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水畫教學存在諸多問題,課時緊縮,教學模式單一,但更為重要的是主觀表現意識的缺失。藝術貴在繪畫風格的不斷創新。山水畫教學中臨摹、寫生、創作不同階段都需要主動地培養主觀表現意識,不能一味地復制、照搬、抄襲,而應學會變通。
【關鍵詞】山水畫教學;主觀表現;意識
【基金項目】本項目為長治學院優秀課程,編號為200492。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234-02
前言
藝術的價值在于創造美,傳統與創新是藝術實踐必然面對的問題。山水畫的學習也脫離不了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山水畫教學就是要深入學習傳統,培養正確的繪畫表現意識,不斷創造新的山水畫樣式。
一、山水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山水畫教學中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課程結構的不合理,課時緊縮。以長治學院山水畫教學為例,作為師范應用型綜合大學,專業課程的設置突出了師范性的教學特點,課程種類繁多,推行通識教育,留給每門專業課程的課時量很少,加之目前全國正在推行教育轉型,提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加大通識教育的力度,同類院校的各專業課程課時量約在96時,更有緊縮的趨勢,遠不能達到應有的課時要求。山水畫如此多的內容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何談學精學好。這也應當是同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通而精,強調綜合教育的同時,很難做到專一。
在山水畫教學中,主要以臨摹傳統優秀作品為主,寫生、創作的時間甚少。就以臨摹為例,選定一作品為臨本,需要有讀畫、臨畫的過程,章法、筆墨更是臨摹實踐的具體內容。臨摹應做到以小見大,以一幅作品去了解一個畫家的特點,以一個畫家去了解一個畫派或一個時代的特點。將一點作好實屬不易,更何況全部。授課形式單一成為山水畫教學中的普遍現象。
山水畫教學中臨摹、寫生、創作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師造化、得心源。缺乏主觀表現的意識成為山水畫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臨摹、寫生、創作中皆是機械地、被動地學習,缺少主觀分析主觀表現的過程。在臨摹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模仿作品的筆墨效果,而缺少分析筆墨與山石等的內在關系的過程,對于章法更是無暇理會;在寫生中先入為主的“對景寫生”方式導致機械地照搬現實景物的關系,如西方風景式的構圖,套用臨摹時學來的某種皴法,忽視山石與筆墨間的關系;創作過程更甚,離開真山真水,腦中空白,機械地東拼西湊,導致不倫不類的結果。可以看出,山水畫教學中最緊要的問題是主觀表現意識的缺失。
二、主觀表現意識的培養
1.藝術的價值
藝術的價值在于創造美,藝術貴在創新。繪畫主體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原則,從傳統、生活中汲取養分,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風格作品,體現出藝術的價值所在。每位畫者由于創作情感和技能的不同,所創作出的作品風格是各異的。傳統中的經典作品風格迥異,都因其對于過去或當下有別于他人的創新才流傳千古,一種風格的創造是新,也會成為過去,被另一種創新所突破,藝術始終煥發著新的生命力。
繪畫者的主觀表現意識(在這里更多是為了區別被動地臨習、照抄、套用等繪畫陋習,強調一種主動地創造的意識),即為主觀的創作意識,對于傳統、生活、情感、技法等相互間的關系,滲透了主觀的理解,體現為一種主觀能動性,有別于被動或機械式的模仿。藝術的創新需要繪畫者對生活、傳統、自我的突破,不斷探索新的繪畫形式。
2.教學中主觀表現意識缺失的原因
在教學實踐中,無論是臨摹、寫生或是創作,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被動地、機械地接受,而缺少主觀表現的意識。
首先,中國畫自身存在的藝術高度。中西繪畫具有的明顯的文化差異,中國畫注重主觀表現,而非對客觀對象的直觀再現。要求畫者必須具有主觀地理解,所畫之竹乃“胸中之竹”,要求做到“似與不似之間”,這就給畫者自由表現的同時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繪畫的目的不是表形而是達意,通過形象的描繪,表現物象之“神”。這種對“傳神”的追求以及對“寫形”度的把握,要求畫者必須投入較大程度的主觀的理解,即為一種主觀表現的意識,體會主客體的內在關系,感悟藝術的真諦。
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臨本、山川、主題的理解就不如西畫那樣容易接受。例如,對山水中山石皴法的理解就存在難度,遠遠不如塊面對山石形體的塑造好理解。皴法作為主觀創造的一種山水畫表現程式,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同時,在教學中先入為主的學習過程也影響了對國畫的理解。西畫素描、色彩或高考培訓模式成為學畫者最初的對藝術的理解。光影下物象的自然存在狀態,塊面式的形體塑造方法都扎根于每一畫者的內心,這就必然影響到對中國畫注重主觀表現的理解。特別是對于初識中國畫的學生主體而言,就如空中樓閣,例如,在寫生中用筆墨表現明暗關系等現象。
教學中課程結構存在明顯問題。山水畫課程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山水畫教學首先是課程結構的單一,以臨摹為主,缺少寫生與創作的環節,只能是淺嘗輒止。其次是課時的壓縮,無法達到由量到質的升華。例如,山水畫臨摹以經典山水作品為臨本,從讀畫到完成基本沒有主觀分析的時間,作品臨摹過程亦是以完成作業為目的,無法做到從理論到實踐完整體系的目標。當前綜合院校的山水畫教學中皆存在共性的問題,特別是強調通識教育的方針下,留給專業教學的空間非常狹小,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搞好山水畫教學是值得深思的。
另外,主觀方面存在能力上的差異。學生基礎較差是無法回避的事實,繪畫的意識、興趣、造型、筆墨等綜合因素導致了主體能力的差異。對于中國山水畫的學習,可以說幾乎是空白。教學中的另一個問題即是自身的情況,能力的匱乏會促使主體惰性的產生,缺乏對專業的興趣,對困難的逃避,只能導致被動地接受。環境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指學習的氛圍,就需要學生的共同創造和維持。
三、主觀表現意識的培養
1.加強主觀表現意識的培養
分析山水畫教學的諸多問題,可以看出,關鍵是主觀表現意識的缺失,必須達到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觀能動,否則,山水畫教學就失去了意義。
山水畫臨摹中,首先要讀畫,通過一幅作品了解一個畫家,一個畫派,一個時代的繪畫特點,分析作品的章法與筆墨。其次,在臨摹實踐中,要掌握作品的章法與筆墨,樹木的畫法和山石的皴法、水法、云法等。并在此基礎上做到意臨(或變臨)的練習,根據所識筆墨技法重新構圖,在意臨中進一步更好地理解筆墨程式,加強主觀的表現意識,而不能僅僅停留在被動地對臨階段。畫者調動自身的能動性,去分析章法與筆墨,認真揣摩作畫中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突破課時的局限,突破對臨本的依賴,不斷加強主觀表現意識。
山水畫寫生中,面對真山真水,不能以西畫定點寫生的方式觀察物象,而應深入了解物象的結構特征,諳熟物象間的關系,寫山水之神。
在寫生實踐中,學生習慣性地席地而坐,不假思索,直接描繪,用線勾勒山石樹木,基本無章法與筆墨可言,猶如用毛筆畫速寫。完全是被動地接受,沒有絲毫主觀表現的意味。面對山川,內心的感受驅使自身要表現什么,如何通過筆墨表現帶有地域性特征的山川之美,學生所缺失的正是這種主觀分析的意識,即主觀表現的意識。或許是受西畫“對景寫生”方式的影響,依賴于山川樹木,不敢作取舍,導致畫面不中不西。
中國山水畫的寫生要充分加入主觀表現意識的分析,通過筆墨表現主觀對山川樹木的理解,依山水之形表現山水之神。章法與筆墨是畫面的構成因素,“六法”中“經營位置”,山水畫寫生中是需要主觀經營的,而不是對實景的如實照搬,否則就會受到諸如透視等因素的限制,被動地描形為主,而表意成為次要。面對繁雜的自然山川,應表意為主,取舍有道,山川、樹木、云水、路橋皆是表意的形式符號,而不能為描形而損了意。從畫面構成角度而言,分析山川、樹木等的造型在構成中的藝術形態,可以是寫實的,亦可以是寫意的,這樣線條或筆墨就可以做到充分的自由,而不被成為描繪的枷鎖。物象的形,是繪畫者無法逾越的命題,可以說,畫者對待造型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待中國畫,對待藝術的態度。在寫生中不斷培養主觀表現意識,以繪畫的高度看待自然山川,以形表意,表現內心對自然的理解,表達對自然的情感,而不作自然的“奴”。同樣,山水畫寫生中,筆墨的表現更需要主體的不斷探索。學生在寫生中最明顯的問題便是套用古人的筆墨表現所見山川。筆墨本是藝術表達的藝術語言形式,形若有所依,而筆墨則是藝術的創造。古人的各種皴法,作為程式,是筆墨的不斷發展不斷積累,習古是為了開今,在寫生中不斷探索新的筆墨形式,挖掘適合地域性的筆墨語言,更需要畫者的主觀表現的作用,開拓筆墨的表現空間,而不能深陷古人的筆墨程式中,更不能模仿復制今人的筆墨樣式。
山水畫的創作過程是畫者主觀表現意識的集中體現。脫離了臨本和自然山川的參考或依靠,需要充分調動主體的表現欲望,相由心生,對于自然的理解,對于自身情感的表達,通過章法與筆墨表現出來。山水畫教學中也是最困難的,學生表現意識的缺失,腦中如空白,表現什么,怎么表現,所導致的只有東拼西湊,模仿,缺失自我和新的表現語言,也就失去了所謂創作的意義。教學中必須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創作方法,創作本身何以能教,創作意識的培養需要畫者自身的不斷感悟與積累,這就需要學生的自覺。
2.傳統與創新
學習傳統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傳統與創新是教學中的重要命題,也是畫者必須面對的矛盾關系。學習傳統中的經典為己所用,不斷繼承和發展。今日的創新會成為傳統,為后人所突破。山水畫教學中臨習傳統中的章法規律與筆墨程式,寫自然物象的特征,即是為了不斷培養主觀表現意識,探索新的山水畫表現形式,而在山水畫教學中,固守傳統,為傳統所束縛,提筆即是古人的筆墨等種種現象的普遍存在。縱觀每一位大師無不是各具面貌,有著自己的風格特征,與傳統拉開了距離,用屬于自身的新的筆墨表達對自然的理解和情懷。
縱觀山水畫史,每一位山水畫大師都以獨特的繪畫面貌著稱于世,作為繪畫的參與者,同樣面臨傳統與創新,繼承傳統的同時必須開創新的筆墨樣式,否則只能被歷史所淘汰。例如,清初“四僧”對于“四王”的山水樣式是突破,同時“四僧”的作品又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完全異于“四王”的正統山水畫樣式。當今山水畫界,每一位畫者都在積極探索新的山水畫樣式,無論是偏重寫實或寫意,還是偏構成或實驗性水墨,都是對山水樣式的不斷嘗試。因此在山水畫教學中,傳統與創新的關系不能固守傳統,更不能無視傳統而肆意創新。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主觀繪畫意識,積極引導,讓其真正明白不能習古不化,而是為了更好地思考創新,理解創新的重要性的意義。創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學習中的各個階段用心體會,勇于嘗試,積累筆墨經驗,才能有所創新。
結論
山水畫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學的意義不是簡單地傳以知識,而更為重要的是意識的培養。臨摹、寫生、創作都是要不斷培養學生的主觀表現意識,使其變被動為主動,在主動的實踐中發現自我,突破自我。
參考文獻:
[1]唐立斌.談山水畫對景寫生與對景創作的相似性與差異性[J].石家莊:大眾文藝,2017,19.
[2]李崗.從寫生到創作——中國山水畫發展現狀芻議[J].北京:美術,2018, 12.
[3]賈佳,姜金軍.“外師造化”與主觀意象[J].北京:美術觀察,2018,6.
[4]李月林.山水畫寫生的三個層面[J].北京:美術觀察,2018,6.
作者簡介:
郭孝波(1981.4-),男,漢族,山西長治人,碩士,山西長治學院美術系講師。研究方向:山水畫創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