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凱燕 黃勇軍 劉增韜 邢剛 鄧國衛 朱文靜


[摘要]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在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治療復雜性腎結石中的應用價值。方法92例復雜性腎結石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6例。兩組患者均實施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治療,而實驗組首先實施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比較兩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手術時間、損失血紅蛋白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實驗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分別為97.83%、86.96%,對照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分別為84.78%、69.57%,實驗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損失血紅蛋白量為(13.99±4.68)g/L,實驗組患者損失血紅蛋白量為(12.15±4.98)g/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87.98±30.85)min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05.08±33.89)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均存在發熱、尿色略紅情況,但具有穩定的生命體征,經對癥處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結論復雜性腎結石治療中實施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治療方案和應用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適合推廣。
[關鍵詞]復雜性腎結石;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5.022
腎結石作為一種常見的泌尿外科疾病,發病率較高,伴隨微創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為腎結石的治療提供了技術手段,微創技術治療腎結石已成為常態。其中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體外沖擊波碎石術、輸尿管軟鏡技術等均為微創治療方案,而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應用優勢較為明顯,比如較高的清石率、較快的碎石速度、較廣的適用范圍等,而在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應用過程中關鍵點為穿刺和定位,均會對治療效果會造成直接的影響,超聲定位為臨床上常用的定位方法,但是在復雜性腎結石治療中應用效果不佳,比如鹿角形結石、畸形腎結石、多發腎結石等,很難對穿刺路徑進行協助選擇。伴隨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的應用可對以上復雜性腎結石穿刺路徑的選擇提供有效依據,應用效果較為理想,本研究對其應用價值進行深入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復雜性腎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6例。實驗組患者中男28例,女18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6.52+12.8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47.08±12.5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人標準納人標準:①與腎結石診斷標準相符;②結石橫徑均>2cm;③未接受過開放手術或者實施過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者。
1.3方法兩組患者均實施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治療方案,而實驗組首先實施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具體方法為:首先進行CT平掃,置患者于仰臥位體位,從雙腎上方直到盆腔進行平掃,泌尿系統包含在內,應用16排螺旋CT,參數設置為5.0mm間隔,0.9mm層厚,0.8mm螺距,300mAs,120kV1。完成平掃之后,接下來操作對Mimics軟件進行應用,在軟件中導入DICOM數據,對三維畫面進行獲取,主要操作包含設置圖層、界定圖像閾值、三維建模、測量角度和距離、模擬手術等[2]。肋間應用橫斷面進行標記,并對脊柱投影點進行標記,X軸為斷面體表的連線,Y軸為脊柱體表連接投影點。與三維圖像相結合,對目標點和目標盞進行確定,對體表與目標點的距離進行測量,肋骨避開之后,穿刺路徑選擇最近距離,穿刺點為體表與其交點,一般會選擇12肋緣或11肋間為穿刺點,而穿刺方向一般為兩點連接3。應用軟件投影工具在X軸和Y軸上對穿刺點坐標進行確定,利用測量:工具對體表與穿刺針角度進行確定,并對進針深度進行設置。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對患者進行麻醉,之后置患者于截石位體位,將輸尿管導管(F6)置人患側,之后置患者于俯臥位體位,實驗患者將脊柱中線和11肋間線畫出來,兩者之間要保持垂直,以三維成像為依據對穿刺點進行確定,穿刺點附近區域應用B超進行掃描4。對穿刺點再次確認,與三維重建所獲得的數據相結合,對進針深度和角度進行確定,腎目標盞應用18G腎穿刺針進行穿刺,成功穿刺之后,將針芯退出,應用斑馬導絲進行引導,依據結石數量和大小的情況,擴張通道到F20或F16,外鞘留置,將經皮腎通道構建出來;通道中置人輸尿管鏡,碎石應用雙導管超聲碎石系統或鈥激光,徹底清除碎石,應用B超與三維成像相結合,對是否殘留結石進行反復確認,無殘留之后,對腎造瘺管和雙J管進行留置5。對照組則除了CT三維重建步驟以外其他步驟與實驗組相同。腎造瘺管需要手術后3~7d進行拔除,雙J管需在30d之后進行拔除。
1.4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手術時間、損失血紅蛋白量、并發癥發生情況。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結石清除率比較實驗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分別為97.83%、86.96%,對照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分別為84.78%、69.57%,實驗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損失血紅蛋白量和手術時間比較兩組患者損失血紅蛋白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兩組患者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均存在發熱、尿色略紅情況,但具有穩定的生命體征,經對癥處理均得到有效控制。
3討論
復雜性腎結石采用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優勢較為明顯,創傷性小、結石清除率較高,然而針對多發結石和較大體積的腎結石卻增加了手術的難度,穿刺通道的合理選擇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6]伴隨著三維重建條件的完善和螺旋CT技術的進步,泌尿系CT重建技術可對腎血管及系統進行清晰顯示,并通過立體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作為檢查方法具有非侵入性。而多排CT具有較快的掃描速度、較大的信息量,擁有圖像處理功能,可對細膩清晰圖像進行快速重建。曲面重建技術可在一個圖像上全程顯示高密度結石影像,包括輸尿管梗阻位置、輸尿管、腎盂位置,具有直觀的效果,醫師以此為依據可準確判斷和定位結石。影像學技術對穿刺點進行定位為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的實施提供了較好的幫助,而影像學技術有很多種,各有各的優勢,也有其不足,其中超聲定位較為常用,可實時監測穿刺深度和方向,定位可靠、準確,但是針對復雜性腎結石會受到骨骼、腸道氣體等因素影響,使得結石和腎臟立體結構不能全面顯示出來,操作難度因此增加[7]。而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的應用解決了以上的不足,其優勢明顯,不但方便簡捷,而且利用三維圖像可準確定位穿刺路徑,對進針深度和角度進行準確設定,以此降低手術難度,也可將結石清除率顯著提升[8-10]。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分別為97.83%、86.96%,對照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結石清除率分別為84.78%、69.57%,實驗組患者成功穿刺率、結石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損失血紅蛋白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復雜性腎結石治療中實施經皮腎鏡穿刺取石術治療方案和應用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適合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友華,高吳陽,張永學.低劑量CT定位穿刺法建立經皮腎通道治療復雜性腎結石.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7):2878-2881.
[2]林陽彥,邱春明,楊勇,等.局麻聯合CT三維重建在二期經皮腎鏡取石中的應用.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6,164):480-483.
[3]王威.CTU聯合CTA在經皮腎鏡取石術中的應用價值.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6,31(7):613-615.
[4]徐剛,虞力航,周毅.單通道經皮腎鏡聯合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復雜性腎結石的臨床研究.中國內鏡雜志,2016,22(5):107-109.
[5]鐘渠梁,石家齊,吳志平,等.CT三維重建輔助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復雜腎結石的應用價值.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41(6):73-76.
[6]黃中柱.三維螺旋CT引導建立經皮腎通道在復雜性腎結石PCNL術中的應用.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24(13):142.
[7]吳繼雄,石安斌,楊秋云,等.探討CT尿路造影及三維重建在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中的應用價值.中國醫學創新,2014,11(5):59-60.
[8]郭保偉,馬志軍,郭來成,等.螺旋CT三維重建成像在復雜性腎結石經皮腎鏡雙導管超聲碎石術中的應用價值研究.中國實用醫藥,2014,9(1):122.
[9]萬建省,郝繼東,王偉峰,等.CTU三維重建在復雜腎結石經皮腎鏡取石術中的應用.解剖學研究,2017,39(6):457-460.
[10]丘捷文,李春,文博,等.基于CT的腎結石三維模型在經皮腎鏡中的應用.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7,11(5):309-314.
[收稿日期: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