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摘要]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的創造性回答,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繼承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全球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時代所需,蘊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體現增進民生福祉的為民情懷,采取綠色科技、生態法制與生態問責制相結合的多元舉措,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關鍵詞]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美麗中國;全球治理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1-0072-08
生態文明是立足新的時代條件對人類文明發展理念進行反思性總結,是人類在生態領域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實踐中取得進步的、合理的成分積淀,是人類能夠永續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追尋和基本主題。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先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發展階段,“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①。社會主義社會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以及如何建設生態文明,這些問題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中一直處于不斷探索階段。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遇到社會主義的生態實踐問題,但從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維度確證了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關系的生態自然觀,闡明了生態文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進程中也對生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提出綠化荒山、植樹造林、開發新能源、興修水利等生態舉措。鄧小平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強調要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萬代。江澤民指出:“環境保護很重要,是關系我國長遠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始終作為一件大事來抓。”①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并強調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②,蘊含著人與自然的共融共進的生態思想。習近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積極探索構建良好的生態環保體系,創新性地提出“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對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早日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具有深遠影響。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堅持與發展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態理念和實踐經驗,放眼全球生態發展,立足中國生態現實境況,緊跟時代脈搏,堅守人民立場,創新生態文明理念,踐行生態環保實踐,將生態文明理念有機融入和落實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生態環保實踐中,彰顯了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全球性。這些基本特性與習近平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的講話內容中提出的“五個追求”相契合,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突出時代性、追求綠色發展繁榮彰顯科學性、追求熱愛自然情懷指向人民性、追求科學治理精神表達實踐性、追求攜手合作應對凸顯全球性。③一種思想的基本特性是其內涵本質的直觀表達窗口。因此,深入探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特性,有利于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指導、根本遵循和實踐動力。
一、時代性: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時代所需
“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④習近平立足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構建出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的體現⑤,彰顯出鮮明的時代性要求。
習近平在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具有艱巨性、關鍵性和長遠性。⑥我國正走在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科學技術的進步、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促使我國有能力解決現階段突出的生態問題以推動生態事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基于對生態歷史問題的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走向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統一。回顧近代以來世界生態發展歷史,工業革命后經濟效益至上的發展模式雖然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卻引發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人支配自然界的過程中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①。事實已經證明,傳統發展模式的主導邏輯已被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時代需求所替代,這一邏輯轉變有利于追求熱愛自然的生態情懷,有利于堅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文明真諦。習近平強調:“要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②另一方面,對現存生態問題解決對策的構建有利于提高綠色發展的實效性。2018年5月,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責任已經落在當代人的肩上,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循環發展之路。具體而言,要構建生態功能保障機制,堅守環境質量安全底線,嚴守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堅持綠色發展觀,將綠色生態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實踐中,從而轉變全社會的生態價值觀、生活觀和消費觀;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加大各類環境信息公開力度,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③這些舉措重點體現在認知觀念、社會治理、消費模式的綠色化,既要大力加強綠色生產以滿足人們對于綠色產品的需求,也要通過生活方式的綠色轉變迫使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最終都落實到綠色行動以期創造出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態環境,筑牢生態文明之基,堅持綠色發展之路。
一、科學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2005年8月習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隨后,他發表了《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文章,指出:“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④在這一轉化過程中,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從對立走向統一,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得益彰①,突顯出中國現代化建設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生產力理論彰顯了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性。
對發達國家而言,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不可避免地經歷過“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失調的局面,比如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霧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事業的發展消除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障礙,將生態保護融入經濟發展中,將自然生產力作為經濟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路子,既能激發綠水青山對金山銀山的貢獻,又能提升經濟增長對環境保護的正面效應。習近平用“兩山論”②來形象地比喻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深化了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認識,指明了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就是正確處理促進經濟增長與生態環保之間的關系,符合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要求,豐富了唯物史觀中生產力理論的科學內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生態生產力理論表達了一種經濟理念,深刻闡明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與現代生態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有異曲同工之妙。習近平揭示了生態與經濟的內在關聯,指出:“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③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④將綠水青山看作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其實質在于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推進,引導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反思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后作出的戰略抉擇,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科學指引。
二、人民性:增進民生福祉的為民情懷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現實生活中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利益需要,蘊含著“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宗旨,彰顯著增進民生福祉的為民情懷,力求解決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中的不協調、沖突性問題,改善人民生存環境和生活水平。
首先,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然成為群眾生活幸福指數的關鍵指標。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環境的需求愈加期盼,對于治污減霾、黑臭水體治理、垃圾處理等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問題愈加關切。美好生活的目標指引社會需求導向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群眾為保證生存發展而重點關注物質數量的滿足,進入新時代,人民的需求已然轉變,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從溫飽要求到環保需求,從生存訴求到生態渴求,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層次逐漸提升。習近平強調,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①。
其次,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衡量黨的執政能力和民生訴求的重要指標。生態環境已然成為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也是關系黨執政為民的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把黨自身領導力、決策力、執政力的強弱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關鍵要素,把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滿不滿意、對生態成績答不答應作為衡量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成效指標,把人民訴求作為指引國家事業的價值導向。他深刻地指出:“如果只達到了增長目標,但未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即使到2020年我們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群眾也不會滿意,更不會認同。”②
最后,良好生態環境要靠人作為主體的生產性實踐活動來創造和保護。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的生產性實踐活動以人民性為宗旨,最終還要回歸到作為主體的人的發展,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堅實基礎。“這種生產性的主體性的實現,既維系了人的存在,又賦予了這種存在以意義。”③保護良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倘若嚴重的生態問題得不到有效遏制,不僅會導致經濟發展勢頭受阻,人民群眾的生態產品也同樣得不到基本滿足,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習近平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④從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倫理層面闡明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價值,將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到攸關人類存續與發展的戰略高度,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四、實踐性:提出綠色科技、生態法制與生態問責制相結合的多元舉措
理論的強大生命力與科學品質來源于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經得起歷史和現實的考驗,能為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發展并不斷完善,倡導以綠色科技、生態法制和生態問責制相結合的多元舉措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彰顯了生態文明理念鮮明的實踐性。
在思想指導層面,習近平強調要追求科學治理精神,統籌提出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納入其中,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回答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什么樣的發展以及如何發展等重大戰略問題。將“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中,形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論,成為指導社會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旗幟。走綠色發展道路,是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問題的現實所需,是民眾的迫切要求和時代的必然選擇。
在具體實踐實施層面,力求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的循環發展之路。一是大力發展綠色科技,提高資源利用率。綠色科技對資源節約及遏制生態惡化具有關鍵性作用。習近平強調,要大力開發、利用低碳技術,著力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為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力。二是健全生態法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保制度。習近平指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②制度承擔了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中間角色,習近平生態法治理念最顯著的特質就是由制度緊密黏結的生態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性。③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需要靠道德上的軟約束,同時也要以制度上的硬約束為保障。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5年和2018年相繼出臺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案、意見等重要文件,明確規定了生態環保制度及問題處理措施,提出建立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推進生態法治建設,劃定生態紅線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可靠保障。三是落實領導干部生態問責制。加強培育黨員領導干部的生態理念,使廣大黨員自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同時,多種舉措形成合力,嚴格執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遵循依紀依法問責、終身追責,以抓鐵有痕的生態問責形成強大的震懾力,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法治保障。
五、全球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思維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大歷史出發,立足國際視野,習近平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①的重要論斷。近代以來,工業革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生態問題方面尤為凸顯。生態危機不斷向全球擴散蔓延,成為危及人類整體生存的全球性問題。基于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客觀上要求生態文明理論必須超越狹隘民族國家的立場,具備關注人類整體切身利益的全球視野和境界”②。生態問題已然跨越國界,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為此,習近平多次強調:“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③中國積極行動,一方面積極探索促進經濟增長、保護生態資源、堅持綠色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生態發展道路,全力尋求解決好本國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問題的良策;另一方面中國生態問題的治理方案可以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基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與擔當,習近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④這體現了中國將自身生態發展與世界生態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2016年,習近平在杭州G20峰會上就氣候變化問題向聯合國交存了《巴黎協定》批準文書,展現了中國環保行動力的自信與決心,表明了中國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務實態度,彰顯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同年5月,中國環境保護部和聯合國環境署共同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向全世界承諾,到2020年將用水量、能源消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減少23%、1 5%和18%⑤,并集中展示了生態環境治理的中國方案。2018年,根據國際能源署、聯合國統計司、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聯合發布的《追蹤可持續發展目標七:能源進展情況報告》來看,2018年中國對全球能耗降低作出了突出貢獻,貢獻率大于35%,超過了美國的1 3%和印度的8%。⑥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全球生態治理做出巨大努力,已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價值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的理論突破和最新成果。其基本特性之間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豐富性、系統性、整體性相統一的有機體。
一方面,人民性與世界性是一對體現共同旨歸的范疇。人是生態文明建設最廣泛、最根本的利益主體。中國作為獨立的主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著力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事業,以應對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轉化,即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環境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以期早日完成“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中國作為世界國家共同體的成員,有義務積極參與到國際生態環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最終目的是與國際社會一道攜手共同創造良好的世界生態環境以適應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論是對中國自身還是對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個成員國來看,解決生態危機,保護生態環境最終落腳到整個人類永續發展的前途和命運。
另一方面,時代性、科學性和實踐性也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一是時代性與實踐性相互依存,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一個科學思想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一定是滿足時代的發展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考察一個科學理論的成熟程度,就要看這個理論滿足時代需要的程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社會背景下,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社會要求而提出的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生態理論。二是科學性與時代性、實踐性相互聯結。一個思想理論體系是否是科學的,是否符合時代發展,就要把它放到實踐中去檢驗。事實雄辯地證明,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導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已取得了階段性成就,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辯證地將生態環境與生產力發展相統一,指明了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要將生態資源看作生產力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生態環境就也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路徑遵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