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陽關三疊》是一首蕩人心腑的古曲,也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的精品。之后由許多作曲家為其編曲,其中以王震亞和老鑼為其編曲成為最著名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此曲的韻味吸引了許多歌唱家為其演唱,其中以廖昌永、龔琳娜二人的演唱版本最具代表性。從氣息共鳴來看:廖昌永版渾厚大氣,龔琳娜版鏗鏘有力;從吐字咬字來看:廖昌永版字正腔圓,龔琳娜版棱角分明;從情感處理來看:廖昌永版情感真摯,龔琳娜版悠揚婉轉。
【關鍵詞】王維;《陽關三疊》;王震亞;老鑼;演唱版本;廖昌永;龔琳娜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1-0041-01
【本文著錄格式】廖筱瑩.古曲《陽關三疊》二種演唱版本比較分析[J].北方音樂,2020,01(02):41,43.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送元二使西安》改編而成的琴歌,后來也有許多作曲家為其編曲。新中國成立后,王震亞將其改編為混聲合唱兼藝術歌曲,而龔琳娜的丈夫老鑼將中西文化融合改編成為最著名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當代有許多不同的歌唱家演唱版本,其中以廖昌永、龔琳娜的演唱版本最具代表性。在《2017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中國藝術歌曲百年》上,廖昌永通過自己對作品的獨特理解對《陽關三疊》進行二度創作,并將其演唱版本收錄于2012由上海音像出版社發行的個人專輯《教我如何不想他》中。龔琳娜與老鑼將現代音樂融入古詩詞中,并且沿用了以前的詞和曲并重新演唱了《陽關三疊》,錄音是在老鑼安排的由友人提供的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城堡里進行的,龔琳娜的演唱版本收錄于2010年由中國唱片深圳公司發行的琴歌專輯《弦歌清韻》中。本文將從氣息共鳴、吐字咬字、情感運用三個方面對廖昌永、龔琳娜的演唱版本進行對比分析。
一、氣息共鳴:廖版渾厚大氣,龔版鏗鏘有力
古代聲樂理論中記載:“氣動則聲發”及“氣者,音之師也”等。早在唐代,中國古人就確定了氣息技術理論的基礎觀念是“氣為音帥”。氣息決定了聲音的表現與發揮,氣巧則聲優,氣拙則聲劣。良好的共鳴與氣息的飽滿支撐緊密相連,動聽柔美的音色需要通過共鳴的過濾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廖昌永作為科班出身的美聲歌唱家,有著扎實的聲樂演唱功底。西方歌劇及其中國藝術歌曲他都能游刃有余地嫻熟掌控。在氣息呼吸方面,他運用當代聲樂技巧中公認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即便是遇到詞曲中的長句時也能夠非常從容不費力地進行演唱,與此同時他對于共鳴力的技巧運用也是非常到位的,他在運用共鳴力時會自主的將喉頭放下,使之打開喉嚨,為他在演唱中進行共鳴力的運用提供廣闊的空間。廖昌永版運用鋼琴伴奏,以飽滿的氣息控制樂曲的高低強弱,盡可能去貼近古琴所彈撥出的綿長輕柔感。從“渭城朝雨浥輕塵”到“西出陽關無故人”每個樂句的最后一個字都以兩拍的時值將氣息控制得恰到好處,尾音的漸強漸弱宛如琴音的延續一樣,既有甩出去的干脆,又有古琴揉弦的綿長感。
2010年,因為網絡歌曲《忐忑》的出現,龔琳娜在聲樂演唱界和樂評界引起掀然大波。龔琳娜在《陽關三疊》中的演唱滲透著吟詠、戲曲唱腔般的音色,氣息鏗鏘有力,揮灑自如。龔琳娜并非科班而是以戲曲出身,所以與廖昌永相比,在聲樂演唱氣息方面對古曲風格的把握會更加貼近古琴本身。龔琳娜的氣息流動感更強,與旋律的連貫起伏完美融合,旋律音階上行時,氣息鏗鏘有力,飽滿充盈。龔琳娜對古詩詞有特別的研究,因此,在演唱古詩詞藝術作品時也有自己的獨特處理方式,跟隨著自己內心情感表達的需要來調節內部氣息,演唱出每個樂句所需要的強弱、快慢。與廖昌永相比,龔琳娜幾乎沒有運用到胸腔共鳴,全曲以高位置的頭腔共鳴為主和口咽腔共鳴為主,龔琳娜的演唱相比廖昌永版更有特點,龔琳娜更注重對舞臺場景、伴奏樂器、演唱情境的還原,以獨特的戲曲風格、低吟的方式訴說,能把聽者帶入到古代琴人撫琴歌吟的場景,龔的氣息推動感很強,在演唱到“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千巡有盡衷難泯”時將情緒一涌而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含蓄,此刻的高潮已然爆發。龔琳娜版運用古琴伴奏,人琴合一。古琴的悠揚婉轉使龔琳娜自由縹緲的音色發揮得更加張弛有度。
二、吐字咬字方面:廖昌永版字正腔圓,龔琳娜版棱角分明
演唱好一部作品首先就應該做到咬字與聲音相結合,這樣才能使聲音更優美、柔和。歌唱是表達語言的另外一種形式,通過歌詞傳情達意,從而產生一種優美動聽的聲音。
廖昌永版運用聲樂技巧字正腔圓地演唱,把握聲韻規律,他著重對聲音音調、聲韻、音色進行處理,加強對古曲情緒氛圍的渲染。尤其在情緒濃烈之處,如“淚滴沾巾”,為突出傷心之感,廖昌永對“沾”這一動詞進行強調。“沾”本為平聲字,旋律呈下行之勢,他加重咬字力度與聽者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龔林娜在《陽關三疊》的演唱中,運用大量“顫音”,如“雨”“浥”“柳”“塵”“無”“辰” “神”。顫音的運用除了對聲音的延長以及強調事實、情感外,也有渲染歌曲氛圍的作用。為將觀眾直接帶入情境,她運用散板節奏,并在句尾、句中插入“顫音”,將現場瞬間拉回到迷蒙、傷感的送別一幕。她演唱時以古琴為伴奏樂器,而龔使用顫音的發音方式,也體現出對伴奏樂器音色的模仿,所有歌詞均采用方言的平舌音來演唱,無論從咬字吐字還是旋律的演唱都極其貼近古琴的聲音,以達到音色統一,還原度相比廖的演唱版本要高很多。
三、情感表達方面:廖昌永版情感真摯,龔琳娜版悠揚婉轉
聲音帶著感情傳達人的內心情感,如快樂、悲傷、喜悅等。有的聲音讓人聽起來心情愉悅,有的卻是心情低沉悲傷,這都是通過聲音的情感渲染的結果。
廖昌永在演唱整首歌曲時連貫抒情,帶有一點傷感的心情,唱“歷苦辛”的時候,感情由弱到強,表達作者告訴友人路途上的艱辛。第二疊,情緒稍加變化,演唱“淚滴沾巾”的“滴”時突出來,“淚”是眼淚,“滴”是掉落的意思,這兩個字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難舍難分的顧戀之情。緊接后面連續三個“誰相因”,根據情緒的處理是強—弱—強,有這樣的對比才不會枯燥。進行到“千巡有盡,寸衷難泯”處結構稍緊湊,“無窮”二字將含蓄已久的情感爆發出來,后面的“傷感”略帶哭腔,字頭稍重,音量漸弱,這樣才能進一步表達作者對友人的不舍之情。最后接近尾聲,此處注意感情的收束,情感處理上宜柔美、凄婉。
對“沾”字的情感處理上,廖和龔有不一樣的解答,龔對“滴”“沾”“巾”三個字均有不同層次的強調,具體則表現在逐次降低的語調上。
綜上所述,廖昌永版情感真摯濃烈,用他渾厚有力的氣息和深情細膩的聲音將古曲中歌詞對好友元二所表現的不舍之情詮釋得完美至極;龔琳娜版以親切的方言訴說著對友人的無奈,憂郁的情感以及略帶戲曲的唱腔仿佛將觀眾帶到了當時的情境之中。兩個演唱版本特色鮮明,廖昌永版將傳統的意大利美聲唱法與中國古代藝術歌曲相結合,完美地演繹了對兄弟的戀戀不舍。龔麗娜版將戲曲風格與古風相融合,幾乎還原了當時的所有情景,使聽眾在離別的思念和濃厚的友誼之情中久久不能離去。
參考文獻
[1]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2]張宇.聲樂技巧與歌曲的表現處理[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
[3]呂楊.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和語言表達——評《聲樂表演藝術及教學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6(8).
[4]王兆鵬.論《陽關三疊》的N種疊法[J].文藝研究, 2011(6).
[5]蔡德予.我國古代詩樂的分合[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