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鮮枝
摘 要:本文從優化經濟結構的發展主線以及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平衡點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進行探討,接著對其最終目標進行分析。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結構 全面發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
經濟發展不僅包含量的方面所產生的變化,也就是經濟增長,同時也涉及質的變化,也就是經濟結構方面的改進和優化。對經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和優化,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當前階段我國所面臨的形勢所需。
優化產業結構應該擺在首要位置,并使之高度化、合理化。對產業經濟發展趨勢要認真研究,將產業轉型的升級轉型有效合理地推進,分析產業變遷規律,將產業的集群化、融合化、生態化積極推進并發展。產業結構優化最重要的一點是選擇工業新興技術,把新興科技產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產業,可以提高中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擺脫低利潤,高成本的傳統發展模式的束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擴大和加強新興技術產業,通過金融創新將民間資本引入實體經濟,防止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分離。通過打破技術和市場壟斷,形成全新機制,使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產學研上中下游互動互促。同時,進一步轉型升級傳統資源性產業,重點關注現代服務業對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的貢獻。為適應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們應重點發展物流、金融、咨詢、培訓等現代化生產服務業,以滿足企業與產業的發展需求。為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我們將根據經濟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當前典型的綠色低碳產業和旅游文化產業。
二是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就需要優化區域內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合理配置區域內資源和要素,提高經濟水平和質量,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例如,我們在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的經濟,以達到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目的。
三是解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使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遭受嚴重破壞。農民的收入不能提高,農村的購買力不能上升,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順利轉移,工農業勞動力和工農業產出比例不平衡,不可能改善經濟發展質量。因此,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推進城鄉服務設施和環境建設,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設施的供給水平,使服務業市場迅速發展。統一包括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和土地轉讓市場在內的城鄉要素市場。確定國家基本保障的范圍、水平和對象,管理標準統一化,使社會保障體系達到覆蓋城鄉、全民共享的水平。
第四,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就是要不斷調整不同品種和不同等級的產品生產。從宏觀角度看,要求國家加強產品結構的宏觀調控,并在國家產業政策的約束下進行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結構協調和總量平衡為主要目標,只有在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規劃的基礎上,合理調整不同地區,部門和企業的產品結構,才能實現全面優化。在微觀領域,企業需要對內部管理進行不斷加強,建立一套適合市場經濟的決策程序和制度。根據市場需求,我們應對現有產品進行排隊和分類,并圍繞市場進行調整。
二、效率和公平間的平衡點
目前,國人的神經正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產業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以及由此產生的生活質量差距所擾亂,也引發了人們進一步思考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矛盾。根據經濟學的解釋,只有當效率激勵與收入差距擴大密切相關時,才會削弱非效率激勵的影響,同時對社會沒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可以積極地促進經濟增長,如果由于偏離效率激勵機制而導致收入差距擴大,那么收入差距擴大對增長的影響不是促進,而是干擾或者抑制。因此,提高市場效率的內在要求是不斷提高社會公平程度,而且,效率對個人行為的有效激勵也取決于社會公平程度。
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已成為我國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效率和公平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規則,但它們又是緊密相連在一起的。公平以效率為基礎,同時公平也是效率的保證。提高效率需要許多條件,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公平,換句話說,效率增益取決于公平的社會規則和社會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公平。簡而言之,效率為公平奠定了基礎,公平為效率創造了條件。沒有效率,就沒有公平,沒有公平就會低效,效率和公平同樣重要,二者不可偏廢。從“公平第一”到“效率第一,兼顧公平”再到“公平與效率同等重要”,政府對效率與公平關系問題的思考經歷了上述變化。在這個階段,關鍵是要在它們之間找到平衡,實現良性的相互促進,即公平提高效率,效率促進公平。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終目標
若想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就必須以經濟的發展創造物質財富。但必須強調的是,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過度使用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這涉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目前的認識來看,全社會倡導的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不僅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對經濟生態規律的積極適應最重要的是改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內容是通過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使循環、低碳和綠色經濟快速高效發展。同時,發展方式轉變包括與經濟發展相關的社會繁榮,促進企業,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例如,在某些人中,富裕的物質生活帶來的所謂“幸福”和高生活壓力造成精神上的“偽幸福”影響了社會的和諧。鑒于這種情況,企業的營銷模式應該從滿足需求轉向創造需求。在提供多元化產品的同時,企業應更加注重提高消費者的精神層面滿意度,以“人文主義”而不是“功利主義”的營銷思維作為市場的向導。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必須始終堅持“人本主義”“環境主義”和可持續發展思想,以經濟結構優化為主線,找到效率與公平的平衡方向,促進人民群眾、企業、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是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武國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思路與新亮點[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6-20.
[2]張旭.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戰略的調整與實施[J].經濟縱橫,2017(03):34-39.
[3]劉利飛.創業型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驅動力[C].2018年3月未來教育家學術研討會.0.
[4]劉勇.在補短板中抓好農業結構性改革重點[J].廣東經濟,201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