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摘 要:近幾年,央視重磅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和黑龍江衛視播出的讀信形式欄目《見字如面》,在網絡上掀起了收視熱潮,這重新引發了電視觀眾對于文學,情感以及人生的深度思考?!独首x者》 《見字如面》帶給電視行業與綜藝節目的制作的思考與啟發是多方位的,電視文化價值的發掘和追求長遠效益的考慮是必然的。
關鍵詞:《朗讀者》;《見字如面》;文化訪談節目;價值;長遠效益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2-0-01
一、引言
文化類電視節目與其他電視節目的區別就在于能夠傳達一定的文化信息,為觀眾帶來文化的相關知識。目前我國存在多種電視類型,文化類節目是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弘揚和傳承,包含著人類對于宇宙知識,社會現象的認知和理解,隨著觀眾對于內心世界探索研究的不斷深入,文化類節目勢必將走入更多人的視野和心靈。
二、文化類訪談節目的發展現狀
(一)節目形式單一,缺少亮點
我國是一個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可以提供挖掘索取的文化豐富多彩。但是我國文化類節目的處境是比較尷尬的。一方面是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類型相對較少,缺乏對相關文化節目的挖掘與創造。另一方面是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形式單一,缺乏創新,缺乏節目自身與眾不同的亮點。
(二)受眾少
因為娛樂類電視節目的競爭,我國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在困境中艱難生存。文化類電視節目不同于娛樂性電視節目,她對受眾的要求更加嚴苛,受眾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對受眾具有一定的選擇性,這使得不占優勢的文化節目更加雪上加霜。
(三)節目內容簡單粗糙
文化類電視節目在我國的電視節目中占的比例相對較少,但可供挖掘的內容卻很大。我國的電視節目與娛樂類的電視節目相比來說,對節目內容挖掘的比較少,在我國電視節目的類型中,文化類節目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是在內涵和層次的挖掘中空間更大,但是就當前的發展來看,對節目內容的挖掘是比較少的,類型也較為單一。
三、《朗讀者》與《見字如面》對文化訪談節目的啟發
《朗讀者》與《見字如面》理念和方法上的突破。眾所周知,電視節目所表達的思想和文字都需要時代的檢驗,《朗讀者》《見字如面》的出現實際上是給絢麗繽紛的綜藝節目注入了一股清流,也使得綜藝節目的形態有了新的可能,新的變化,巧妙地避開了同質化競爭的困境。無論是《朗讀者》還是《見字如面》,它們在電視節目制作理念和方法上都完成了諸多突破。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節目內容堅持本真元素、中國情感
《見字如面》是借由信件梳理歷史節點,將從古到今能夠展現大背景和任務的信件做了一個尋找掃描,引領觀眾體會彼時的時代場景、人物故事和社會風情,使當代綜藝受眾對中國人的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有個重新認識。而《朗讀者》在節目中將個人的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等串成一線,同時,通過平實簡單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與意義。整場節目選用的是辭藻華麗、表達真摯情感,展現的則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的平實人生故事,這樣就很好地幫助受眾去體會人生百味,感知中國情感。
(二)節目定位要有精準度,黏合度
《朗讀者》在前期設置了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在全國多個城市布設朗讀亭,讓愛好朗讀的受眾可以在小空間里對著話筒和鏡頭肆意抒發情感。平時不善于表達的人們或者是沒有地方對家人朋友陌生人表達情感因為朗讀亭的設置而更加自由輕松的抒發情感。欄目組沒有限制他們朗讀的內容,沒有限制他們朗讀的時間與題材,只有你有朗讀的心,統統可以。這樣的設置使普通受眾的故事成為挖不完的珍寶。
《見字如面》團隊幕后工作量是比較大的。他們要從幾萬封信中精選,找出那些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信。從已播節目中呈現的書信來看,涵蓋古今,跨越歷史的包容度是一大特點,節目中的書信不太會出現觀眾耳熟能詳的名篇,反而帶給觀眾更多驚喜。
(三)節目主持人要有親和力,具備貼近性
憑借《中國詩詞大會》再次走紅的董卿被網友稱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與《朗讀者》具有天然的貼合力,同時作為制制作人的她對整場節目有全方面的了解,節目氛圍自然輕松。在訪談的過程中,主持人既是引導者,也應該是參與者,這樣才能和節目的風格較為相符。
四、結論
總之,綜藝節目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但要讓受眾喜歡且認同還要多學習、多借鑒?!独首x者》與《見字如面》,摒棄了當今綜藝節目的跟風、隨大流、一味追求收視率的做法,以優質的中國傳統文化為節目內容,喚醒了電視受眾對于閱讀的興趣和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因此,從以上的研究來看,《朗讀者》和《見字如面》得以成功是值得對其進行借鑒的。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表譯,華夏出版社,2005:8.
[2]譚天.論電視節目形態構成——一種用于節目研發的理論模型[J].現代傳播,2009(4).
[3]戴本祠.論綜藝節目的敘事建構[J].當代電視,2016(2).
[4]童寧.電視傳播形態論[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65.
[5]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滕守堯譯,南京出版社,2006:24.
[6]鐘永平.《朗讀者》: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新突破——兼談《見字如面》現象[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