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光 陳舟楫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小銀行積極行動,加大對疫情防控相關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從加強線上金融服務、安排利率優惠、延長貸款期限等方面,助力打贏疫情防控戰役。但受經濟增長預期影響,部分中小銀行在業務拓展、營收增長和資產質量等方面也面臨較大挑戰,疫情催生的服務線上化、智能化,也給中小銀行的經營水平和服務能力帶來考驗。
中小銀行地域分布廣、數量多、發展差異大,部分銀行已在全國范圍內初步搭建了發展網絡、業務資質較為齊全、業務產品豐富、機制體系較為健全,具有較強的抵御風險的能力;部分銀行在小微金融、供應鏈金融、行業金融等領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優勢與品牌影響力,金融服務能力較強。但仍有較多中小銀行存在發展區域受限、業務資質不全、人才及科技資源短缺等問題。在受疫情影響,發展壓力加大、能力要求提升的情況下,中小銀行應加強聯盟合作、取長補短、抱團取暖,實現互惠互享、共贏發展。本文結合中小銀行的發展特點與難點,分析了疫情背景下,中小銀行實現抱團合作發展的四個領域,為中小銀行加快轉型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加強傳統業務合作
推廣展業模式與技術應用,做強普惠小微金融
面對疫情沖擊,國家宏觀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支持疫情防控及企業復工復產,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小微企業更是加強扶持力度。一方面,要求對小微企業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另一方面,積極提高審批效率,降低貸款成本,完善續貸安排,增加信用貸款及中長期貸款,提供綠色服務通道。中小銀行是服務小微企業的主力軍,政策更多地支持中小銀行服務小微企業,如在再貸款額度方面更多地傾向地方法人銀行,以增強中小銀行的信貸投放。在此利好政策下,中小銀行應抓住機遇,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領域加強互助合作,促進小微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
業務模式方面。部分中小銀行常年深耕小微金融領域,已經形成了高效可復制的展業模式,可以供其他中小銀行學習借鑒。如多家中小銀行對泰隆銀行的小微金融模式進行學習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疫情背景下,部分未能在小微金融領域形成自身拓展模式的中小銀行,可以向具有小微金融專長的銀行學習借鑒業務拓展模式、人員隊伍培養等方面的經驗,在進一步完善展業模式、優化體制機制,提升服務效率的同時,更好落實服務小微的政策導向。
風險防控方面。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清償債務能力下降,對中小銀行風險防控能力帶來挑戰,也倒逼銀行通過更新風控模型、升級技術系統進一步提升風控能力。有的中小銀行通過多年經驗積累,形成了良好的風控技術,且在不同地區的應用也具有較好效果,具有可推廣可復制性。如臺州銀行將小微風控技術復制到其位于北京、深圳、重慶、江西等地的村鎮銀行,截至2018年末,7家村鎮銀行貸款余額為350億元,貸款戶10萬戶,不良率僅為0.62%,保持了較好盈利能力,成為各地小微金融的標桿。有小微風險防控技術專長的中小銀行可進一步強化開放銀行建設,將支付及賬戶管理、風控技術模型等開放給其他科技力量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的小銀行,深化大數據在風控與營銷領域的應用,促進中小銀行整體小微金融服務效率的提升。
聯動發展供應鏈金融,破解異地客戶服務問題
供應鏈業務是小微普惠業務的重要業務分支,在服務核心企業上下游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供應鏈金融能夠整合供應鏈上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信息,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化為供應鏈企業的整體可控風險,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大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支持,提升服務效率,更具有現實意義。較多中小銀行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將供應鏈金融作為戰略方向(如南京銀行、蘭州銀行、昆侖銀行、珠海華潤銀行等),探索“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模式,加快拓展供應鏈上下游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探索小微企業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由于中小銀行普遍機構較少,而上下游客戶遍布全國各地,在實際業務操作中會存在借款企業為異地客戶現象,需要客戶跨地建戶、用印,對于中小銀行來說,此類業務的拓展營銷、客戶服務、貸后管理等方面難度較大;同時,由于技術能力有限、供應鏈系統功能不健全,單家銀行無法完全滿足供應鏈上下游的客戶業務需求,不能為供應鏈上下游客戶提供全鏈條服務。因此,中小銀行可在供應鏈金融領域開展合作,提升供應鏈金融發展合力。
一是,聯合搭建普惠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對接核心企業供應鏈平臺,加強客戶及信息共享,將產業鏈中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數據進行整合,深入挖掘應用信用信息;二是,共同研究新技術解決方案,將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手段應用于供應鏈金融,應用新技術提升行業透明度、提升交易效率;三是,實施聯合授信,為合作名單內的異地客戶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解決單家中小銀行難以覆蓋異地客戶的服務難題,增強全鏈條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力。
加強創新型業務合作
共享優勢資源,打造特色業務服務聯盟
疫情對旅游業、傳統商貿物流等行業產生較大沖擊,在此領域具有特色優勢的銀行一方面應積極發揮作用,加大金融服務支持,承擔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要增強合力,共同研究疫情沖擊對策,提升創新服務能力,鞏固特色優勢。
旅游金融方面。部分中小銀行(如焦作中旅銀行、富滇銀行等)依托當地資源或大股東優勢,打造旅游金融特色方向。本次疫情對旅游業形成較大沖擊,具有對旅游特色金融專長的中小銀行,可通過組成旅游金融的專業服務聯盟,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開展聯合授信,加強對旅游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旅游企業渡過難關;同時,為疫情結束后的特色業務拓展做好準備,可整合各地旅游資源,搭建旅游金融信息服務、旅游項目投融資及旅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同時在旅游消費場景共建、信用卡增值服務等方面拓展更多的合作空間。
商貿金融方面。部分中小銀行積極培育商貿業務特色(鄭州銀行、寧波通商銀行等),如鄭州銀行聚焦商貿物流,成立中國商貿物流聯盟,每年出臺中國商貿物流研究報告,召開交流會議,加強交流走訪,在資源信息共享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應對疫情對傳統線下商貿物流行業產生的影響,以商貿物流為重點的中小銀行可加大經驗交流、資源互換、技術共享,加大對商貿企業的綜合金融服務,助力企業升級轉型。
此外,疫情也催生了智慧醫療、在線教育及辦公的需求釋放,對銀行拓展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行業金融帶來新的業務機遇,也對銀行在行業金融、養老金融、科創金融等領域的服務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在上述領域具有特色優勢的中小銀行,可打造特色金融服務聯盟,共享金融產品與服務,共同推進業務創新與新技術應用,促進特色業務做強做大。
加強新型業務合作,克服資質能力短板
疫情背景下,“疫情防控債”發行需求提升、債市走強,為銀行投行債券承銷、理財及自營債券資產投資,中小銀行可以加大上述新興業務合作,彌補資質能力短板。
債務承銷業務合作方面。較多中小銀行獲批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B類主承銷資質,但缺乏A類主承銷資質,不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承銷業務。可建立業務合作聯盟,通過以一家銀行主承銷發行,其他銀行參團分銷的方式,開展債券融資發行、購買和承銷服務。
理財業務合作方面。不少中小銀行自主理財開發能力較弱,在創設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方面缺乏經驗與專業人才,在資管轉型過程中,推出凈值型產品難度大,理財產品不豐富。中小銀行之間可開展理財產品代理銷售合作,通過開發理財代銷系統、建立聯盟成員間的理財產品代銷機制,為客戶就近開展柜面風險評估服務等,實現在理財業務領域的合作共贏。
聚焦國家及區域發展戰略,發揮業務協同作用
為實現宏觀經濟增長目標,國家將圍繞“一帶一路”、自貿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發展戰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進落地重大項目、加快戰略實施,給銀行帶來較多業務機遇。處于相同戰略區域的中小銀行可通過建立合作聯盟、健全聯動機制,構建信息共享平臺,聯合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強溝通交流,相互學習借鑒,不斷深化合作深度與廣度,在助力國家及區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推動自身轉型發展。
以自貿區建設為例。全國已有18個自貿區,涵蓋上海、廣東、福建、重慶、四川等地區,地處上述區域的中小銀行在自貿區業務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創新突破,后續可定期就各地自貿區政策及創新業務等開展交流,聯合開展自貿區業務產品培訓,開展平臺資源共享、客戶聯動營銷等,更好地利用自貿區的政策紅利,開展自貿區金融創新與業務拓展。
此外,部分省市,如遼寧、四川、河北等省份,中小銀行數量多,所處的經濟環境相同,發展所面臨的需求相同,可進一步加強聯盟合作。如通過組建省域內中小銀行發展聯盟,在銀團貸款、聯合對接產業基金、共同組織銀企活動,以及流動性互助、科技平臺共建等方面加強合作,以更好切入戰略重點產業和項目,服務國家及區域戰略發展。
強化科技合作
疫情催化了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應用,為金融科技領先的銀行帶來先機。部分中小銀行已建立科技引領戰略,加大科技資源投入,在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機制、數字化轉型、開放銀行領域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但對于部分規模偏小的銀行來說,金融科技投入資金量大,耗時長,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也普遍存在金融科技高素質研發人才缺乏,技術自主掌控能力,數據規模有限,數據應用能力不足等困難。因此,中小銀行應加強科技領域的聯盟合作,抱團取暖、資源共享,克服短板,打造科技競爭力。
技術系統輸出。部分在科技領域領先的銀行可踐行開放銀行理念,實施科技系統輸出,如南京銀行建立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開發智能風控催收模型,在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蘇州銀行在與政府、公共事業單位合作搭建系統平臺,實施技術輸出、內嵌銀行業務系統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在相關領域取得先進經驗的銀行,可考慮技術輸出與系統推廣應用,供其他銀行借鑒。
聯合開展底層技術的集中攻關。針對中小銀行普遍重點發展的小微普惠領域、供應鏈、政府業務等方面,圍繞難點與瓶頸問題,通過聯合設立實驗室、項目組等方式,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加快區塊鏈技術等在銀行業務領域的應用研究,實現項目成果共享。
建立軟硬件共享機制。部分銀行規模小,在購買軟硬件時,采購量少,話語權小,測試范圍有限。可通過成立軟硬件采購聯盟,降低采購成本,縮短維護周期,減小維保費用。
開展科技人員的聯合培養。通過人員派駐學習、項目聯合、共建科技創新實驗室、培訓項目共享等方式,共同開展科技人員的培養。此外,在山東省內14家城商行聯合發起山東城商行合作聯盟,建立了全國唯一持有金融牌照的中小銀行金融科技服務公司,借鑒德國儲蓄銀行金融集團的發展模式,為中小銀行提供多元化科技服務。其他一定區域范圍內或具有業務共性的中小銀行也可以此種方式加強金融科技的聯盟合作。
開展智力研究合作
疫情對于經濟、行業、企業及銀行業的影響較為廣泛而深遠,銀行要及時對外部變化對自身的影響做出策略調整,就需要對外部形勢及政策有提前研判,需要有較強的前瞻性與敏感度。但部分中小銀行處于地市一級,在經濟金融政策傳遞上接收遲緩,對最新的金融動態、業務前沿等反應不靈敏,不能及時了解掌握外部環境變化對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影響。此外,中小銀行在諸如公司治理、資本補充、普惠金融等領域具有較多普遍關心的問題,可產生較多共性研究課題。
部分中小銀行高度重視研究工作,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團隊或研究院、博士后流動站,而部分中小銀行人員力量薄弱,自身沒有開展前瞻性研究能力。目前,各家銀行研究力量較為分散、研究成果不共享的情況,一定程度上會產生精力浪費、重復勞動,不能使研究力量、研究成果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可通過建立中小銀行聯合研究院等形式,集中力量,對共性問題進行研究,并在調研、素材、經費等方面實現共享與支持,為中小銀行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上海銀行總行計劃財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