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果

【摘 要】目的:對全麻與硬膜外麻醉對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方法:以我科2018年4月-2019年4月接收的54例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為對象,將5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與對照組(27例)。觀察組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行全麻,以麻醉前、麻醉后6小時與術后24小時分別為T1、T2、T3時間段,并分別于這三個時段對兩組患者靜脈血(5ml)加以抽取,對兩組PT(凝血原酶時間)與FIB(纖維蛋白原濃度)以及APT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時間)和D-二聚體水平、血清中血小板含量進行檢測、觀察和比較。結果:兩組患者在T1時段,各項凝血指標差異均較小,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在T2-T3時段,兩組在PT指標上差異較小,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APTT指標上,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在FIB指標與血小板含量及D-二聚體指標上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結論:在老年膝關節置換術麻醉中,相對全麻方式,硬膜外麻醉方式給患者凝血功能帶來的影響更小。
【關鍵詞】老年膝關節置換術;全麻;硬膜外麻醉;凝血功能;影響
【中圖分類號】R9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087-01
臨床研究發現,不同的麻醉方式會對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凝血功能產生不同影響。為明確全麻與硬膜外麻醉對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本文即以我科患者為依據,對全麻與硬膜外麻醉對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科2018年4月-2019年4月接收的54例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為對象,將5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與對照組(27例),觀察組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行全麻。觀察組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70.5±8.9)歲;平均體重(62±9)KG;平均手術時間(141±11)min。對照組中男性11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71.8±8.1)歲;平均體重(61±10)KG;平均手術時間(143±10)min。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差異不大(P>0.05),有可比性;且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半30分鐘對阿托品(0.5mg)與魯米那鈉(0.1mg)進行肌注,進入手術室后對均對兩組患者心電圖與血壓以及脈搏氧飽和度進行監測,對靜脈通路進行建立,對乳酸林格氏液(8ml/kg)加以輸入[1]。
觀察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選擇L1-2為穿刺點,成功進行穿刺后在患者頭側對硬膜外導管(3cm)加以放置,給予患者3ml利多卡因(2%),如無不良反應再給予患者5-8ml利多卡因(2%),術中對利多卡因(2%)進行間斷式追加,確保麻醉維持。
對照組患者采用全麻麻醉方式:給予患者異丙酚(2mg/kg)與芬太尼(4μg/kg)以及咪達唑侖(0.05mg/kg)和阿曲庫銨(0.5mg/kg)進行麻醉誘導,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在呼吸機頻率設置上為12次/min,在潮氣量設置上8ml/kg。術中給予患者異丙酚(8mg/kg-1·h-1),以及阿曲庫銨(10μg/kg-1·h-1)與瑞芬太尼(4μg/kg-1·h-1)進行持續泵注,確保麻醉維持。
1.3 觀察指標
以麻醉前、麻醉后6小時與術后24小時分別為T1、T2、T3時間段,分別于這三個時段對兩組患者靜脈血(5ml)加以抽取,對患者PT(凝血原酶時間)與FIB(纖維蛋白原濃度)以及APT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時間)和D-二聚體水平、血清中血小板含量進行檢測、觀察和比較[2]。
1.4 統計學處理
對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21.0加以采用,對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學有意義以P<0.05為準。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T1時段,各項凝血指標差異均較小,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在T2-T3時段,兩組在PT指標上差異較小,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APTT指標上,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在FIB指標與血小板含量及D-二聚體指標上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詳見下表1。
3 討論
老年膝關節置換術圍術期中,對患者凝血功能產生影響的因素較多,臨床研究顯示麻醉便是其中一種,麻醉方式不同會給患者凝血功能帶來不同影響。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行全麻,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在T1時段,各項凝血指標差異均較小,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在T2-T3時段,兩組在PT指標上差異較小,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與兩組手術創傷及手術方式一致,因此在外源性凝血途徑影響上無顯著差異有關。
但在APTT指標上,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在FIB指標與血小板含量及D-二聚體指標上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說明全麻患者在內源性凝血途徑上受到了影響。兩組在FIB指標與血小板含量及D-二聚體指標上都呈升高趨勢,說明是手術操作導致患者血管內皮細胞發生損傷,繼而引發高凝狀態。但觀察組在這幾項指標上明顯比對照組低,說明硬膜外麻醉在患者凝血功能上的改變更小。硬膜外麻醉可使患者下肢血管有所擴張,促使患者血流量增加,進而減少血栓形成。
綜上,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在老年膝關節置換術麻醉中,相對全麻方式,硬膜外麻醉方式給患者凝血功能帶來的影響更小,對于患者術后恢復更加有利。
參考文獻
[1]李玉龍,翁習生,董玉雷.老年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并發癥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雜志,2016,2(3):177-180.
[2]魏鳳香.臨床分析高齡關節置換術中全麻和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27(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