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摘 要:經濟的發展大大促進了社會的改變,因為經濟上的充足,人們可供選擇的對象逐漸增加。當人們物質需求不斷被滿足時,就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希望自己富有涵養。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公共圖書館,開始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越來越多的人群進入一個地方時,勢必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秩序等問題,需要利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公共圖書館法》便由此而生,該法將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納入了法律法規的范疇。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革新為圖書館服務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必須在《公共圖書館法》的視野下進行完善和優化,以便于為大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圖書館服務。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法》;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2-0-02
一、引言
《公共圖書館法》是2018年頒布的,是中國圖書館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從此圖書館走向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發展道路。圖書館的權利和義務,讀者的權利和義務都開始納入法律保障范圍內。《公共圖書館法》立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意義,能夠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蓬勃發展,保障人們的基本文化權益,能夠讓人們在書籍的熏陶下對國家的文化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認識,從而實現文化自信。公共圖書館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而法律條文的出現能夠在法律層面對公共圖書館進行監督管理,基于法律法規的規定,公共圖書館必須豐富創新自身的服務形式,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
從某種程度而言,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質量,直接影響人們的精神文化層次的需求。因此,公共圖書館應該肩負起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工作。至于服務的問題,《公共圖書館法》也從服務的對象、內容、方式等多個角度進行了闡述和規定。這些規定都是法律層面的,實際過程中的服務還需要公共圖書館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進行創新化發展[1]。
二、《公共圖書館法》對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何事物,也許在初期可以獲得較好的發展,但隨著發展的深入,野生式的發展定然無法走得更加長遠。此時,就需要外部力量從戰略和方向層面進行指引,《公共圖書館法》的存在之于公共圖書館事業便是如此,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讓其發展一直處于正確的道路上,不至于偏離軌道。并且,《公共圖書館法》對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并非單一性的影響,而是多樣化的,既推動了公共圖書館走向法治的階段,也促進了公共圖書館的現代化發展。若是對《公共圖書館法》和圖書館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便會發現《公共圖書館法》對圖書館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保障公共圖書館的運行。在《公共圖書館法》的相關規章條例里,要求公共圖書館內的文獻信息等服務應該免費向大眾開放,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文獻信息查詢的權利,也擁有公益講座服務和圖書借閱服務的權利。公共圖書館要保證自己所提供的服務是優質的,同時還要接受社會的監督,在運行建設和管理制度上要處于不斷革新的狀態。
第二個方面,促進公眾參與到公共圖書館發展中來。《公共圖書館法》中明文闡明國家鼓勵企業和事業單位以及相關的組織單位對圖書館進行圖書捐贈。為此,就需要公共圖書館能夠建立適宜公眾參與建設的平臺,進一步提高公共圖書館的開放程度。
第三個方面,保證每一個讀者的權益。《公共圖書館法》規定在公共圖書館的內部區域,應該進行合理的規劃,既要劃分出一片區域以供少年兒童進行閱讀,也要劃分出一片區域以供殘疾人和老年人進行閱讀,以便于為讀者創建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2]。
三、《公共圖書館法》視野下的圖書館服務創新策略
(一)確定公共圖書館的定位,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
在《公共圖書館法》的視野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也開始探尋新的建設途徑,根據對《公共圖書館法》的總體性研究,探索出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最佳途徑和策略。
首先,需要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認真研讀《公共圖書館法》,能夠根據其中的內容進行自身發展理念的更新,以便于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發展和創新能夠更加豐富多樣,能夠擁有更多文化層面上的意義。而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則需要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能夠擁有明確而清晰的服務發展創新目標,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
其次,需要對公共圖書館的整體性發展進行規劃,讓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擁有更多的可能,讓公共圖書館走出城市圖書館的范疇,進入社區圖書館的領域。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一下不同群體對文化需求的特點,以便于能夠為不同群體提供不同的圖書館服務,確保公共圖書館的總體構架在《公共圖書館法》的法律體系的發展下不斷完善。
(二)促進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多樣化,實現服務內容的創新
《公共圖書館法》的出現不僅和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密切相關還和圖書館的服務工作相聯系。在以《公共圖書館法》為核心的圖書館法律體系的推廣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也應該隨著法律法規的出現而重新定義,改變圖書館以往只提供圖書借閱的功能,實現圖書館服務的多樣化,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和服務需求。
因此,在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公共圖書館法》的相關條例,對服務的內容進行革新,注重讀者的真正需求,開創自身的特色服務。比如,根據不同的人群需求開展專題講座活動,針對學生進行閱讀和朗誦活動,針對企業可以進行職業規劃指導工作,以便于促進圖書館綜合性服務的顯著性提高,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幫助人們將書籍中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
其次,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公共圖書館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服務的創新,構建復合型的全媒體圖書館,以“互聯網+”公共圖書館的模式提供相關的服務。這種模式將賦予圖書館服務平臺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特點,強化公共圖書館的綜合服務質量。
最后,根據《公共圖書館法》的相關規定,將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戰略中服務因素向社會中的各大行業進行蔓延,以實現全方位的服務覆蓋。同時,促進圖書館綜合服務體系的完善,以便于打造高質量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
(三)發揮總分館制的效用,確保服務的創新
總分館制的公共圖書館管理模式能夠實現總館和分館之間資源的共享,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公共圖書館歷年發展的實踐總結。隨著總分館制在各地的應用,實踐結果也有目共睹,總分館制是促進公共圖書館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總分館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公共圖書館的覆蓋范圍,保障了基層公共圖書館資源的豐富性,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公共圖書館的效用。這也是當前公共圖書館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發展方向所在。為此,公共圖書館可以推出更多形式的服務,比如,24小時圖書館和流動書吧等。24小時圖書館是指24小時都營業的圖書館,可以給需要長久學習和工作的人提供一個較為安靜的場所,而流動書吧則是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書籍捐贈出來,放在流動書吧里,其他人在流動書吧里看到書籍可以借閱,若是想要帶走,則需要拿出一本書來進行交換。各色的服務都是為了公共圖書館的長遠性發展,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素養。但無論怎么創新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都不能脫離《公共圖書館法》的相關規定,都需要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對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進行延伸和創新[3]。
四、總結
《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說明我國開始從法律層面上進行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說明國家對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視。該項法律為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讓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更加體系化和時代化。而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也在法律法規的界定下進行延伸和創新[4]。但不管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如何革新,都必須堅持公共圖書館的初心,即發揮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效用,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傘殿杰.《公共圖書館法》視野下未成年人閱讀權益保護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8,275(02).
[2]李楊.《公共圖書館法》視野下探究管理與服務的效能提升[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03).
[3]梁朝霞.《公共圖書館法》視野下的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J].人文天下,2019(9).
[4]曹光新.《公共圖書館法》視野下的圖書館法治建設[J].圖書館學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