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如玉
摘 要:口語傳播指的是有聲語言創作主體進行語言傳播的過程。通過語言的編碼到解碼全過程將語言信息傳送給接收者,用口語傳達思維的傳播方式。語言是人類獨有的功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就已經出現語言,語言的口語化傳播能夠在人類的勞動的過程中起到溝通交流的作用,人類在語言的口語化傳播幫助下進行勞動、分工、合作,形成有序的人類社會。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口語傳播,就目前而言,國內口語傳播的發展缺乏一定的學科構建,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系統,是一門有待完善新興學科。
關鍵詞:主旋律;傳播與媒介;狀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2-00-02
自古以來,語言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際方式產生著影響。人類對語言的運用是組成人類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人類進行社會交際的基本條件,是所有社會成員需要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語言符號用來進行口語傳播,大大提高了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效率和勞動效率,例如,社會方言中“行話”的出現,醫生觀察病人癥狀,會用到“舌苔” “左扁桃體” “脈象”等詞語進行口語傳播;播音員主持人會使用“傳播” “輿論監督” “播音發聲”等詞語進行口語傳播。很好的證明了口語傳播促進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口語傳播憑借其十分強大的交際性為新語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語言中的詞匯量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增加,表達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豐富。例如“老鐵” “走你” “厲害了我的哥”這些新詞的出現,被人們廣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根據新詞語而命名的歌曲及電影《厲害了我的國》,這體現口語傳播使得語言在不斷地進行革新,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
一、人類社會中口語傳播的重要性
語言表達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物理屬性。人類作為一個生來對語言基本性質毫無所知的機體而言,能夠學會語言使用的規則,并將語言用發聲器官表達出來,這種語言習得機制使人類區別于動物,是本身帶有的物種屬性。研究證明胎兒在母體內就已經具備了語言能力,這是由于外界的語言對其潛移默化的影響,胎兒能夠分辨出自己所熟悉的人的聲音和說話的語氣,在沒有出生之前就已經具備語言的學習能力。嬰兒在8個月前具備了學習所有語言的能力,能夠準確識別語音的不同差異,但在8個月以后這種能力會逐漸退化。語言習得機制被科學研究證明是人類大腦遺傳而來的一種物種屬性,語言并非全部是后天習得,這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前提。我們人類的左腦有著語言功能區,掌控著人類聽說讀寫的功能,布洛卡區也就是“說話中樞”,它對語言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證明,人類的語言功能是與生俱來的。
口語傳播的發展貫穿人類文明發展的始終。在19世紀初,語言被加以運用到各個領域,語言歷史研究成果表明了人類對語言的認知取得了空前的進步。在20世紀中下葉,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在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中產生了重大影響,促使形成眾多交叉學科,這些交叉學科都與口語傳播息息相關,并且促進著相關學科的發展。到現在為止,以口語傳播發展較為成熟的美國為例,“口語傳播學”一直以來都是美國傳播學的重要研究方向,多數大學都開設了獨立的口語傳播學,對口語傳播學以及相關學科不斷進行深入研究。而我國的口語傳播發展相對緩慢,從利瑪竇到錢玄同到國家語委,都在試圖讓漢語的語音體系統一并成熟起來,讓語言的口語化更好地進行信息交流與傳播。口語傳播的內容常常會對人的思想產生沖擊,表現為人們對信息的編碼到解碼過程中,事實上,口語傳播貫穿了人類社會的始終,而我們需要去將它建立起來,形成一門完整的學科體系。
二、口語傳播與媒介的融合
現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口語傳播發展現狀在多元化的媒介環境中體現最為明顯,以廣播電視口語為例,要求口語傳播的效率和傳播的質量,弘揚時代主旋律,符合當下主流價值觀。如果沒有快速敏銳而邏輯清晰的內部語言組織能力,就不會有流暢自如的外部語言表達。如何發展口語傳播成為了一項新的工作,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對語言的研究方法再次有了新進展,尤其是在互聯網方面。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形成了口語傳播與媒介相融合的新常態,讓二者緊密相連。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機器人成為我們的得力助手,但前提一定是語言互通,能夠完成口語傳播的過程。任何服務于人類的科學技術,都必須符合人類的語言,讓人類能無障礙使用;例如科大訊飛推出的紀錄片《創新中國》,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再現已逝配音員李易的聲音來作為紀錄片的配音;再如新華社推出的首位A I合成女主播,是被賦予了口語傳播的能力的機器,能夠模仿現實中的播音員主持人進行口語傳播。但這些科學技術的產物都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也證明人工智能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不完善,始終無法與人類相媲美。與此同時也證明了口語傳播者面臨著極大的考驗,在科學技術發展極為迅速的當下,這就要求口語傳播者不斷增強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身的語言功力,而不是被機器所超越,成為科學技術的傀儡。
其次,異彩紛呈的新興媒介促進了口語傳播的發展和進步,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和沖擊。如抖音App、快手、西瓜視頻的出現,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參與。據《2018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熱門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5.94億,占總網民規模74.1%,三十歲以下網民使用率達80%。移動小屏高效地為人們提供信息、傳播消息,不僅增強了觀賞性,也增強了趣味性;就連央視《新聞聯播》也走進了抖音APP,在新興媒介中進行新的口語傳播方式,使新聞以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模式走入尋常百姓家。以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康輝為例,記錄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第一支Vlog,就是這樣的一種充滿親切感的口語傳播過程,吸引了眾多受眾的目光,這也體現了媒介多元化對口語傳播發展的重要意義。傳統媒體化危機為轉機,借助新型媒介謀求新發展。例如“臺網聯動” “大屏+小屏” “多屏聯動” “大直播” “直播上院線”等媒介融合新樣態為傳統媒體注入了全新的血液。2019年國慶閱兵儀式就實現了院線直播,帶給受眾全新的視聽盛宴。
最后,在媒介與口語傳播融合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新興媒介環境導致信息傳播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例如一大批“網絡主播”泛濫,傳播大量負面信息和低俗信息,不利于受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一度導致新興媒介的發展遭到質疑。再如網絡綜藝節目《吐槽大會》《奇葩說》等脫口秀節目,內容缺乏文化深度、節目質量低、傳播不良信息而遭到國家廣電總局的警告與停播。可見,口語傳播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需要提升口語傳播的質量,并且提高傳播的效率。為此人社部正在將“網絡主持人”職業納入職業目錄,推廣《網絡節目主持人崗位合格證》,來加強網絡主持人的話語監管與思想道德的考核。這體現了新興媒介發展過程中口語傳播的重要性,作為口語傳播者必須要以新聞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國內外發展現狀與人民群眾思想變化,要準確、及時、高效率、高質量的進行有口語表達的內容傳播,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堅決抵制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出現,避免影響到傳媒行業的整體形象,避免傳媒領域過分娛樂化的現象。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下中國的口語傳播發展是當務之急。我們不能停留在“非地震帶”上,在我國,各大高校在近幾年才開始重視口語傳播學的學科建立與發展。以最早建立口語傳播學專業的中國傳媒大學為例,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院長曾指出要從大眾傳播向新媒體和人際傳播拓展,開拓口語傳播疆域。例如最近熱播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大賽》,其中一個比賽環節就是“即興口語表達”,口語傳播能力不僅在考察一個主持人的文化知識儲備,更是在考察其內在語言的組織,也就是思維能力,因為口語傳播的實質就是將內在語言轉化為外在語言。發展口語傳播是當務之急,是我們建立人際關系社交網的必要前提,也是當今時代發展對我們每一個人提出的新課題。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必然帶動口語傳播的發展,通過科學技術為我們搭建的多元化媒介環境來發展口語傳播,能夠更好地實現語言的社會功能,造福于人類社會。口語傳播的發展不僅是個人的發展,更是社會的發展。作為聯合國通用語言之一,我們正在通過口語傳播的方式將漢語普通話推廣至全世界;近來,“一帶一路”倡議國巴基斯坦又開啟了全新的“漢語熱”大潮,中巴兩國的友好關系離不開語言的互通。由此可見,發展口語傳播是我們當下最緊要的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雷瑛.打造親子互動傳播平臺[J].聲屏世界·廣告人,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