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文,董智勇,周博雅
(1.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5;2.中國外運遼寧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1)
信息技術正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數據越來越成為社會各個領域最積極和最具決定性的因素。當前全球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之中,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選擇[1]。2013年,國家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系統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使中國的教育信息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促進教育的科學發展。”[2]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聲明:“全面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從技術應用到能力和素質的擴展,使其具有良好的信息思維,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信息技術的應用解決了教學、學習和生活問題,已成為必不可少的品質。”[3]2018年《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基礎標準》 (試行) 中重點提到了信息素養培訓,要求建立新教職工入職信息化應用培訓機制,建立年度師生員工信息化素養培訓和信息化應用宣傳推廣機制,建立信息化政策、制度及信息安全培訓機制。由此可見,提升高校管理者的信息素養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目前,信息素養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綜合概念。具體而言,它包括使用各種信息手段和信息技術來獲取和使用信息[4],還包括通過徹底的調查方法,通過識別和推理來完成。此外,信息素養還包括信息意識、信息使用、信息倫理[5]。管理者的信息素養與知識素養不同。管理者要有效利用信息解決問題,并遵守相應的職業道德。管理者是組織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位管理者既是信息的需求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并在組織內部形成一個有效的信息增值網絡[6]。
高職院校管理者的日常管理工作繁重和瑣碎,很多管理者沒有系統地學習過信息技術知識,基本知識相對缺乏,信息捕捉的敏感度不高,缺少信息化知識培訓,仍使用傳統的信息管理方式和使用方法,導致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不高。
高職院校管理者在年齡組成、學歷層次、知識體系等方面有差異,水平不均衡,部分管理者對各種信息設備和信息系統操作使用不熟練,無法將信息很好地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不能快速準確地按需檢索到有價值的信息,達不到教育信息化對管理者的信息要求。
部分高職院校管理者由于對網絡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倫理道德等意識淡薄,對網絡安全問題認知程度不夠,難以應對各類信息風險,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件的發生。
現有評價體系的確立多采用問卷調研和德爾菲法,指標的量化方法多采用層次分析法。而且由于很多研究人員的研究精力有限,使用德爾菲法往往不能有效地組織專家小組,不能按照德爾菲法進行多輪的反饋修訂直到意見一致。這樣的結果往往導致樣本量小,而且專家一次性主觀的評分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德爾菲法的科學性不能很好地被利用。此外采取問卷調查法,樣本存在區域選取的缺陷。現階段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信息素養能力指標體系是《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養能力指標體系》,它是北京市文獻檢索教育研究會的課題成果[7],研究樣本的選取主要是在北京。《信息素養指標評價體系》研究樣本主要是在承德,《國民信息能力素質與基礎素質評價研究》的研究樣本主要是在吉林。樣本選取的地區局限性同樣影響了調查問卷方法的科學性。
現有評價體系定性研究較多,定量研究較少。而少數的定量研究多采用的是主觀賦權值的方法——層次分析法。這種方法在實際的操作中對近百個三級指標迸行加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河北大學的研究生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其指標體系確定了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并指出三級指標權重確定也較為困難[8]。此外由于信息素質標準大都為宏觀的體系,是對信息素質評價衡量具有總的指導意義。因此針對宏觀標準的賦值對于微觀的實施指導的意義有多大還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總的來說現階段宏觀評價標準的加權問題還是公認的合理的解決辦法。
國外有針對人類學和社會學、農業學、建筑學、工程技術學、自然科學等學科進行的評價體系的研究。而我國國內針對不同學科設計基于學科的信息素養能力指標體系較少,在醫學、師范、專業技術等專業略有嘗試。國內對管理者信息素養教育研究不少,但卻很少有關于高校管理者的信息素養內涵的探討,更無評價體系的研究,這使得信息素養教育無根可循,無處可依。
目前的通用型信息素養評估研究過多地關注評估結果,即個體信息素養水平的高低,而對如何提高個體的信息素養則沒有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9]。由于研究的是通用型信息素養評價,因此無法有效地通過評估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具體的改進手段;也很少針對評出的不同水平信息素養者提出培訓和教育的方法和意見。
縱觀國內外現有定性或定量的指標體系,我們不難發現,大都是提出一個通用的標準,供微觀評價者參考,然而并沒有對該標準微觀實施時需要考慮哪些特有因素、需要如何利用該標準實施評價等相關的體系應用建議的研究涉及較少。
構建管理者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應充分體現出管理人員信息素養的基本特征,具體要求如下。
一切科研活動都要使用科學的方法,如何制定評價指標,如何確定評價結構,如何建立評價體系,都要以科學的方法為基礎,從科學的理論出發,以科學的理論作為支撐,實踐的效果才能滿足預期。高職院校管理者信息素養評價體系的建立要從管理者的實際出發,進行充分調研,并應用系統評價理論支持體系的構建。
所有的研究都要有其價值,社會科學的研究則需要擁有社會價值。這種價值可以是一種社會導向,對于研究對象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以促使其更好地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而研究目標通常依據這種導向確立,在研究之初就要明確這種導向,以確定研究目標。研究的導向是促進高職院校管理者提升信息素養,以利于適應當今大數據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更好地完成工作。依據此導向確立的目標即是通過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完善大家對信息素養的認知,以起到對高職院校管理者的導向作用。
評價體系中的每一個指標都需與一種實際情況的判斷相對應,并可以進行測定和量化或定性評價。為滿足測評要求,應將管理者信息素養評價指標建立成分層級的評價體系,第一級起到綱領的作用,次級都是上級的細化,層層遞進,并為每一個指標細致地設置權值和評分。
研究要有其實際意義,指標的建立要實用,即面向實際應用,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每個指標的測評都應是可操作的,理論不能脫離實際。研究高職院校管理者信息素養的評價體系,是希望通過合理的評價指標使管理者了解自己的信息素養水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升。指標的設定既要符合相關理論,也要符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使評價體系帶有針對高職院校管理者的特色。
高職院校管理者信息素養評價指標是高職院校管理者對基本信息素質的具體要求的細化。框架體系具體包含以下內容:指標總體框架、具體的指標項、每個指標項的權重以及評分標準。
指標的總體框架采用層級式結構,由上至下分層為一級、二級、三級。一級是總目標,往下各級是上級的具體解釋和實現方法。
高職院校管理者信息素養評價指標分為六個一級指標和二十一個二級指標。第一級指標管理者信息素養的關鍵目標;第二級指數進一步完善,并作為次要指標體現。每個指標的權重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重新分配。
每一個指標項的重要性是有區別的,這就要依靠權重來區分。較為重要的指標項設立較高的權重系數;重要性相對較低的指標項設立較低的權重系數。為使評分合理,權重系數的設定需要依據總分統籌規劃;為保證權重差距合理,權重系數也要依據經驗謹慎賦值。
高職院校管理者信息素養的評價指標之中,指標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差別。我國高職院校管理者信息素養評價還是新鮮事物,因此需要專家評估法和實驗法相結合,謹慎確定權重系數。
依據每個指標的完成情況,可劃分不同的質量等級,每個等級對應不同的分數,這即為評分標準。評分標準可以定量評價,亦可定性評價;評分等級可適當細化,以提高測量精度。具體參數由加權確定,最終評估結果由綜合評估方法確定。
評估是價值判斷活動,其是對象滿足主體需求的程度的判斷。高校管理者信息素養評價指標是高職院校管理者具備基本信息素養的具體規定,是高職院校管理者必須要達到的標準。在對高職院校管理者信息素養的內涵和培養策略進行初步分析后,具體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高職院校管理者的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表
綜上所述,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素養是高職院校管理者必備的基本工作能力。作為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中堅力量,應該結合自身工作提升信息素養,創新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充分發揮行政崗位的職能優勢,帶動相關部門的教師、學生參與到高校信息化建設中,打造現代數字化校園[10]。為了這一目標,構建高職院校管理者信息素養評價體系應注意其全面性、目標性和開放性。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管理者的信息素養的不斷提升,評價體系也應是與時俱進,不斷升級,不斷豐富完善。相信在相關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信息素養評價體系將成為有力的衡量標準,在促進信息化發展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