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杰
教學內容: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插圖梳理故事情節,并利用插圖運用表示順序的詞語有條理地講故事。
2.通過對馬良的神筆與畫的探究,感受人物性格特點,引導學生做正能量兒童。
3.拓展寶物類故事特點,推薦閱讀同類故事。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插圖梳理故事情節,并利用插圖運用表示順序的詞語有條理地講故事。
教學難點:通過對馬良的神筆與畫的探究,感受人物性格特點,引導學生做正能量兒童。
教學過程:
導入
師:《神筆馬良》的故事自從出版以來已經有近70年的時間,老師小的時候就被《神筆馬良》所吸引,直到如今依然深愛。作者洪汛濤爺爺懷里抱著的就是馬良,他也被稱為“神筆馬良之父”,入選“中國童話十家”,可見《神筆馬良》的魅力之大,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走近馬良,探尋故事里的奧秘。
活動一:梳理情節、概括標題
插圖排序
1.《神筆馬良》這本書中,最先吸引我的就是書中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出自我國著名畫家張光宇之手。接下來我們就來玩一個插圖排序的小游戲。現在就請同桌兩個人,根據人物與插圖,回憶故事情節,將這些插圖按故事情節排序,按照你手中卡紙的順序把插圖擺好。
2.梳理故事情節。根據插圖排序我們可以發現,他拿到神筆后,先后畫過……(一邊說,一邊出示表格,究竟他是為誰畫的呢?我們一起來分享故事!)
【設計意圖】:本環節運用圖像化的策略,通過插圖來梳理情節,能讓學生在分享前首先統觀全書,并引導學生以后讀書時關注插圖,將插圖與故事內容整合在一起。同時也為板塊內的下兩個教學任務打好基礎。
看插圖講故事
1.學生試講。這些插圖都特別逼真,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的故事,就拿起手中的插圖,把圖中的故事分享給你的同桌聽。看看誰能講得生動又有趣而且還能將順序說清楚。
2.指導用上表示順序的詞。如果能在講故事時加上“首先、然后、最后”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故事聽起來會更有條理!誰還能像剛才這位同學一樣,和大家分享這個故事?既用上表示順序的詞,還能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
3.學生練講。咱們也像他一樣,從6、7兩幅圖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分享給同桌聽,注意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
4.指導講得詳細、生動、精彩。
【設計意圖】:以分享故事為支架,引導學生關注并運用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進而完成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同時指導講故事的圖也為第二板塊探究“神筆”與“畫”做鋪墊。
概括標題:
1.標題對號入座。
咱們班果真是最有智慧的班級,故事講得這么精彩。可是我們要想和別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故事,還少個題目啊。咱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幅圖分別選哪個題目更加恰當,為什么?《皇帝畫金磚 卻變大蟒蛇》《馬良畫船與海》。評價:你看,在表達自己想法時,他還會用上“因為”這樣的詞語。
2.總結概括標題方法。故事的題目可以是“人物做了什么事情”。讓我想起了我們這學期學過的課文《鄧小平爺爺植樹》《小馬過河》,你還記得哪些這樣的題目?如:《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羿射九日》《小毛蟲》《小蝌蚪找媽媽》《曹沖稱象》《大禹治水》《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青蛙寫詩》這些題目都點明了故事中的人物做了什么事。
3.練習概括標題:接下來,讓我們開動智慧的小腦筋,想一想第3、4、6幅圖該起個什么標題呢?
4.概括故事梗概。如果我們根據這些小標題的提示來回憶一下故事情節,你會發現整個故事就串起來了。誰來試一試?
馬良以前想畫畫但是沒有筆,得到了神筆之后,首先為窮人畫畫,然后,財主抓住馬良,讓他畫金元寶,馬良不畫,被財主關進馬廄。接著馬良被皇帝抓住,他拒絕給皇帝畫龍鳳。最后,馬良畫了船、大海,淹死了皇帝。
《神筆馬良》這個故事沒有目錄,我們如果能給每一幅插圖都概括一個題目,就變成了故事的目錄。下課后,同學們可以將自己概括的題目寫在你手中的分享卡上。將目錄與插圖一一對應,整個故事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鍛煉學生概括標題的能力,指導學生掌握標題可以表明人物做了什么事情這樣的方法。同時結合前面兩個環節的學習,引導學生運用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概括整個故事。達到閱讀的第一個等級——Fact事實,故事講的是什么。
活動二:探究馬良的“神筆”與“畫”
1.梳理表格。通過剛才的分享故事,咱們梳理出了這樣的表格。發現馬良有的主動畫,有的是拒絕畫。他的神筆,真的僅僅是畫什么都有這么簡單嗎?我們一起走近他的神筆與畫來探究一下。
2.給窮人畫。為什么要給百姓畫這些呢?通過討論可知,馬良是一個善良、樂于助人、幫助百姓的人,心中有一幅美麗的圖畫。
3.在財主莊園畫。在財主的莊園里,他為什么要畫餅、火、梯子呢?可見馬良的機智、聰明、勇敢。
4.馬良拒絕畫什么?為什么?從他的做法中,你能看出馬良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馬良能夠分清善惡,他痛恨皇帝和財主這樣貪心與惡毒的人,我們稱之為“嫉惡如仇”。
5.思考。為什么拒絕財主畫金元寶的請求,卻給皇帝畫搖錢樹呢?
可見馬良他善良,勇敢,聰明,機智,樂于助人,嫉惡如仇,懲惡揚善,是一個渾身充滿正義(正能量)的英雄。
【設計意圖】;在這個板塊中,引導學生對馬良的神筆與畫的探究,讓學生感受到馬良是一個善良、聰明、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的正能量兒童,進而激勵學生做一個正能量兒童,完成教學目標。
6.神筆之神。神筆到底神在哪里?難道僅僅是畫什么就有什么嗎?
馬良生活的年代,平民百姓都被達官貴族欺侮,他們一直生活在困苦之中,馬良和他的神筆的出現,給了他們希望,將他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所以這神筆之神,并不僅僅在于畫什么就能出現什么,而是神在它能解救人們于苦難。
【設計意圖】:在探討馬良神筆時,引導學生關注,神筆并不僅僅在于畫什么就能出現什么,而是神在它能解救人們的苦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書中獲得豐富的情感,對文本進行文學性分析和評價性思考,達到閱讀的第二個等級Finding我在閱讀中發現了什么;進而達到第三個等級——Feeling我的發現讓我感受到什么。
活動三:我“筆”畫我“心”
1.如果神筆傳給你,你想用這支正能量的、可以解救苦難的神筆畫什么?板前展示,說說你為什么要畫這些?
其實,你的心中就有這樣一支神筆。生活中,當你主動幫助處于苦難之中的人時,神筆就發揮了它的魔力,當你拒絕與壞人一起做惡時,善良就在心中,你也是懲惡揚善、解救苦難的馬良。在我們聊到《神筆馬良》這故事時,我們走近的不僅僅是馬良,也聽到了自己內心正能量的呼喚,遇見的其實是自己。《神筆馬良》的作者洪汛濤爺爺在創作了《神筆馬良》之后,曾經寫下了這樣一幅字:愿每一個孩子都是馬良,愿每一個孩子都有一支神筆。你們就是他心中的馬良,這支神筆化做懲惡揚善、解救苦難的力量伴隨你一生。將剛才大家說的、畫的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共同創作的一本《新神筆“馬良”》,只不過主人公是我們在座的所有人 。
2.總結寶物類童話特點。放眼世界各國的童話故事,還有許多像馬良一樣經典的正能量兒童,例如我們本學期讀過的《牧童三娃》《七色花》。
《七色花》里珍妮得到了一個什么寶物?《牧童三娃》里的三娃呢?這些寶物類的童話故事都是主人公得到了一個寶物,從此生活發生了變化。
3.推薦閱讀。電影《神筆馬良》《我是正能量小孩》《寶葫蘆的秘密》。
4.總結分享卡。其實你的朋友中,還有許多像馬良一樣充滿正能量的孩子,課下我們可以利用手里的這張分享卡,向別人分享《神筆馬良》這個故事。首先將插圖粘貼在分享卡上,然后將題目寫在上面,接著,將剛才畫的畫粘貼在后面,最后記錄你分享的過程。相信在你的分享中,會讓更多的孩子走近馬良,發現自己,堅持做正能量兒童。
【設計意圖】:在我“筆”畫我“心”這一環節中,學生將課上的感受內化于心,并重新輸出,進而聯結生活與自身,達到遷移的目的。達到閱讀的第四個等級——Future未來,對我未來的影響,對我生活的改變。
反思:
本課設計基于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理念,根據部編教材文道統一的原則,采取雙線組元型結構。分享課要引導學生運用插圖梳理故事情節,并運用表示順序的詞語有條理地看插圖講故事,以落實二年級下冊“講故事”的這一教學重點;同時還通過對馬良的神筆與畫的探究,感受人物性格特點,引導學生做正能量兒童,落實二年級下快樂讀書吧的閱讀要素。本課教學設計三個板塊,分別對應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三個板塊三個學生活動,力求做到板塊之內緊密聯系,板塊之間有梯度。現針對以下三點進行反思:
一、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本課目標的設定是根據本冊書的閱讀要素和語文訓練要素而定。首先,二年級下快樂讀書吧中推薦了五本書,題目是《讀讀兒童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各種不同形象的兒童并聯結生活。因此本課主題設定為走近馬良、發現自己,做正能量兒童。其次,快樂讀書吧中提出了閱讀指導“讀的時候,一邊讀一邊看插圖,想想每一幅圖對應的是哪一段內容。讀完以后,按照先后順序把插圖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根據這個閱讀指導建議,我設計了插圖排序、分享故事、概括小標題三個語文要素訓練點。我這樣的設計,力求提高教學資源的效益,第一板塊就不僅僅是語文知識的組塊,也是多種能力的組塊。最后,我拓展了“寶物類”童話故事特點,并推薦閱讀兩本同類故事書,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設計了分享卡,意在激發學生分享的興趣,讓學生有獲得感、成就感,收獲分享的快樂。
本課教學目標中插圖排序、分享故事、概括小標題三個語文要素訓練點都完成得十分好,但是人文要素的教學還有些許不足。學生們對《神筆馬良》的故事不陌生,但是有個別同學對神筆的認知卻還是停留在畫什么就有什么這樣的淺層上,對神筆的“解救苦難”這一神奇之處還不能理解得特別透徹。所以課上有學生在“我筆畫我心”環節上,認知不夠深刻,有的學生只是想用神筆實現自己的一些愿望,這明顯對神筆的認識還不夠深刻。
二、語文要素訓練
本課的一個語言表達點是先后順序的詞語,這在二年級上和一年級上的口語交際中都有訓練。另一個就是看圖講故事,講故事是我們二年級下的訓練重點,教材中分別有看圖、看詞語、看示意圖、看表格講故事,學生對這兩項并不陌生。課上將分享故事與語言表達訓練結合,引導學生分享故事時運用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力求做到一課一得,希望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能主動發現并積累這樣的語言范式,進而主動去運用這樣的語言范式。
這一語文要素的訓練其實一直是貫穿著課堂始終。學生能從最開始的不熟練到最后自如地運用。但是課上,我因為過于強調自己預設的“首先、然后、最后”這三個順序詞,忽略了學生自主選擇的其他順序詞,如“先是、接著、之后、隨后”這些詞語。備課時,只是想著如果引用的順序詞多了,怕學生弄不清該用哪個,但是也忽略了一些能力特別強的學生可以自由運用這些表示順序的詞。
三、閱讀策略的指導
一個閱讀者總是在閱讀中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如我們常說的圖像化、聯結、預測、提問、找重點、比較、推測、轉化、監控、概括、迅速瀏覽等。這節分享課,我引導學生運用圖像化、聯結、概括等策略,這基本上是低年級學生常用的策略。其中概括標題稍微偏難,所以在課上我降低了難度,先給了范例,引導學生發現題目的特點,再遷移運用。
正確地運用閱讀教策略能讓學生的閱讀上升到更高的層面,所以在閱讀推薦課、推進課、分享課中,我們都要不斷地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