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剛
摘 要:近年來,在一些重大主題報道、紀念報道、成就報道中,述評這一新聞體裁的應用較為常見。述評寫作有何要領?筆者結合多年實踐,用幾個關鍵詞加以概括——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斐然成章。要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分清述評類型,其次站位要高遠,再其次是切入要巧妙;要做到言之有物,一是材料要有典型性、代表性,二是善于用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要做到斐然成章,一是少用陳詞濫調,二是適當運用場景和細節描寫,三是適當用典,增加文氣。
關鍵詞:述評;寫作;要領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2-00-03
一、引言
近年來,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公安報在一些重大主題報道、紀念報道、成就報道中,加大了述評這一新聞體裁的應用力度。這些報道大多以系列述評擔綱,凸顯高規格、重分量、大手筆,取得良好的新聞宣傳效果。述評寫作有何要領?筆者結合多年實踐,用幾個關鍵詞加以概括——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斐然成章。
二、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述評又稱記者述評或新聞述評,它融新聞和評論為一體,兼有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的功能和作用。它兼于兩者之間,有述有評,兩者有機結合。述評本質上屬于新聞評論。而評論的靈魂在于立論。立論是述評寫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是確定你要表達的觀點、見解、主張,也就是述評的中心思想,從而達到“經正后緯成、理定后辭暢”的目的。
一篇述評如何立論?要解決什么問題,起到怎樣的作用?這是我們領受述評寫作任務后,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依筆者個人經驗,要使立論做到有的放矢,文章發揮應有的政治和社會功用,須把握好三個問題。
首先要分清述評的類型。按照內容和功用來細分,述評包括工作述評、形勢述評、事件述評、思想述評等。目前我們應用較多的是工作述評,顧名思義是針對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或問題進行評述。依據內容側重點的不同,工作述評又包含重大主題報道、紀念性報道、成就性報道等。如人民公安報2018年組織的“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系列述評”,屬于典型的重大主題報道類工作述評。2009年人民公安報發表的紀念新中國公安工作60周年的文章《人民公安,與共和國同行》,是典型的紀念報道類工作述評。人民公安報2017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工作系列述評”則屬于典型的成就報道類工作述評。工作述評的主要作用在于交流經驗、總結規律,提振信心、統一思想、促進工作。
在撰寫紀念新中國公安工作60周年述評《人民公安,與共和國同行》時,筆者苦苦思索:新中國60周年公安工作波瀾起伏、氣象萬千,一篇文章篇幅有限,如何展示?在文章開頭部分,筆者通過這樣一段文字,講述了這篇文章的主旨——
“我們能否站在歷史制高點,以更寬廣的胸襟和視野,梳理人民公安60年發展的脈絡,總結其中的成敗得失,從中把握規律,并融入新的時代元素和發展理念?這,或許是更有意義的一種紀念。”
之后,文章圍繞幾個重大主題和方面,如穩定壓倒一切、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服務大局、群眾路線、和諧警民關系、科技強警、從嚴治警等展開論述。文章主旨鮮明、定位準確,起到了較好的報道效果。
其次是站位高遠。評論的社會功用主要是表達主張、引領思想,澄清謬誤、引導輿論,因此必須站位要高遠。只有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從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出發,才能登高望遠、撥云見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發現規律和前瞻趨勢。正所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工作系列述評”在策劃和立論階段,負責指揮策劃的報社領導就站位高遠,從習近平總書記對公安工作重要指示入手,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總要求,圍繞政治建警、改革強警、科技興警、從嚴治警總方略,通過對十八大以來公安工作成就的回顧和總結,揭示了新時代公安工作不斷取得進步的根本原因,激發起全國公安機關廣大民警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進的磅礴力量。
第三是角度切入要巧妙。同樣的一件事,有的評論讀來令人豁然開朗、醍醐灌頂;有的就陳詞濫調、味同嚼蠟。區別就在于立論的切入角度,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物都是多種矛盾的統一體,從不同角度都可窺見事物本質的不同方面。因此,同一個選題總能找到不同的立論角度。要想寫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就需要有發散思維,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獨辟蹊徑,不走尋常路,給讀者以新鮮的刺激。但同時也要防止劍走偏鋒、誤入歧途。
201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筆者接到重要任務,為人民公安報紀念特刊撰寫主打述評稿件。這和2009年撰寫紀念新中國公安工作60周年述評時,面臨同樣的困惑——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眼看6月29日截稿日期就到了,可思路一直打不開。直到6月27日,筆者打開電視機,收看第四屆 “我最喜愛的人民警察”頒獎典禮。那一晚,久違的感動,像波浪一樣,沖擊著心房,也豁然打開了寫作思路。筆者決定采用第一人稱,把“我”化身為不同崗位上的英雄模范和普通民警,通過他們向黨傾訴心聲,完成這篇貌似不可能完成的稿件。
文章開頭——
“不要問我叫什么,我,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警察。
或許,我就是那個愛微笑,熱心腸,整日操心雞毛蒜皮小事的社區民警。
或許,我就是那個酷酷的,帥帥的,冒死從歹徒手中解救出人質的年輕特警。
也或許,我就是那個整日游弋在網絡無聲世界,以智慧為劍、以鼠標為槍的網絡神探。
是的,我是人民警察。
我是200萬人民公安隊伍中的光榮一員。
在這樣一個神圣的日子——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之際,我以一名人民警察的身份,向敬愛的黨,傾訴心聲。”
如何把中國共產黨90年歷史和公安工作的關系加以呈現?我也采取了一種“輕巧”的方式——
“我一直以為,英雄身上這種強大的力量,源自信念。
而這是怎樣堅定的一種信念?
這種信念,又是怎樣形成的?
我穿越90年崢嶸歲月,試圖尋找答案。
我的目光,從1921年上海那座石庫門建筑開始,到嘉興南湖那只畫舫,到打響第一槍的英雄城南昌,到綠竹蔥翠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到紅色政權誕生地瑞金,到轉折之城遵義,到寶塔山聳立的革命圣地延安,到解放全中國最后一個指揮部所在地西柏坡,到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時的天安門城樓,一直到象征著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北京奧運會舉辦地鳥巢。
歷史告訴我們,公安保衛工作的發展和黨的事業的發展是相伴相隨的。
歷史還告訴我們,人民公安的保衛工作,始終是在黨的指揮和引領下開展的。
人民公安的政治屬性決定了,公安工作必須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這是重大的政治原則。”
這篇文章,僅用2200字篇幅,就承載了一個宏大主題。不僅如此,第一人稱具有的強烈代入感,很容易就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認同文章的觀點。
三、如何做到言之有物
述評關鍵在評,也就是以理服人,這反映了論證的水平。如果材料運用不當,或者只是在材料基礎上不痛不癢議論幾句、隔靴搔癢,深入不下去,讀者就會感覺不過癮,是在浪費時間。能否從敘述的材料里升華出抽象和規律的東西,讓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思辨性、啟迪性,考驗著作者的功力。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敘述材料的運用,首先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只有這樣才有說服力;其次,既要有點上的材料,也要有面上的材料,只有由點到面,才能避免以偏概全,得出錯誤結論。比如,一段時間,新聞報道中頻頻出現公安民警辭職、跳槽的新聞。我們在做報道時,千萬不能因此就先入為主,認為公安機關工作壓力大、缺乏職業榮譽感,所以導致辭職、跳槽成為常態。正確的認識和判斷應該是:第一,任何行業都有辭職、跳槽現象,不足為奇;第二,新聞報道的是個例,不是普遍現象;第三,民警辭職、跳槽原因復雜,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等。
二是善于用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矛盾具有多樣性,也隨時在發展變化,這就需要作者具備辯證唯物主義眼光,善于從正反兩面、歷史和現實等維度分析問題,闡釋道理。
2009年,筆者在撰寫“全國公安民警大走訪”愛民實踐活動述評《“大走訪”走出大道理》時,不是一味地總結經驗、宣揚成績,而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維,針對當時很多民警存在的錯誤認識和困惑,展開論述,從而達到澄清認識、統一思想的目的。從四個小標題就可以看出這種特征:
上與下:變百姓上訪為民警下訪;
大與小:大戰略須從小事情做起;
內與外:跳出公安工作看穩定;
遠與近:建長效機制使之成為常態。
在論述第三個小標題時,文章是這樣層層深入講道理的——
首先點出問題,指出有的民警對大走訪并未充分理解,認為自己分內的工作都干不完,大走訪是分外活。接下來擺事實,用事實來說話,證明大走訪確實對公安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接下來,文章在剖析思想認識問題產生的主觀客觀原因的基礎上,依據當前形勢對公安工作的需要,進一步闡述道理,擺明觀點,要跳出公安工作看穩定。
這篇文章,沒有文過飾非,沒有空洞說教,而是針對現實問題,辯證分析,以理服人,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受到了廣泛好評。
四、如何做到斐然成章
一篇優秀的述評文章,首先一定是一篇美文。這個美,具備以下特征:一是觀點新穎,二是說理透徹,三是文辭優美。這樣的述評,讀后讓人有豁然開朗、如沐春風之感。
要做到斐然成章,可以嘗試以下幾種辦法。
一是少用陳詞濫調,多用群眾語言和讀者易于接受的語言。毛澤東在其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后,描述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那段話,文采斐然,激情澎湃,今天讀來依舊熱血沸騰。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時,“他經常用一些很質樸、很簡單的大白話、大實話,特別是一些普通干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話來表達思想,包括還經常會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諺語、歇后語、網絡用語,會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等等,這樣的大白話俯拾皆是。”如“擼起袖子加油干”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等等,被廣泛傳誦。
二是適當的場景和細節描寫。在論據使用上,細節描寫較之一般的故事、材料,有時候能夠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有著更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撰寫“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工作系列述評”之“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篇”時,筆者在文章第二部分“以人民為中心”采用了一段從未公開發表的素材。這段素材是報社領導傳達公安部黨委會議精神時,筆者留心記下來的。
“國務委員、公安部黨委書記、部長郭聲琨多次強調,既要破大案,也要破小案;既要破案,也要追贓。
在一次公安部黨委會議上,他仔細詢問有關負責同志,電信詐騙贓款追回率是多少……他關心的不只是破案率,更重要的是人民群眾的損失最終能夠挽回多少。”
這樣一段描寫,生動反映了公安部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讓人印象深刻。
在撰寫紀念新中國公安工作60周年述評《人民公安,與共和國同行》時,寫到1949年11月5日公安部舉行成立大會時,筆者通過對一張黑白照片的描述,生動反映了那段歷史,讓文章的節奏一下舒緩下來。
“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南,原北京銀行家俱樂部一座三層小樓前面。感謝攝影師為我們記錄下發生在那兒的珍貴一刻——
在一張公安部成立大會的黑白照片上,數百名部機關干部,或席地而坐,或并排站立,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這些來自黃土地、黑土地、紅土地上的人民的兒子,都剛剛經歷了解放戰爭炮火的洗禮。他們穿著灰色的、土色的、黑色的軍裝,笑容樸素,眼睛里飽含對新生活的向往。”
在撰寫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稿《30年:讓感動留存,讓成長繼續》時,筆者用了這樣一個飽含感情的開頭,奠定文章的整體基調——
“30年,可以賦予一個人以飽滿的生命,健康的體魄;30年,也已讓一個國家擺脫貧困,締造出繁榮與強大。當我們把人民公安這支隊伍置于30年這個坐標點上閱讀,我們又心存怎樣的希冀?或者,希望歷史告訴我們什么?”
三是適當用典,增加文氣。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經典書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適當引經據典,作為文眼,可以提升文氣、畫龍點睛,讓文章熠熠生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國古代經典名句,無論是談論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事訪問中闡述中國對重大國際問題的觀點立場,習近平都善于從諸子百家和歷代文人、政治家的經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不僅彰顯了大國領導人執古御今、持經達變的大視野、大氣魄、大胸懷,也折射出習近平對于治國理政的深邃思考和宏大韜略。
在撰寫“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工作系列述評”《在旗幟下進發:絕對忠誠凝聚前行力量》時,筆者注重用經典名句詩句提高文氣。例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咬定青山不放松”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文章結尾,也是引用毛主席詩詞,營造出昂揚奮進的氛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揮舞如椽巨筆,描繪發展藍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腳步聲近。
紅旗漫卷,歌聲嘹亮。
200萬人民警察豪情滿懷,整裝待發,踏上新的歷史征程!
五、結語
新聞述評寫作是對作者綜合業務能力的考驗,既能體現作者采集、運用素材的能力水平,也能體現作者的論證和思辨水平。要想提高新聞述評寫作水平,就要勤學篤行,總結規律,最終達到駕輕就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秦珪.新聞評論寫作[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文秀.習近平講話的語言風格及特點[N].學習時報,2013-12-09.
[3]楊立新.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N].人民網,2015-04-02.
[4]王毅海.對臺廣播新聞述評寫作技巧分析[J].中國報業,2014(16): 64-64.
[5]甄偉鋒.新媒體語境下科技期刊傳播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08):9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