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曙光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新區師范附屬小學的李文斌老師和陜西省安康市高新區第六小學的王媛老師執教的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精衛填海》,設計精心,施教精彩,充分展示了他們精湛的教學藝術,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地培養。這兩節課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我覺得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做到了文本邏輯、教學邏輯和認知邏輯的統一,這是優質課的應然要求。
文本邏輯指文本的表達結構和價值指向,教學邏輯指教學內容的內在構成規律,認知邏輯指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文本邏輯是教學邏輯的依據,學生認知邏輯是教學邏輯的起點。一節好的語文課,教學邏輯既要符合文本邏輯的內存規定性,還要適應學生認知邏輯的現實需求性。《精衛填海》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話”專題中的一篇精讀文言文,選自《山海經·北山經》(原文名為《發鳩山》)。神話故事是人類最早的文化現象,反映了人類祖先對世界最樸素最原始的看法和想法,也寄托了人類認識自然、改變自然、戰勝自然的愿望和信念。課文講述了一個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去東海游玩,溺水而亡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故事呈現了一個日日夜夜填海的勇敢、堅強不屈、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精衛鳥形象。課文只用了39個字,就把故事完整地敘述了出來。不足之處是故事的敘述過于簡略,省略了許多情節描寫,也沒有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對精衛形象的塑造不夠鮮明,學生在感受精衛鮮明的形象和精神時還有難度。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感受神話故事的魅力”,語文閱讀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結合課文的特點,兩位老師智慧地選擇和改造語文要素。第一個語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適合在本課落實,在教學中就沒有刻意去追求。第二個語文要素“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老師調整成“學生通過想象補白,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
從學生的認知起點來分析,四年級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司馬光》和《守株待兔》兩篇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有了初步認識,具備把簡易文言文讀通順的能力,掌握了借助注釋讀懂課文的方法。在學習《盤古開天地》時,對盤古的英雄形象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感受神話故事中神奇的想象方面,課文給學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兩位老師基于文本特點、教材教學要求和學生認知起點提煉出三個目標:一是朗讀目標(基礎性目標),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是理解目標(核心目標),學生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三是表達目標(發展性目標),能和同學交流精衛給自己留下的印象。為了有效達成目標,兩位老師都是按照“讀通課文,讀懂故事,感受形象,體會精神”的思路展開教學。在具體操作路徑上,兩位老師同中有異:李老師的教學流程是:1.依圖文猜神話,感知特點;2.多元素讀神話,熟讀成誦;3.看注釋說神話,理清文意;4.想象講神話,感受形象,升華精神;5.補充閱讀,構建時代意義。王老師的教學流程是:“1.質疑導入,激發興趣;2.依韻讀文,熟讀成誦;3.釋疑探究,理解文意;4.大膽想象,感受形象,體會精神。
二、做到了閱讀力、想象力、表達力的和諧共振,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實然需求
閱讀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閱讀力的核心是理解,想象力是幫助理解的重要方法,表達力是理解程度的外在表現形式,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這兩節課非常好地做到三者的和諧共振。小學文言文的教學大致可以歸納出兩個主要任務:一是讀通課文。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編排了文言文,雖然選的是淺易文言文,但對于小學生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是文言文教學的首要任務。第二個任務是讀懂課文。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形象。
在“讀通課文”環節,李文斌老師分四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力。首先讓學生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再借助關鍵字義的理解幫助學生讀通順;接下來,李老師范讀教學生讀出“聲斷氣連”緩慢悠揚的節奏;最后,出示豎排沒有標點的課文和以甲骨文方式呈現的課文,學生在愉快、輕松地氛圍中完成了背誦的任務。王老師在“讀通課文”的環節和李老師的做法一樣,在熟讀成誦這一步,王老師降低難度,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背誦課文。
在“讀懂課文”環節,李老師通過“說大意、講新意、學意義”三步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第一步,借助注釋說神話,了解課文大意。李老師讓學生自學,同桌互讀互說,練習說課文大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當學生都能完整地說出課文的意思后,進行第二步,借助想象講故事,感受精衛精神。想象是學習文言文非常重要的方法。怎么想象?在哪里想象?想象什么?這三個問題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關鍵因素,李老師在這方面非常有經驗。先是用多媒體呈現“女娃劃船逃避風浪”圖,引導學生在“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處展開想象,把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加入到故事的表達中。接下來,李老師播放大海波濤洶涌,狂風暴雨的視頻,引導學生想象精衛在填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把故事講生動。學生通過講故事,對精衛形象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對精衛堅持不懈的精神有了初步感知。第三步,補充資料,體會精衛精神的時代意義。李老師出示《愚公移山》節選,勾連同類神話,再補充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和青藏鐵路工程,體會中華兒女排除萬難的精神,中華民族面對自然災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堅持不懈,英勇頑強的民族精神。學生明白了精衛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精衛品格就是中華民族的性格。這種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自強自立,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進一步拓展了精衛精神的時代價值。
王媛老師通過“悟文意、講創意”兩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第一步,借助注釋說故事,了解課文大意。王老師讓學生結合注釋逐句說課文意思,相機指導學生寫“曰”字。第二步抓關鍵字,展開想象,體會精衛形象。王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溺、常銜”等字展開想象,結合學生的講述,老師用簡筆畫畫出西山、東海、精衛圖,幫助學生了解精衛填海任務之艱巨,體會精衛意志品質之頑強。精衛的渺小,體現精衛力量的弱小;東海的浩瀚無邊,體現精衛填海任務難度之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抓住“常”字想象精衛填海的場景,體會精衛頑強的毅力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最后,王老師引用顧炎武的詩“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絕期,我心無絕時。”升華精衛精神,讓學生明白精衛堅持不懈的品質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象征。
三、做到了文字、文學、文化的浸潤共生,這是語文課程的本然追求
王榮生教授曾說:“文言文的教學不能缺失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文言文教學有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是語言文字層面的,第二是文學層面的,第三是傳統文化層面的。文字是記錄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載語言的圖像或符號。文學是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兩位老師在教學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這是指向文字層面的落實。在理解課文方面,引導學生想象精衛填海的情節,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想象就是一種文學的喚醒。這個過程,既是對精衛想象的進一步豐滿,也是對精衛形象的二次加工,這是指向文學層面的落實。余華說,文學是喚醒我們內心的記憶。通過文學喚醒人內心的真、善、美,喚醒人性中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崇高精神的追求。在感悟形象方面,李老師做得尤為精彩。他創設兩個情境,一個是中國人民自古至今治理長江水患的事跡,三峽工程歷經40年勵精圖治,2009年竣工,堪稱世界奇跡。學生從中看到中國人民像精衛那樣執著的精神。另一個情境是中國人民歷經26年修筑的青藏鐵路,學生從中看到中國人民像精衛那樣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精神。精衛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和民族性格,這個精神傳延至今,并產生新的時代價值。
習總書記說“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兩位老師通過《精衛填海》的教學,使學生的認知經歷了從“走進語言文字,感知文言文的節奏美和語言美”,到“講故事感受神話文學作品人物的形象美、精神美”,再到“拓展閱讀體會神話故事文化價值的時代美”的價值嬗變。用語文課程育人,堅定文化自信,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李老師在結課時說:“神話來自古代,但精神流傳千古!”我想,兩位老師的課在這方面無疑是做到了。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