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瑞 劉丹丹 潘文龍
【摘要】在教育實施的評價環節中,傳統的評價方式已不能完全滿足這種需求?;趧撔滤季S、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考查的表現性評價的研究逐漸發展起來。該方面的理論及實踐成果不斷豐富,為培養擁有知識及技能,并將其應用于解決現實復雜問題能力人才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教學評價? 表現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014-01
課程是教育實施的主陣地,實施素質教育就需要建立符合相應要求的新的教育課程體系,這是素質教育推進的核心任務之一。新課程標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體系的建立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原有的立足于書本知識掌握的紙筆測驗——傳統的評價方式之外,還要有更加符合課改需要的新的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就是應運而生的具有代表性的評價方式之一。
1.表現性評價的涵義
研究者對表現性評價的定義有形式眾多、總結起來、表現性評價主要是指通過完成一些實際任務、誘導學生在面對問題時的真實表現、從而評價學生多方面處理問題的能力與水平。教師要評價學生取得的成果,更要評價學生取得成果的過程,并進行反饋,不斷促進學生的成長。
針對表現性評價的特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從實用性和程序性方面來說,表現性評價不單單是活動,更是基于目標的測試。它不僅停留在衡量學習成果,更重要的是評估學習過程。它可以嵌入課堂活動中,并可以評估社交技能。所有表現性評價都是真實性評估。從評估主體方面,表現性評價的特征更加開放,學生自己和同學可以成為評估者。沒有時間限制。對學生來說,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評估過程中學生要通過交流合作來實現不斷地進步。通過評估,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其他方面的優勢。表現性評價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傳統評價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排名比較,避免因此而挫傷學生的認知興趣,使學生的愛好和專業發揮作用,鼓勵和促進學生。
對于表現性評價的目標,表現性評價強調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或環境中,充分發揮所學的知識、技能及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或取得相應成果。因此,表現性評價的目標相應的應該是具有情境性、復雜性的高級的目標。表現性評價的優勢在于對復雜的學習成果的檢測,對于能客觀直接測驗的知識,紙筆測驗的表現是更好的。例如交流合作能力、對某些現象提出合適的觀點等。同時,表現性評價的目標不能僅僅是傳統的對于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查,而是致力于學生的持久理解力,也就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課堂之外、學校之外的整個社會生活當中。需要學生做到在具體的環境當中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
表現性評價要考查知識和技能掌握以外的能力素質,因此要設置能夠讓學生表現的區別于試題及學習活動的評價任務。表現性任務就是為檢測學生對相應目標達成情況設計的作業,要能夠引發學生的表現行為,收集學生表現的證據,作為評價的依據。表現性任務要求創設接近真實的情境,情境本身要有具體的有吸引力的背景描述以及核心的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及技能去解決的復雜問題。為了學生明白被要求做什么,表現性任務要有相應的任務指導。
表現性評價的任務是基于情境的、復雜的、多層次的,不同于傳統的客觀評價——答案明確可選擇,評價者可以根據學生的選擇快速的判斷回答的對錯,給出相應的分數。在評價時,為了使評價結果合理、準確、有說服力,需要制定相應的記錄和衡量學生表現的工具——評分規則。完整的評分規則需要包含表現維度、表現等級、描述符和表現樣例。為了制定出高質量的評分規則,幫助學生的學習,促進教師的教學,一個好的評分規則應具有完整性、清晰性和實用性。
2.對教學的啟發
在新的教育環境背景下,對于核心素養的強調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制定,都要求教師在傳統的過分注重知識的教學模式中轉變出來,要著眼于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邏輯思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在復雜的現實生活環境綜合應用相應知識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到紙筆測驗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已經捉襟見肘,而表現性評價可以彌補這種不足。將表現性評價應用于課堂教學,是課改前提下教學環節中教師進行符合課改要求的教學、提升自身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改善學校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趙德成.表現性評價:歷史、實踐及未來[J].課程·教材·教法,2013(02):97-103.
[2]周文葉.表現性評價:指向深度學習[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8(07):1.
[3]佟檸.如何開展指向核心素養的表現性評價[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7):49-52.
[4]周芳.走向真實的學生表現性評價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8.
[5]李嬋. 表現性評價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2.
[6]周文葉,陳銘洲.指向核心素養的表現性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17(09):36-43.
作者簡介:
馬君瑞(1991年7月-),男,本科,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