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霞 王妍 張春梅
摘 要: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深化,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當前,我國在實施產教深度融合過程中,面臨法律保障欠缺、多主體協同能力薄弱、深化程度不一等不足,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學情以及企業需求,以國家實施產教融合為契機,探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 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融合帶來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蓬勃發展,高素質、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成為市場需求和發展的最大推動力。但受體制等多種因素影響,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人才供給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能滿足新常態下的市場需求。為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變化,自2013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有關政策文件中都做出了深化和推動產教融合的部署,“產教融合”已經成為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統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加強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指導方針和重要制度安排。
一、高等院校越來越成為國家推動的產教融合的重要主體
為推動高級應用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發揮高校的創新主體作用,2015年,國務院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將深化產教融合理念推廣到高等教育和“雙一流”建設中,指出:“深化產教融合,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著力提高高校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率,努力成為催化產業技術變革、加速創新驅動的策源地。”2016年,黨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進一步對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進行明確要求“深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創新技術技能人才教育培訓模式”。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實黨中央關于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的重大決策,2017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將“產教融合”上升為國家教育戰略層面。《意見》從7個方面30項舉措強調在未來產教融合中,如何調動和發揮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組織等四個主體的作用,對我國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分類人才培養及推動產教融合進行了頂層設計。由此可以看到,隨著新常態帶來的經濟發展的新變化,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產教融合日益重視,并不斷強調和突出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意義,將產教融合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方向。2017年《意見》的出臺,意味著以頂層設計推動多方聯動的新的產教融合模式開啟,產教融合進入全新的時代。
二、產教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需求與企業需求不匹配
隨著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道橋專業在就業時面向對口企事業單位。據調研,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量均很大,單位希望招聘的人才能夠報到后就可以獨立完成分配的任務。然而高校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則更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提升,使學生畢業后可以應聘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多種崗位,但由于教學學時的限制,在培養學生時不同方向的專業技能講解的不夠深入,不能“入職即上崗”,獨立完成分配的任務。這就使校企雙方產生矛盾,導致道橋專業設置同企業的需求并不一致。例如,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企業的職業標準不一致,學校設置的課程標準和企業實際生產的不一致等。
(二)產教融合的法律政策保障欠缺
長期以來,在推動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推動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我國一直在探索深化產教融合,從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深化產教融合”,到2015年《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確立應用型的類型定位和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責使命,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到《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著力提高高校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率,到2017年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隨著這一系列政策的發布實施,我國已經將產教融合從職業教育延伸到本科教育,從教育政策層面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政府、行業、企業和高校等多主體的責權利劃分不明確,使校企雙方積極性不高,大部分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在“校企利益互贏”等驅動下實施的。
(三)與地方區域經濟及產業發展不協調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要充分發揮出高校的特色和價值,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必須與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形勢及產業結構進行充分結合,不同的地區教學資源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也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在課程專業的設置上較為分散,并沒有形成獨特的教學規律和教學特色。同時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實訓基地無法有效使用,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人才無法適應社會及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例如,高校應當充分結合區域發展及民族特色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化的專業課程,并且在進行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入民族文化理念,推動人才與地方民族文化產業的有效對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精品項目,從而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三、產教融合道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措施
(一)共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橋梁
企業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及對員工嚴格的管理辦法,校方按照國家規定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職業素質的培養需要校企文化融合,將學校的校園文化和企業的職場文化最優結合起來,使學生從入學開始按照校企雙方需求的“雙素質”進行培養,最終實現校企雙方最滿意的協同育人成果。例如,學生入學后,學校除了安排正常的教學活動及課外活動外,還要安排新生去合作企業參觀,親身感受企業文化。合作企業協同校方共同制定參觀流程,首先企業為學生安排入職培訓的演示,讓學生了解測繪類職業人需要遵守的制度,具備的素養;其次企業各部門為學生進行部門職能講解,使學生了解具體的工作內容、工作性質。企業開展培養員工對于時間管理、禮儀、目標管理等方面的素質拓展活動時,將參與活動的培養對象擴大到即將實習的在校學生,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計劃,開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素質拓展項目,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
(二)聯合改革專業課程體系
校企根據合作需求以及人才培養過程聯合設定課程,搭建對接平臺,使知識結構與行業發展趨勢對接、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對接。校企在對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中,本科院校可以結合企業崗位實踐能力的需求,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統一,提升學生學習、工程應用和創新能力,提升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能力。本科院校應根據學生特點及行業企業的現實需求,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上對教學內容、方法進行改革,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為培養目標;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在實踐課程、實踐平臺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實踐教學設備、基地,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實現能力結構的多元化
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及自身認知的提高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理論聯系實際。創新創業教學的有效開展不僅僅要求教師將理論知識全面系統的傳遞給學生,更應當引導學生將自身技能科學合理的運用到實際教學實際學習過程中,實現學以致用;第二,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隨著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這樣的思維能力已經成為決定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內容。要想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不僅僅應當提高其專業能力,還應當使其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提高團隊協作能力,逐漸實現終身學習。具體而言,社會責任意識主要包括自我責任、家庭責任、他人責任、集體責任,而團隊協作能力指的是確保學生在后期工作能夠實現高效率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而終身學習則是搭建起高效的學習型社會的主要保障。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引導搭建出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為創新創業人才的不斷發展提供可靠的資源支持。
結語
雖然校企合作的提法比較早,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不夠深入,校企雙方并未找到雙方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模式,導致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高校應該結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方向;堅持優化教學資源,使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無縫對接;堅持道橋專業創新、校企雙方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并實現研究成果的轉化;成立校企合作機構,為校企雙方構建最優合作橋梁。
參考文獻
[1]董志.產教融合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8,29(04):63-65.
[2]田高良.大智移云時代產教融合與管理人才培養探討[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21):78.
[3]呂耀平,戴慶敏,楊承清,徐傳保.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一融合兩清單三提升[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40(06): 77-81.
[4]羅明譽.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40(06):82-87.
[5]鄧冰,張倩.以就業為導向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風,2018(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