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存在一些紕漏,這些紕漏主要歸為兩類:一類是文字方面的,一類是內容方面的。這篇文章對這些紕漏進行了梳理、分析,并做出供參考的修改。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紕漏
【Abstract】There are some errors in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8 edition, which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one with writing, and the other with contents. In this paper, these errors are found out, analyzed and revis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Mao Zedong Though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rror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004-02
本文標題所說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領導小組領導下組織編寫的“馬工程”教材,簡稱《毛中特概論》。 2018年上半年我承擔《毛中特概論》的教學,4月下旬開始使用2018年版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2018年版教材存在一些紕漏,這些紕漏主要可歸為兩類:一類是文字方面的,一類是內容方面的。在此,以這些紕漏在教材中的出處的頁碼先后為序,我把它們梳理一下,同時作相應分析,做出供參考的修改,以期與同仁或讀者商榷,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一、行文上的紕漏
1.“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前言p.III)① “人民民主”對應“封建專制”;為與“封建專制政治”相對應,“人民民主”后面應加上“政治”。
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前言p.V)按照中共十九大通過的黨章關于黨的指導思想的表述,“長期”前面加上“必須”。
3.“十月革命……使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從原來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范疇,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轉變為屬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p.21)從引文要表達的意思看,也為保持行文前后對應,“屬于新的”后面加上“世界”。
4.“在黨的幼年時期,由于缺乏領導革命的實踐經驗,加之理論上的不成熟,在革命的領導權、武裝斗爭、革命道路等問題上沒有形成科學正確的認識,……”(p.23)句子缺主語,應在“在革命的領導權”前面加上“黨”。
5.“……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如果不推翻地主階級,就不能徹底鏟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組織起強大的革命隊伍,就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p.25-26)句子念不通,應將“組織”前面的逗號改為頓號,或者在“組織”前面加上“就不能”,保留它前面的逗號。
6.“中國無產階級的這些特點和優點,使其……成為中國社會里比較最有覺悟的階級,從而使它能夠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p.28)“比較”與“最”不能兼用;從內容上看,應將“比較”刪除。
7.“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一開始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后來又認為蘇聯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嚴重的階級矛盾,在實踐中造成了嚴重后果。”(p.69)這是一個并列復句,最后的單句的主語不是“斯大林”,而是前面所說的情況,應在“在實踐中”前面加上“這”。
8.“人民內部矛盾,包括……工人、農民同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領導同被領導之間的矛盾,國家機關某些工作人員的官僚主義作風同群眾之間的矛盾,等等。”(p.71)這段引文存在兩處紕漏:(1)為保持行文前后一致,“政府”后面的“和”改為“同”。(2)矛盾的雙方一般是同類或同層次的事物,所以最后這對矛盾應改寫為“國家機關某些官僚主義作風的工作人員同群眾之間的矛盾”。
9.“這一時期,正值我們黨的隊伍進入整體性交接的關鍵時刻,一大批年輕干部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p.121)從上下文看,“這一時期”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時期。“黨的隊伍”指全體黨員。“這一時期”,全體黨員不可能“進入整體性交接的關鍵時期”。根據它后面一句話的意思,應在“隊伍”前面加上“領導干部”。
10.“盡管黨的干部隊伍總體是好的,但在一些黨員和干部中,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信念動搖、道德滑坡、組織渙散和腐敗現象。”(p.121)干部包括黨員干部和非黨員干部。從“黨的干部隊伍”這個詞看,這句話的“干部”是指“黨員干部”;因此,“干部”前的“和”是多余的,應刪除。
11.“在我們黨的奮斗歷程中,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p.121)這句話缺乏主語,從文意看,應在“團結”前面加上“黨”。
12.“建設民主政治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p.136)顯然,應在“民族區域自治”后面加上“制度”,并將句子前面兩個逗號改為頓號(第二個逗號也可改為“和”)。
13.“科學發展觀……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各個部類、各個地域、各個方面,人與社會、當代與后代等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過程。”(p.168)這段引文的紕漏是標點問題。當有兩個層次的羅列時,一般第一個層次用逗號,第二個層次用頓號。據此,句子改為:“科學發展觀……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各個部類、各個地域、各個方面,人與社會,當代與后代等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過程。”
14.“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綜合國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p.170)這是一個并列復句。最后一個單句缺乏主語,應在“彰顯”前面加上“這些成就”。另外,前面三個逗號改為分號更恰當。
15.“民族振興,就是通過自身的不斷發展與強大,繼承并創造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以及先進的文明成果,進而使中華民族再次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197)這是主從復句,從句又是并列復句。從句缺乏主語,應在“通過”前面加上“中華民族”之類的詞。
16.“人民民主更加充分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制度更加完善,……”(p.204)顯然,“人民代表大會”后面漏掉“制度”,應補上。
17.“2.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要求”(p.205)這段引文是一個小標題,動賓搭配不當,應在“建成”前面加上“實現”。
18.“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p.211)從它的羅列可以看出,“評價”、“考核”后面落下“體系”,應添上。
19.“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p.213)句子動賓搭配不當,應在“發展”后面加上“模式”之類的詞。
二、內容上的紕漏
1.“……中國革命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以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的觀點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前言p.II)主觀主義包括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兩種表現形式。“教條主義”與“主觀主義”不是同一邏輯層次的概念,不宜并列;這里,或者把“教條主義”刪除,或者把“主觀主義”改為“經驗主義”。
2.“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前言p.II)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經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三個階段,因此,句中的“發生在”宜改為“始于”。
3.“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中,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p.4)毛澤東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還沒有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句中“基本”可改為“萌芽”。
4.“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p.21)在這一句的下一頁,教材說“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第二步是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任務,這是性質不同但又相互聯系的兩個革命過程。”(p.22)兩句話中的“中國革命”含義不一樣,為避免歧義,宜把前一句中的“中國革命”改為“中國近代革命”。
5.“1956年底,……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標志著中國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p.59)鑒于我國西藏1965年完成民主改革,1976年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句中“結束”前宜加上“基本”。
6.“這部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p.59)這里“人民代表大會”后面顯然漏掉一個“制”字。
7.“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果斷地糾正了這些錯誤,……”(p.89)這里,“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黨”在邏輯層次上講不通,通常的說法是,中共中央或黨中央領導全黨。鄧小平是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這是定論。因此,“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宜改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
8.“鄧小平理論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p.114)這里,“鄧小平理論”后面三個“堅持”的內容是以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為序的。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因此,宜將“思想路線”前面的“馬克思主義”改為“實事求是”。
9.“科學的本質是創新”(p.127)這里宜改為“科學的本質是真理,技術的本質是創新。”科學的靈魂是真理;真理的內容不是創造出來的,不是發明出來的,而是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的,但要靠人們去發現之后才被人們所認識和掌握。技術則是人們根據需要發明、創造出來的,而不是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的。
10.“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概念,……并把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寫入黨章,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p.150-151)科學發展觀在黨的十七大被寫入黨章,但沒有被列為指導思想,而是在黨的十八大被列為指導思想的。根據十七大通過的黨章,“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應改為“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11.“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繼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必然結論,……”(p.167)科學發展觀是一種思想理論,而“結論”是指某一具體的判斷或論斷。所以,這里的“結論”宜改為“成果”或“結果”之類的詞。
12.“科學發展觀……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的觀點。”(p.167)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一般講生產方式(或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引文中的“基礎”應改為“最終決定力量”。
1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彰顯了科學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創造力,是當代最現實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p.189)句中“科學”含義不明確,從文意看,宜將“科學”改為“馬克思主義”。
14.“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p.213)根據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句中的“2035”應改為“2030”。
15.“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隆重紀念我國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p.256)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1954年頒布的,因此,應在“憲法”前加上“1982年”。
以上紕漏,僅僅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了的,也許還有我沒發現的。我對上述紕漏的梳理、分析和修改,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注釋:
①凡引自《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引文,其所在頁碼標在引文后的小括號內。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本書編寫組,編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版.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3]《哲學大辭典》(分類修訂本)[M].馮契,主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1版.
作者簡介:
何云松,男,四川工業科技學院思想政治課教學部教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