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
【中圖分類號】R87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218-01
幽門螺旋桿菌(HP)是一種革蘭陰性微需氧桿菌。HP是慢性各種胃炎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關系密切。HP胃炎實際上是一種傳染病,不管有無癥狀和并發癥,均可通過唾液在母親至兒童、夫妻等家庭成員之間傳播;目前我國HP感染率高達56%。HP感染后的癥狀可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燒心、反酸、惡心、嘔吐、噯氣、胃痛、飽腹感、口臭等。因HP感染缺乏典型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在診斷時常用無創檢查方法有C-呼氣試驗、血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大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等。
何為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病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幽門螺旋桿菌病包括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各種胃炎、消化性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胃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癌癥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國,每年大約有16萬人死于胃癌。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殺滅幽門螺旋桿菌,讓人們遠離胃癌。
幽門螺桿菌的危害有幾何?
幽門螺桿菌感染范圍之廣
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過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國家幾乎90%的人都感染過這種細菌。人們通常是在幼年時就受到感染,5歲以下達到50%。這種細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導致胃潰瘍和胃萎縮,嚴重者則發展為胃癌。據統計,初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年齡較早的人群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發生率高,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現平行關系。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在胃黏膜組織中,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
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患者的普遍癥狀為:食后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癥狀,如暖氣、腹脹、反酸和食欲減退等。有些病人還可出現反復發作性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據此,專家們認為,及早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及時而有效使用抗HP方案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對預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義。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發生
幽門螺桿菌被認為是胃癌發生的啟動因子和促進因子,它是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的重要病因和促進因素。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中,幽門螺桿菌被定位為一類致癌因子,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發生和進展均顯著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大量炎性細胞產生、釋放多種活性氧化合物,引起細胞DNA變異,染色體受損,黏膜細胞異常增殖,從而導致癌癥。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其胃部黏膜NO合成酶活性增高,NO含量大大升高,對黏膜細胞產生毒素作用,導致細胞突變成癌細胞。
幽門螺旋桿菌還會導致正常基因的突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導致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突變以及修復基因的損傷,研究表明p53基因和ras基因的過度表達或突變,表現為胃部上皮細胞的損傷,過多正?;虻耐蛔儗е履[瘤的發生。
研究表明,超過90%的十二指腸潰瘍和80%左右的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導致的,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對胃癌高發區的研究顯示:胃癌高發區人群中,兒童期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明顯高于胃癌低發區。幼年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在感染后生存時間長,更易出現慢性活動性胃炎與腸化生等病變,從而增加了胃癌發生的可能性。
近年來,癌前病變備受醫生和患者的重視,已有大量的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癌前病變的發生密切相關。從慢性胃炎到萎縮性胃炎,再到腸化生,再到異型增生,最后導致胃癌,這樣的過程一般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其中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患萎縮性胃炎的概率比幽門螺旋桿菌陰性者高,同時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腸化生更傾向于出現中毒性腸化生和不完全腸化生,而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則是胃癌發生過程的環節之一。
以上幾個方面都表明了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關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胃癌發生的機制也有幾種說法:幽門螺桿菌引起胃黏膜上皮細胞增殖加速;幽門螺桿菌引起胃黏膜上皮細胞凋亡增加;基因及表達異常;幽門螺桿菌促進致癌代謝物的形成;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免疫應答與胃癌的發生相關。因此根除幽門螺桿菌有助于預防胃癌,多數研究表明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預防胃癌發生的重要手段。不過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發生的確切證據尚缺,因此目前更傾向于對具有癌前病變者和胃癌家族史、早期胃腫瘤切除者進行規范的根除。
幽門螺桿菌的診斷標準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可以在胃中生長的細菌,它可導致胃炎、消化性潰瘍,并與胃癌密切相關。如果能及早檢測出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并對癥下藥,將減少罹患胃十二指腸炎癥和潰瘍的機會。專家告誡說,如果你感覺中上腹部不適,應到醫院作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查,以便及早診斷和用藥,根除消化道的幽門螺桿菌,以防發展成嚴重的胃十二指腸疾病。
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有許多方法,如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的分離培養、快速尿素酶試驗、尿素呼氣試驗、尿氨排出試驗、血清學試驗以及多聚酶鏈反應等。以下方法檢查結果陽性者可診斷幽門螺桿菌現癥感染:
1.胃黏膜組織快速尿素酶試驗、組織切片染色、幽門螺桿菌培養三項中任一項陽性。
2.13C-或14C-尿素呼氣試驗陽性。
3.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陽性。
4.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陽性,提示曾經感染(幽門螺桿菌根除后,抗體滴度在5~6個月后降至正常),從未治療者可視為現癥感染。
幽門螺桿菌的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后強烈推薦根治的疾病包括:①消化性潰瘍(無論是否活動和有無并發癥史);②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幽門螺桿菌感染后推薦根治的疾病包括:①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糜爛;②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③早期胃腫瘤已行內鏡下切除或胃次全手術切除;④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⑤胃癌家族史;⑥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⑤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⑤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其他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ㄈ缌馨图毎晕秆住⒃錾晕赶⑷?、Ménétrier?。?⑥證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醫學專家們認為,消滅幽門螺旋桿菌并非難事,90%的細菌感染者經過1個正規療程抗HP方案(鉍劑四聯方案)治療后,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往往能被消滅。他們建議,應當進行全民普查,尤其應該對接受過胃部手術、有過胃病、或親屬中有過胃癌的人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查,并對感染者進行殺菌治療,這樣有望控制和減少胃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