形嚴重者甚至具有了“雙重人格”。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情境體驗法
1.“小學德育課堂的情境體驗”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在教授道德和法治知識時,對小學階段的孩子,可以通過創建具體情境,采取演繹不同角色、隨興演出、模擬現實場景、故事創意闡說等等各種各樣的方法,在調動學生知、情、意、行方面,我們應該做到完全化、立體化、多層次。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思考力和實踐能力,把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評測機制作為我們努力的方向,加強道德內化的力度和深度。
2.研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情境體驗的趨向,其一為研究角色演繹的體悟。此類研究通過創建和現實生活場景相似的情境,讓學生扮演生活中他人的角色,想象自己正處在和他一樣的境況下,站在他的角度去處理人際關系、履行道德義務、理解他人、體驗他人的情感,并且和自己進行對比,反省自己平日里的言談舉止,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感受不一樣的道德力量,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標準。
二、《道德與法治》演繹角色體悟式研究的實施案例
費爾巴哈曾說:“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本人在對多樣性課堂教學的研究中,初建了小學課堂演繹角色體悟式教學研究的實施方法和模式。如在《品德與社會》中的“我當志愿者”模擬活動我是這樣安排的。
1.教師開場白: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身邊,有著數不清的志愿者,他們一腔熱血,胸懷大愛,為了助人而忙忙碌碌,不求回報的奉獻著青春。在學校世界文化節上,許多同學也是如此。
2.同學們,你們可還有著那美好的記憶?(播放文化節相關情景)
看完后教師總結:學校舉辦的世界文化節,是我們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一個窗口,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3.上課之前,同學們選擇了感興趣的展館,通過在圖書館翻閱資料、網上搜索,你們應該都了解了自己所選展館的相關資料,那么,現在來展示一下你們小組的探究成果吧!
4.現在,你們就是文化節上的小小志愿者,請同學們熱情地為我們介紹講解由大家共同構筑的國家展館吧。
5.活動開始后,各個小組輪流上臺,進行角色演繹,模擬為來賓服務的場景。
6.小小志愿者們,今天,你們自信、聰敏、謙善,你們用特屬于你們的熱忱和激情感染了老師們,獲得了他們的一致肯定,我為你們感到驕傲,你們都是最棒的!
在舉辦這次角色演繹活動的過程中,我獲得以下幾點啟示:
1.通過模擬具體的現實情境,讓同學們把自己放置在他人的角色上,通過舉辦學校文化節世界展館活動,讓同學們扮演志愿者,更多的了解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同學們既拓寬了眼界,也學會換位思考,體諒他人,體驗不同的角色所需要處理的人際關系和所需要承擔的義務與職責。
2.理解萬歲。在整個活動中,知曉成為一名志愿者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經歷不一樣的身份,體驗不一樣的情感,以此作為自己的參照物,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點,矯正自己不當的言行舉止,增強自己的道德感,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道德與法治》角色演繹體悟式課堂的目標
愚認為,《道德與法治》相關課程應該回歸本真,最終落實到課程意義上面,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育人,在品德上成就人。一堂有趣味有哲理的德育課,應該是有別于傳統的“填鴨式”的,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能是引導和輔助,老師創造條件讓學生接觸更多更豐富的教學資源,重視學生的教學體悟,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兩者之間取得一種平衡,構建相適應的體驗系統,形成學生為主體、活動為客體、適宜多數學生、哲學性強、開放包容的德育方式,構建評價機制多元化、手段方式激勵化的德育課堂。
總之,情境創建、角色演繹、關注效用將成為小學階段德育課堂角色演繹法的關鍵詞語,我將用我一腔熱血,踐行道德大路,不斷探索德育課堂,助益學生修煉一顆大德之心。
參考文獻:
[1]魯潔.品德與生活:最有魅力的課程[J].道德教育研究,2004.
[2]肖川.體驗:從知識到教養的中介[J].中小學管理,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