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言石
中小商業銀行與民營、小微企業有著天然相似性和相容性。近年來,隨著業務轉型和風險暴露,中小商業銀行運營和潛在風險引發市場關注。尤其是2019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金融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等因素影響,部分中小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惡化,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急需重新思考戰略定位和發展路徑。
中小銀行風險急劇上升
近年來,中小銀行通過同業業務實現快速擴張,隨著經濟步入下行周期以及監管收緊,此前激進擴張累積的風險也逐漸浮出水面。
部分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率攀升。中小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下行壓力顯著高于大銀行,對區域性中小銀行而言,信用風險仍有持續暴露的可能。最可能爆發產能過剩行業的信用風險,資產負債率高,但盈利差、缺乏信用支撐,可能使得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疊加。以東部某省為例,3個地市不良貸款率超過10%,7個地市不良貸款率超過5%,其中農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銀行不良率普遍較高。恒大研完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逼近4%,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超過2%。城商行的不良率增速是各類型銀行中增長最快的,逾期貸款增長。部分城商行在業務拓展過程中重利潤、輕風險,或是圍繞部分大客戶開展上下游供應鏈金融業務,使得部分單一客戶貸款授信和投放的金額較大,任意一家主要客戶效益不好,就會影響銀行的資產質量。
局部地區中小銀行信用風險集中暴露。包商銀行因嚴重信用風險被接管,錦州銀行則進行改革重組。截至2019年9月,評級機構共對11家銀行進行了級別下調,調整后主體級別均在AA以下。這些銀行全部為農村金融機構,主要集中在吉林、山西、山東等地, 調整級別的理由都是由于資產質量惡化或投資資產出現嚴重損失。
部分中小銀行潛在信用風險尚未暴露。以東北一家凈利潤持續兩年下降的城商行為例。截至2019年上半年,該行不良率為1.97%,比年初增長0.08%。但如果納入關注類和逾期類貸款,其不良率將遠高于1.97%。截至2019年上半年,該行逾期貸款率為5.82%。為了既不讓企業死,也不讓該筆貸款劃入不良,逾期類貸款通常采取“以貸養貸”模式。受包商銀行、錦州銀行等事件影響,同業間的信用基石還沒得到修復,一些金融機構仍在縮減、暫停與中小銀行的同業授信和同業合作,小銀行議價能力受到影響,資金成本壓力明顯提升。比如,在包商銀行被接管后,一些大銀行總行要求各分行對中小銀行的票據貼現都要“更謹慎一些”。部分資質較差的中小銀行同業資金融入難度加大,埋下流動性風險隱患。
中小銀行風險上升的主要原因
當前中小銀行風險加大既受宏觀經濟運行、政府干預等外部因素影響,也受銀行長期未解決的內部治理因素影響。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風險加速暴露傳導至中小銀行。銀企是一家,企業不好,銀行不可能獨善其身。經濟增長動能偏弱,外部環境惡化,下行壓力逐步凸顯,企業經營難度與風險加大,作為主要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中小銀行,也會受到一定沖擊。而且中小銀行業務集中于當地中小企業,受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影響明顯。
受地方政府干預,部分項目產生信貸風險隱患。以農商行為例,農商行服務地方,信貸投向難以完全自主決策。當地申貸企業往往是地方經濟支柱,地方政府非常關照重視,會通過各種渠道來影響農商行為企業提供貸款。此外,個別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資、化解風險、維護社會穩定等因素考慮,會讓農商銀行向不具備條件企業發放貸款,直接形成信貸風險或隱患。
中小銀行內部治理結構失效,缺乏監督和問責制度。中小銀行內部人控制問題突出,容易造成嚴重的道德風險;股權管理存在短板,難以避免受大股東控制;部分小銀行信息披露不充分,難以及時識別關聯交易;在創新方面仍缺乏鼓勵政策和寬松氛圍;不良資產處置能力有限……都導致了中小銀行風險上升。
一是股東治理和內部治理都存在缺陷。部分中小銀行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東持股比例較分散,還存在股東資質不合規、股權管理不到位問題。所謂公司法人治理流于形式,缺少真正從銀行長遠利益考慮的自然人股東。中小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本就相對較弱,經不起折騰,但一些股東通過對銀行的持股,展開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甚至將銀行作為提款機,加劇了中小銀行的風險。一些中小銀行內部治理存在明顯缺陷,一些村鎮銀行連業務專項審計制度、高管經營管理評價制度等關鍵性風險內控制度都還沒有,也尚未建立聯合應急處置機制,內控約束相對薄弱,風險防范能力仍有不足。
二是—部分中小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水平有限。中小銀行所在的地區,尤其是縣域地區的金融風險水平相對更高,一旦出現不良貸款,很難通過依法起訴、變賣資產等手段清收不良,風險處置成本大幅增加,明顯抑制了金融機構服務重心下沉的意愿。而且,一旦遇到風險,訴訟清收程序復雜,時間長、執行難。法律訴訟清收往往需要1~2年的時間,被執行人還會故意不簽收司法文件、惡意拖延執行等,各機構處置抵押權品、維護金融債權的壓力較大。一些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由于歷史包袱重、經營理念陳舊、管理體制落后等深層次問題,不良貸款規模持續增加,不良貸款清收處置難度加大,除核銷、遷徙、盤活和現金清收處置外,批量化、市場化處置方式有限,亟須拓寬規模化處置渠道。
三是缺乏業務創新能力和鼓勵政策。中小銀行創新的動力和迫切性相對傳統銀行更強。但由于自身數據量小、獲取外部數據能力有限,中小銀行難以形成數字化的風控能力和金融產品,不利于降低小微金融產品成本,尤其在當前利差收窄、不良反彈的形勢下,規模較小的銀行很難拿出足夠的科技投入。此外,規模較小的中小銀行大多地處三四線城市,而層次較高的中高端科技人才大多在一二線城市聚集,加之這些銀行在薪酬待遇、事業平臺的限制,很難吸引科技人才。
中小銀行風險控制對策
從近期看,中小銀行風險可控,但需淘汰無效供給。
一是中小銀行風險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能性低,監管控制手段相對充足。一些中小銀行儲戶集中提款,主要是謠言傳播引起風吹草動。監管部門出臺措施使未來中小銀行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難度或將實質性降低,信用風險近期比較穩定。因此,只要防控好集中爆發的市場流動性風險,中小金融機構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就比較低。
二是中小銀行的金融無效供給有待擠出。大部分機構對中小銀行未來一年的信用風險展望為穩定,但銀行經營狀況將隨所處地區的區域經濟環境、自身股權背景、公司治理水平及風控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分化。中小銀行風險暴露,對銀行業敲響警鐘,倒逼中小銀行重新思考戰略定位及發展路徑。不同經營情況的銀行在同業的資金融通應回歸市場化定價,擠出無效供給,真正踐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中小銀行信用風險和流動風險未來將面臨一個長期釋放的過程,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題下,市場化手段為主導的問題銀行退出和整合問題,更需要穩妥處理。
三是中小銀行高風險偏好需調整,逐步走向穩健理性之路。高風險中小銀行的股東與高管普遍有心理算盤,認為在出現清償危機時,政府會提供救助,在這樣的預期下擴張獲得的收益歸股東和高管所有,但最終的風險損失由國家承擔。從近期嚴監管和對問題中小銀行的處置看,正是要讓中小銀行破除這種心理預期。
從長遠看,提高中小銀行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一是出臺鼓勵措施明確中小銀行發展定位。建議監管部門明確不同層級金融機構的發展定位,形成層次分明、差異化優勢明顯、競爭有序的金融組織體系和運行體系;在業務和機構準入上結合當地實際加強可行性評估,防止過度競爭造成的資源浪費和風險擴大。可以考慮針對縣域小行擴大小微企業貸款利息增值稅減免范疇等,幫助中小銀行明確定位。對于金融供給不充分、不平衡的地區,引入更多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金融服務供給。
二是豐富中小銀行不良處置工具。建議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設立省級專項幫扶基金,幫助地方的中小銀行規模化剝離不良資產;協調各級法院對涉訴不良貸款案件加快審理和執行,加大對逃廢銀行債務活動專項考核力度。
三是對問題機構審慎處置。建議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風險處置中的作用,將風險處置成效納入政績考核。發揮好存款保險制度的早期糾正優勢,完善和優化股權結構、公司治理,加強風險管控;對一些資不抵債的中小金融機構引入優質戰略投資者,提升市場對地方金融機構的信心。
四是加強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鼓勵中小銀行提升科技能力。建議幫助中小銀行搭建科技共享合作平臺,鼓勵持牌金融機構加快金融科技創新;加快政府和公共服務數據開放速度,解決小微金融服務中數字化服務和風險建模對公共數據的獲取困難。
(工作單位: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