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

2020年,國有企業改革將進入關鍵歷史階段。以國有企業市場化方向的國企改革將步入抓落實、提成效、向縱深發展的新境界。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調整”“要制定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提升國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對2019年回顧并對2020年的國資國企改革進行謀劃,將在這個指導思想下進行。
4大看點:2019年,國資國企改革在4方面呈現亮點
一是混改在我國有序推進,規模擴大,出現“以混促改、改求實效”的趨勢。第四批混改試點名單公布,160戶企業納入其中,資產總量超過2.5萬億元。到2019年,中央企業混改比例達到70%,比7年前提高了20%,參與混改的企業中70%的企業利潤獲得了較大增長;類似京滬高鐵上市,加速了鐵路資產證券化步伐。特別是以聯通、東航物流、黃金珠寶等以戰略型投資的混改企業,改制效果好,出現“引戰、改制、激活、提效”的混改鏈條。
二是加快授權經營體制改革,授權事項擴大,優化國資監管方式。2019年6月,國資委授權放權清單(2019年版)發布,重點選取了規劃投資與主業、產權、選人用人、薪酬激勵、重大財務事項等 5大類35項授權放權事項。11月下旬還發布《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的實施意見》,明確清單管理、分類授權放權、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三是中央企業重組整合加快,梳理央企同質化業務,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實施了保利集團與中絲集團重組、“南北船”合并為中國船舶集團、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掛牌這三大動作。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企業已調整至97戶。在2019年,引人注目的是“央地重組”的新趨勢,中國寶武兼并馬鋼集團、招商局入股大連港、南航集團宣布引入廣東省確定的投資主體,這些走勢加強并且呈現繼續推進的趨勢。
四是推進綜合改革試點動作頻頻,改革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加強。400多家央企子企業和地方國有骨干企業,實施國企改革“雙百行動”。2019年7月,上海、深圳“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和沈陽國資國企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專項工作也已經啟動。從“十項試點”、單項改革,到開展全國性、區域性綜合改革試點,改革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加強,尋求合力發揮。
當前,國際形勢嚴峻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經濟處于爬坡過坎階段,國企在“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大邏輯下,改革是關鍵一招。盡快推動國企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果,讓微觀市場主體充滿生機和活力,事關改革成敗,事關第一個百年的發展大計。從宏觀上看,國資國企改革進程與目前面臨的國際局勢與經濟發展所需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在有些地方存在國企改革目標不具體、時間不明確、路線不清晰、具體指標無法量化無法考核的問題。要加強對以上各領域改革的全面評估,堅持問題導向,把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明確標注出來,排出優先順序,重點推進。這是起草新三年綱領要解決的問題。
2020年到2022年是務實篤行縱深發展的三年。三年行動,關鍵看頭年。2020年,將堅持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微觀主體活力、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這個目標,在提高改革效能等方面進一步聚焦聚力,啃硬骨頭、打硬仗,達到全面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的目的。
8大趨勢:2020年將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推進,吹響新一輪國企改革集結號
趨勢一,圍繞國家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調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效推進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兼并重組、交叉持股、財務投資、戰略聯盟等多種合作模式將大量涌現。國有企業聚焦主責主業,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重組正在“進行時”,特別是在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裝備制造等領域,一系列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的措施有望陸續出臺。煤炭、電力、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領域資源整合將加快進行。
趨勢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賦予企業更多的經營權。繼續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出臺權力和責任清單,確保職能定位更準確清晰、監督管理更規范高效,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新組建一批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并且探索新的運營機制,加快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
趨勢三,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心由“混”向“改”轉變,向實效轉變。在穩健基礎上積極的勢態會加強,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推進,戰略型投資的幅度將大幅增加。開展集團層面的股權多元化工作,探索多元股東架構下的治理機制和國資監管的有效模式;混改的分層分類推動,著力于企業運營效率的提升和生產收益的增加,進一步推動石油、電力、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重點領域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自然壟斷行業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將競爭性業務全面推向市場。
趨勢四,增強研發創新能力,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積極作用。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入先進制造業,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發展新動能,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追求規模、速度升級為追求高品質、高附加值、高效率發展,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和全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趨勢五,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建立職業經理人等制度。通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在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子企業推進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建立職業經理人等制度。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完善激勵機制,強化人力資本,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統籌運用股權激勵、分紅激勵、員工持股等激勵方式,激發科技型企業各類人員積極性、創造性。
趨勢六,加強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深度合作,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共贏格局。國有大企業發揮產業價值鏈條的重要帶動作用,通過提供平臺,整合資源,創新商業模式,促進了產業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競爭環境、市場需求和分工協作,通過兩者的相互補充發展,向著中小企業血脈相連、命運相依的生態發展。
趨勢七,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改造傳統產業,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發展新興產業,努力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培育一批專注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壯大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趨勢八,著眼防止金融風險,強化財務與投資改革,提高勞動生產率。改革強化效果,通過改革強化財務硬約束、削減和規范補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金回報率等重要環節,包括大力化解過剩產能、加快處置低效無效資產,通過兼并重組、關閉撤銷、掛牌轉讓、破產清算等方式盡快出清,實現國有資本形態轉換,使國有資本用于更需要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