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天
[摘要] 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在展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黨的十三大召開和發表南方談話三個重要歷史節點上,他分別從思想路線、發展階段、前進道路三個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確立了現實基礎。1978年底,鄧小平在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恢復了毛澤東確立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并將其與解放思想相結合,成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思想路線。1987年,黨的十三大首次從全局高度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廓清了發展問題上的機械論與空想論,明確了20世紀后期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的現實階段。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系統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明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礎上指明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應走的現實道路。
[關鍵詞] 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市場經濟;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 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1-0028-08
習近平在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當代中國的特色,鄧小平起到了關鍵作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他在展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黨的十三大召開、發表南方談話三個重要歷史節點上,分別從思想路線、發展階段、前進道路三方面使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擺脫傳統認識的束縛,將其置于當代中國的現實基礎之上。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中國特色的根本原因。
一、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繼承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黨的思想路線是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導原則和思想基礎。鄧小平是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發動者和領導者①,但他在這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中,恢復了因“左”的錯誤而被擱置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同時創新性地突出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了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所遵循的思想方法。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該文闡明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指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由此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針對的是當時中央領導人于1977年2月提出的“兩個凡是”方針。“兩個凡是”背離了毛澤東創立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沒有能夠從中國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糾正“左”的錯誤,以致“文革”結束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難以推進。鄧小平在不同場合多次發表講話,高度關注并支持由此引發的思想大討論,為全黨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方面,鄧小平恢復了由毛澤東確立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這是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繼承與弘揚。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為了維護毛澤東思想,與損害毛澤東思想的“兩個凡是”作斗爭,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②的說法,并著重強調實事求是在毛澤東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認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所謂的語錄并不能完整、準確地反映毛澤東的思想體系。在1 978年6月2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批評一些天天講毛澤東思想的同志忘記、拋棄甚至反對毛澤東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他強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一定要和實際相結合,否則便沒有生命力。在同年9月的“北方談話”③中,鄧小平再次強調,不恢復毛澤東樹立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與作風,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另一方面,鄧小平將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結合,這是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豐富與發展。鄧小平認為講實事求是就必須要求打破既有的精神枷鎖,使思想來一個大解放。在“北方談話”中,鄧小平多次強調解放思想、開動腦筋、開動“機器”的重要作用。1 978年9月17日,他在沈陽指出:“要開動腦筋,不開動腦筋,就沒有實事求是。不開動腦筋,就不能分析自己的情況,就不能從實際出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①9月20日,鄧小平在天津強調不能當思想懶漢,要解放思想,開動機器,從實際出發。“北方談話”后,鄧小平又多次強調解放思想的重要意義。同年,在12月13日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堅定地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②
鄧小平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全黨從現實出發認識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理論與實踐,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思想方法的基礎。馬克思指出:“經驗的觀察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根據經驗來揭示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同生產的聯系,而不應當帶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③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是科學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它首先堅持必須把社會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④,即把全部分析與結論嚴格建立在對現實的研究和概括經驗事實的基礎之上。毛澤東所創新闡釋的實事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觀事物之間固有的、而非臆造出的內部聯系,即規律。這是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國革命與建設指導思想的根本原因。但是,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預見的,人類社會處于永不停頓的變化之中,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人們頭腦中的思維定勢與路徑依賴,根據新的現實情況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鄧小平明確指出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之間的關系:“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⑤也就是說,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手段,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結果和目的。
一、黨的十三大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現實發展階段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次會議首次系統闡述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準確定位了中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現實發展階段,即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是全黨需要牢牢把握的基本國情與立足的最大實際。
1980年,1月,鄧小平在會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代表團時曾指出:“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我們過去就是吃‘左’的虧。”⑥鄧小平認為,不同發展階段應完成與之相適應的任務,逾越現實發展階段而制定的政策將會是失敗的。
那么,應該如何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的階段?事實上,在1 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以及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這三份重要文件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提法已經零星地出現①,并得到鄧小平的認同。1 987年3月鄧小平審閱《關于草擬十三大報告大綱的設想》時,認為黨的十三大報告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立論根據是一個好的設計。同年8月,鄧小平會見外賓時公開表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②最終,黨的十三大首次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到全局高度加以系統論述,并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鄧小平之所以認為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立論基礎的黨的十三大報告“一個字都不能動”③,是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符合實事求是的要求,將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階段的認識立足于現實基礎之上。黨的十三大報告對此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經過三十多年來社會主義的發展,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國家經濟實力有了巨大增長,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有了相當發展。”④雖然中國是在無產階級政黨掌握的政治權力的推動下,通過改造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從生產關系到上層建筑都具備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特征。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既是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必須依靠的現實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認為的,歷史并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能在人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⑤。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從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筑等方面描繪了當時中國國情,認為中國“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于世界后列”⑥。如果從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制”比較的角度觀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作用下進一步釋放生產力,實現了又一次大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甚至與東亞、東南亞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的差距仍然很大。社會主義在理論上相較于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在實踐中無法體現,中國仍是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
第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長期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始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終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期間至少需要上百年。在這里,黨的十三大報告只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起點及大致時長。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雖設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束時的目標,但沒有具體明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終點何時到來,只是粗略明確初級階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沒有制定明確的靜態時間表,而是充分考慮到中國客觀現實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同時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本身也處于不斷豐富與發展之中,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何時結束,新的階段何時到來、性質如何,根本依據仍是當時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狀況。
第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所經歷的特定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②。以往中國、蘇聯等國家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錯誤認識,既可歸因于在社會主義建設與現代化進程中急于求成的心態,也是因為片面理解、簡單套用某些科學社會主義的某些具體結論而導致。雖然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但仍不能據此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機械地認識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的初級階段。因為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的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是以資本主義實現的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為基本預設的,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卻并不滿足此條件。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哥達綱領批判》《國家與革命》中對未來社會發展階段的原則性設想,但它主要是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情況與實際經驗而形成的原創性理論成果。
二、南方談話指明了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道路
1992年初,鄧小平在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可能遭遇逆轉的重要關頭,于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多地發表一系列談話。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通過闡明社會主義本質把握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通過明確論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應采取的手段,從而從中國實際出發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指明了道路。
(一)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目標
在科學社會主義史上,許多思想家、政治家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都有或系統或零星的認識。囿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制”對抗的特殊環境,傳統認識一度教條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結論性觀點,并把蘇聯模式的特殊性上升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般性,從而將社會主義本質與社會主義特征混為一談。鄧小平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始終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當代中國最大國情進行思考,沒有離開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的現實階段。換言之,社會主義本質理論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如何在社會主義尚不發達、“不夠格”①的初級階段認識與建設社會主義。由此,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把握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目標與任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南方談話前,他曾三次直接論及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1980年5月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時,鄧小平表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②,“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③。1985年8月在會見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時.鄧小平指出:“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④1990年12月,鄧小平又表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⑤最終,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⑥
觀察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形成過程可以發現,鄧小平是圍繞生產力與共同富裕逐步完善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的。
一方面,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緊緊扭住生產力這個核心。鄧小平多次表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固然十分重視生產力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但在他們的設想中,資本主義社會應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提供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而無產階級在掌握政權后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調整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生產力的更高水平發展。但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邏輯使得中國社會主義的不發達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的不發達,中國需要去彌補生產力發展不足的課: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既要發展生產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⑦。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與要求,否則會不利于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一定意義上,正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為非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突出強調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明確了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優越性必須落實在共同富裕上,這也是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①,是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三大領域共同追求人的全面解放。共同富裕并不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等價命題,但這恰是鄧小平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作出的判斷。據美國蓋洛普公司發表的首次對中國所做的全民調查結果顯示,在南方談話發表三年后,仍有10億人希望富有并購買數以百萬計的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和錄像機,有68%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勤勞致富。②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于共產主義這一“用實際手段來追求實際目的的最實際的運動”③而言,共同富裕相較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更符合中國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為在將來實現更高層次的目標創造條件。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①共同富裕目標的提出起到了為生產力的發展舉旗定向的作用,增強了群眾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使得共產主義最高理想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手段
南方談話中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正是鄧小平在回答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時而提出的。人們一度將社會主義與計劃經濟、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畫等號。鄧小平則認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⑤鄧小平在這個經典論斷中明確論述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從而指明了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所確定的目標而應采取的現實手段。
早在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副總裁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人時就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①1985年9月,鄧小平再次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副總裁吉布尼時又一次表示,中國改革采用一些市場經濟的辦法不會導致資本主義,不會影響走社會主義道路。②1990年底,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不要以為搞點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道路,沒有那么回事”。③
鄧小平去除了傳統認識中附著在市場經濟上的資本主義屬性,將市場經濟由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轉變為屬于經濟發展手段范疇,認為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必需手段。這一重大的理論突破基于鄧小平明確的現實導向與問題意識,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以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是困于姓“資”、姓“社”的抽象爭論。為此,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確立了“三個有利于”標準,指出經濟手段只要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用來與社會主義結合、為社會主義服務。而事實上,在20世紀后半葉的“兩制”競爭中,市場經濟較計劃經濟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優勢,不同程度的市場化改革成為多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趨勢所向。因此,南方談話所指的“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的“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④就包括實行市場經濟,特別是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
綜上所述,鄧小平在思想方法、發展階段、前進道路三個事關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基本問題上,以“三部曲”的方式將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全面置于當代中國的現實基礎之上。“三部曲”構成了內在關聯、有機統一的整體樂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前提,它是在后者指引下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狀況而作出的判斷;社會主義本質理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又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當代中國最大實際為立足點,前者從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所要實現的目標,而后者正是當前實現這一目標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上述重大理論成果,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唯有理解好這一過程,才能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的應有之意,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