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韋英東 許佳琪 高亞超
摘 要:“網媒平臺+多模非遺進校園”項目旨在利用多重模式多方合作,讓非遺文化進入不同層次的校園中去,讓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打破地域限制,感受非遺文化,尋找到優秀傳承人。此平臺旨在打造成為全國各地非遺文化信息的匯總之處,不僅是一個方便學生查閱了解非遺文化的平臺,同時還備有各地區管理非遺文化的相關組織的聯系方式和交流平臺,方便在全省及跨省范圍內,學校與各地文化局,科技局,名人館等交流與合作。多重模式則是利用不同新形式如網課,互動,參觀等,打造學生對多種非遺文化的多重新感受和認知,從而促進新生代參與非遺活動,讓非遺文化成為歷史教科書和知識加油站。
關鍵詞:多模非遺;跨區域交流平臺;多重模式;青年學習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2-0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于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因著這種能夠承受得住歲月淘洗,依舊熠熠生輝的品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值得我們去發掘它、保護它、傳承它,這是我們對于自己祖先智慧結晶的尊重,也是對于我們自己歷史的善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智力活動的成果,更是研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所以我們祖國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非遺文化也應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燦爛奪目。
一、非遺文化多而豐,但傳統方式下非遺文化傳承遇阻礙
(一)多彩非遺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現狀堪憂
朗朗乾坤,堂堂中華,五千年文明圣火薪傳百代,歷史的漫漫長河為我們留下數不勝數的珍貴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形態不僅僅是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比如傳統的蜀繡工藝、一直流至今傳的戲曲文化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然而,在物欲橫流、人們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不可避免地被不同程度地物化或者淡化。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口傳心授,家族繼承等方式下的非遺文化傳承受到極大的沖擊,越來越多的非遺文化銷聲匿跡。盡管我國一直積極努力地對非遺文化進行保護,還是不能阻止一些非遺項目的消逝,讓人深感痛心。但是痛心只是警鐘,解決不了任何實際的問題。
(二)“第一課堂”——校園在非遺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更需要重視
學校是學生的第一課堂,但是調查發現,學校內的教師們普遍缺乏正確的非遺學習觀與教育觀,教學程序化,培訓敷衍化,非遺教育貌似成為“少數人的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也已經成為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盡管如此,當前從大的背景下看,我們缺少的不是非遺文化的“量”,相反,缺少的是非遺傳承與保護的“質”。小學、初中甚至大學校園里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基本還處于等待“開荒”的階段,不少校園對非遺文化的態度是排斥的,因為校園是學習考試的“主戰場”,與其何況說“去非遺化”,不如說非遺未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準入,學校和學生兩方面都存在著問題:學生不具有或缺乏對非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的意識。非物質而系人為者,除了與人體相關外,很難再找到別的對象,所以,非物質遺產除了特定的口頭文化外,就是指人的行為文化或人體文化,即傳人文化。這類文化離開人體人群,就無法展現和傳播傳承。就時代發展來說,學生群體是傳播文化的有效更有意義的載體,但是非遺文化在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中存在不同的接受程度。在當今信息被過度碎片化、娛樂化的時代,年輕人留給非遺文化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學生青年應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但是因為缺乏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對其無法產生興趣,而別提具有傳承以及保護的意識了。
二、“網媒平臺+多模非遺進校園”可行性策略研究
(一)互聯網大背景是非遺文化在青年群體中“流通”的契機
非遺的傳承,年輕人是關鍵。只有讓年輕人了解、接受和喜歡,非遺才能經受時間考驗,具有持久生命力。善用互聯網新媒體多種流行媒介,可以讓非遺以更多樣,更新穎的形式走進學校,走進年輕人的學習與生活中。當前,互聯網已成為年輕人重要的信息來源和社交溝通平臺。針對青年群體,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形式,如短視頻、VR、直播等,尊重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制作出活潑新穎的新媒體非遺產品,進行有效率的平臺投放,讓非遺“引爆”青年群體,擁有更強勁的生命力。
“網媒平臺+多模非遺進校園”則將利用互聯網這一優秀媒介與相關院校,地方文化局合作,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開講,通過開設講座、授課,或者網上開課等多種靈活形式,在大學生群體中培養高層次的非遺人才,讓非遺和科技相結合,迸發出新的活力。在產業方面,部分非遺可以轉化成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通過文化創意產業拉動非遺的持久發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非遺,讓非遺真正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二)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聯動效應促進多模非遺進校園
政策可行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28條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傳播。2019年,教育部轉發關于《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加快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持續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非遺青年在這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提案第2991號關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實行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的提案。市場可行性:大數據顯示,我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39項,居于世界第一位,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達到1372項之多,非遺資源豐富,目前市場上非遺進校園的產品數量有限,知名度低,因此非遺進校園市場廣闊,行業競爭力較小,潛力巨大。非遺文化進校園即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價值和效益,又可以取得較好的社會價值和效益,能帶動相關非遺產業的發展。
(三)借助“網媒平臺+多模非遺”進校園,創新校園非遺的傳承新思路
“網媒平臺+多模非遺進校園”也將采用先進的VR技術進行非遺文化新穎形式的改變。如今,VR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有了一個新的講故事的方式,學生們可以在平臺上感受VR的技術,感受覆蓋到現實非遺文化物體上的虛擬畫面,享受VR虛擬畫面帶來的視覺和感官地沖擊,這也是我們倡導對非遺傳統文化“再設計”,通過VR的沉浸感能夠回到現場,看到文化脈絡,使學生理解非遺的本質。
非遺青年作為一個專門性的平臺能夠長期的提供優秀且具有學習價值的非遺文化推送內容,同時開展相應的部分免費活動,包括實地體驗、名師專家交流互動、VR虛擬體驗、紀錄片和影像展等。現代學生大多被學校被考試被學業所束縛,同時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各地體驗不同的非遺文化,然而互聯網上所搜集到的信息也不過是只言片語,缺少“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體驗感。而這些問題,在“網媒平臺+多模非遺進校園”項目中能得到極大地改善,非遺能夠提供一個集“視聽”等多感官的平臺和優秀的非遺感受活動。
三、“網媒平臺+多模非遺進校園”的現實意義與歷史價值
“網媒平臺+多模非遺進校園”利用其自身獨特的跨區域交流平臺,將不同省份的非遺文化整合供高校和名人館、科技館或者和校企進行商業合作,發揚非遺產品。從某種意義上,這個平臺也是在倒逼高校或者其他層次的學校進行改革,高校可依托多學科優勢,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設步伐。以產學研合作為實踐平臺,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當然,多模非遺進校園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非遺傳承和保護中流動起來,利用短視頻,互動,參觀等形式使校園中的非遺活起來。
四、結語
希望通過這個承載了文化宣傳、政府號召、教育推動,學習引導和多方合作的網媒平臺,能較好改變青少年之前對于非遺文化不了解,不知道從而無興趣的現象。另外,非遺文化互動性、廣泛覆蓋性巨大,能在社會形成強大的精神吸引磁場,并把思想、行動統一到高素質、高境界層面來,這樣,對于當代學生思想教育也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些也是我們實施此項目計劃的目標所向!
參考文獻:
[1]劉穎雯.非遺進小學校園的探索與思考[J].大眾文藝,2016(03):225-226.
[2]白云駒.論“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范疇[J].民間文化論壇.2004(03).
[3]iiMediaResearch:2015中國“互聯網+”傳統文化發展專題[EB/OL],2015-12-23.
其他作者簡介:
韋英東,男,漢族,安徽阜陽人。研究方向:非遺文化產業。
許佳琪,女,漢族,安徽阜陽人。研究方向:非遺文化產業。
高亞超,男,漢族,安徽廬江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