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期二胡作為戲曲伴奏樂器,應使用戲曲常用律制?,F代二胡基本都在使用十二平均律作為音準基礎的現實原因是多方面的:市面上的校音器幾乎全部以十二平均律作為基準,主要音樂學院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視唱練耳教程也都出自西方,并使用鋼琴作為音準依據。在實際演奏中由于不同音樂作品表達不同的藝術思想,音的高低也隨之在變化之中。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用討論音準本質的問題。
【關鍵詞】近代二胡;二胡改革;律制
【中圖分類號】J648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1-0008-02
【本文著錄格式】宋致韜.近代二胡律學變遷的原因[J].北方音樂,2020,01(02):8-9.
本文主要討論1912年至今二胡在律學上是如何發展的,主要從曲目、歷史文化背景的角度來探究二胡在律學變遷過程中深層次的原因,對這一變遷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一、二胡曲目的變遷以及造成的律制變遷
(一)二胡的曲目分類
將二胡主要的曲目分為五類,這樣分類的好處是既從時間上是一個遷移的過程,而且在橫向的比較中也較為客觀。(1)由中國民間曲牌、戲曲、戲曲伴奏和改編自民間曲牌、戲曲、民謠的曲目,如《劍舞》《迷糊調》;(2)使用中國五聲調式、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借鑒西方作曲方式和使用中國地方音樂體系的近代和現代作品,如《二泉映月》《蘭花花敘事曲》;(3)完全使用西方音樂理論體系作曲或只有少量中國風味的作品和移植的西方曲目,如《流浪者之歌》《第一低音二胡協奏曲》;(4)使用其他民族(包括中國少數名族)和其他國家名族音樂的曲目,如《天山風情》《火-彩衣姑涼》;(5)混合型,使用了大量不同的風格和體系的曲目,多為大型曲目,如《藍色星球-地球》《關乃忠第一二胡協奏曲》
第一類到第二類是一個跨越式的階段,第一類到第二類曲目之間經歷的就是二胡的多次改革。而第三、第四、第五類是在第一、第二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第一類曲目屬于清末戲曲的遺留,二胡不演奏主要旋律。第二個階段主要是從1927年劉天華《園樂改進社緣起》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其中最重要的時期為民國初期到民國中期。這一階段最主要的突破是把二胡變成獨奏樂器,繼而出現二胡獨奏曲目。第三、第四、第五類主要自改革開放起,二胡曲目開始呈現飛速且多元的發展。
(二)曲目變遷造成的律制變遷
第一類曲目是二胡的根基,二胡主要是戲曲伴奏樂器。二胡在南北方戲曲都有應用,有大量的曲牌。而二胡作為戲曲伴奏樂器,應使用戲曲常用律制。第二類曲目是現代二胡的又一根本。因為劉天華等人對二胡進行了大幅的的改革,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更強表現力的樂器,而且出現一些此前沒有的技法,特別注意在劉天華的《閑居吟》中出現了此前沒有的泛音[1]。后來的很多五聲調式作品也大量使用泛音。楊蔭瀏先生曾指出:“一首琴曲,若用到3、6、8、11徽上的泛音,則這首琴曲所用的律,便只能是純律。雖說在某個曲子無法找全這四個徽位,但大量作品已經多次使用了以上四個徽位。在王寶強老師一篇研究阿炳(華彥鈞)所奏《二泉映月》的文章中也測得阿炳使用了純律演奏此曲。第三類西方普遍使用十二平均律,從此來看應該使用十二平均律。第四類的律制,此類曲目體系特殊,需對所用之處的音樂進行詳盡了解,當然,完全掌握所有民族律制是不可能的,這時候,要分析此種律制的傾向性,以便能最大程度還原此種律制的風味。第五類曲目多是成段使用不同的體系。
(三)幾個主要問題
1.戲曲常用律制
二胡在作為戲曲伴奏樂器的同時期,其也被廣泛認為是“‘叫花子樂器”,這一角度沒有留下太多具有研究價值的資料,最早的樣本為早前提到的楊蔭瀏先生錄制的華彥鈞先生的《二泉映月》后測的律制為純律[2]。
戲曲自身的律制也在發生變化,二胡發展的特定時段——作為戲曲的伴奏樂器發展的特定時段,同一時段戲曲的律制使用情況:在北方多使用五度相生律,在南方又多使用純律[3]。
2.地方音樂律制
地方音樂和地方戲曲的關系非常密切,中國大多戲曲都來自當地的民間音樂。如陶真就是宋代鄉村的說唱音樂,后來發展為彈詞[4]。以地方音樂除了地方特征音,如冀魯豫地區的“中立音”。
3.總結
從此分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清晰的脈絡。
第一階段:二胡在最初跟隨戲曲,在北方使用五度相生律,在南方使用純律。
第二階段:經過改革以及總結當時的曲目設置,可以分析出,此時二胡統一使用純律
第三階段:大量使用西方音樂理論體系譜寫的曲目出現,使得二胡必須具備大量轉調,演奏非傳統音程的能力。二胡開始轉向使用十二平均律。
二、從歷史文化角度討論律制變遷
早期中國樂器多使用純律和五度相生律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文化中對自然界的崇拜。中國古代認為“徽位”以及“三六九”(體現在比例上)是一些可以讓人和天(大自然)互通溝通的通道。如天子鑄造九鼎以宣揚自己的地位、佛教思想中的九九歸一等。而且由于中國傳統音樂體系和西方的音樂體系的差異,使得中國傳統音樂在轉調上多使用同宮系統轉調。因此,十二平均律的需求沒有西方迫切,所以,二胡在早期一直使用純律和五度相生律。
從鴉片戰爭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的藝術開始大量涌入中國。這一時期,伴隨西方先進科技技術一起,大量西方文學藝術也進入中國,很快得到了先進知識分子認同。并且出現了“崇洋派”認為西方的藝術形式是比中國傳統藝術更優秀的藝術形式。如匪石的《中國音樂改良說》等“全盤西化”的言論大量出現,極大地挑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地位,這其中也包括了音樂理論。
有趣的是,近代二胡改革并沒有使二胡走向十二平均律而是走向了純律。這和一群改良派的思想密不可分,如那一時代著名音樂教育家曾志忞的思想“輸入文明而不制造文明,此文明仍非我家之物?!薄坝凶R者于是以洋曲填國歌,明知背離不和,然過度時代不得不借材以用之[5]?!边@些在現在來看都是至理名言的思想,使得當時的二胡走上了一條既能吸取西方音樂藝術長處又保證了二胡本色的正確道路。
而近年來西方音樂體系由于其高度完整的原因,一直被國內引進并作為官方的音樂教學體系,使國內幾乎所有樂器都搬遷嫁接到西方體系之上進行學習,這對民族音樂有些傳統是毀滅性的打擊。
三、對現當代二胡律制使用現狀的分析
現代二胡基本都在使用十二平均律作為音準基礎的現實原因是多方面的:市面上的校音器幾乎全部以十二平均律作為基準,主要音樂學院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視唱練耳教程也都出自西方,并使用鋼琴作為音準依據,使得專業二胡學習者只能接觸到十二平均律。
在近幾年,專業二胡從業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一些反思,現在普遍認為,二胡是混合律制樂器?!盎旌下伞惫P者在多個文獻和詞典中均沒有找到確切意思。筆者認為“混合律”因表示某律制體系中包含了多個生律規則的律制。因此,筆者認為二胡并非混合律,而是在多個律制之間轉換的樂器。因以純律作為二胡基礎律制,輔以十二平均律。在學院中應該并重純律和十二平均律,以適應大量現代曲目。
以現在音樂學院主要使用的曲目來看,必須使用以十二平均律為基礎的律制才能適應日益復雜的曲目。但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音樂體系暫時沒有成熟,在民族音樂作曲方面仍然需大量使用西方體系填補不足,是“過度時代不得不借材以用之”的表現,所以并不意味這二胡就因以十二平均律為主。
筆者對現當代二胡律制在聽覺上的歸屬感做了問卷調查。問卷分兩個調查內容:(1)在沒有標準音的情況下分別聽十二平均律、純律、五度相生律,沒有次數限制,選出最符合自己內心音高相對標準的律為哪一個;(2)在沒有標準音的情況下分別重復聽三個律制,在每個音程相互作用下對每個調式音級選擇相對偏高偏低還是準確。由于條件限制,無法做到較大樣本,筆者只對二胡專業的部分學生做了調查。調查表明,大部分人認同純律或者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的認同率很低。在十二平均律和純律之中,十二平均律的單音認同率很好,純律的整體,即結構性認同率更高。
四、結語
二胡是一件有著悠久歷史的樂器,在律制上的發展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課題。我們知道,作為每一個樂器,都應該有自己嚴格的律制體系,以確保每個音都有根據。但在實際的演奏中又是另一回事。由于不同音樂作品表現著不同的藝術思想,音的高低又是時常在變化著的。一般來說,二胡是不可能像鋼琴那樣每個音都有完全固定的音高,而是更具實際演奏的需要進行具體的變換。這也是二胡以及很多無品級樂器的魅力之處。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用討論音準本質的問題。因為只有有了這些基礎,才可能建起高樓。只有把握好這些根本的問題,才可能全面地,更好地發展,更好地闡釋音樂。
參考文獻
[1]韓寶強,趙文娟,劉一青.阿炳所奏《二泉映月》的音律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2(2).
[2]周霞.論劉天華二胡改革中的小提琴元素[J].大舞臺, 2012(7).
[3]王璐.中國南北方民間音樂律制對比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3.
[3]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