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琴
【摘要】“核心素養”是國家教育部門所要求的各個階段的學生都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對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構建以及國家的未來都影響深遠。國家教育一向倡導循序漸進,談到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就要從文章與閱讀說起。文字是學科發展的基礎構建,可見閱讀與培養語文核心素質不可分離,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從三個方面出發,先是化繁為簡,然后具體分析最后進行升華。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 閱讀教學? 四個維度
【中圖分類號】G623.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094-02
引言
在小學階段,培養核心素養就要首先開展好小學語文課程的教授。如果談到如何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想必閱讀是不可或缺的。閱讀文章可以從中體會到語文素養,一篇好的文章像是一位會宣講的人,它的每一句話都飽含情緒,渲染人的感受。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引起高談論闊,豐富學生的閱歷。
一、從大方向的核心素養到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簡化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絕非易事。教育要從小抓起,培養人才的基礎是培養一個好品德的人。
在核心素養培育里,各個學科的教材設計與內容布置要與之配合,而小學語文課程一定程度上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前身。學生如何培養素養,還要從閱讀抓起,語文課程里的閱讀具體到語言的魅力、思維的開展、審美的提高和文化的繼承。但由于學生的特殊性,可能他們的思想層次和理解能力還不能夠完全跟上核心素養的要求與發展,所以教師們要將核心素養簡化,將層面具體到學科中,落實在每一篇文章上。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全國通學課程是有原因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體小到我們每天都要用到的四字成語和句子,大到一篇文章一個故事。說話卻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在課堂上學習說話技巧,邏輯思維等,學會如何更好的和他人交流。養成文明溝通,和諧相處的模式。先是提高理解能力,方可為閱讀提供基礎條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解疑答惑和調動學生情緒是不可或缺的。
二、將培養學生核心素質的做法具體落實在閱讀上
1.在語言上,將閱讀難度降低。使學生們在讀懂的基礎上思考并進行挑揀、結合與運用。教師們一定要對文章先進行篩選,首先學生們是否能讀懂,其次是否能從中獲得一些知識的積累。例如小學教科書里的散文“春天來了”巧妙地運用了很多比喻句,學生通過借鑒這一句話知道了在今后學習和寫作過程中,可以將凍土層比作毯子。同時,一篇文章里還會有排比之類的修辭,反復閱讀和推敲后,同學們將這些東西變為自己的知識,之后就有了更多知識的儲備。
2.在提升思維發展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們,為其答疑解惑。因為思想層次往往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文言文“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就是典型的小句子大道理。難度系數也不算太大,老師可以先讓同學們猜一猜大概意思,再向他們解釋。
3.審美的核心素養多通過美詞美句或者一些飽含感情的文章來培養。例如小學課本里有很多名勝古跡的描述,單拿出一手古詩詞,多是描繪山的巍峨挺拔。首先,學生們可以想象高山,對它們有模糊的輪廓。這時,老師再配合使用一些多媒體,將照片和視頻放給同學們看,學生就將紙上的文字與自己所見的聯合起來,對美的事物有更深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4.文化層次和思維層次都很重要,無論是前人留下的美好傳統文化還是新時代的一些思想品德,都對塑造核心素養有著很大的影響與作用。例如古詩句里的“爆竹聲中一歲除”,學生可從中知道新年有要點燃煙花爆竹來賀歲的習俗,如果老師帶領,往深層次里挖掘還包含著舊事物終將被新事物取代的哲理。文化核心素養不止停留在對文化的傳承更應該走出去,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或國家的文化素養。樹立文化自覺與自信,培養與時代接軌的學生。
三、在基礎閱讀、基本核心素養的層面提高向大的核心素養層次
閱讀在一定概念上不只是學生的學習,還有與文章作者的溝通,對文章內容的了解與融入。閱讀之后還會產生向老師提問與同學交流的環節,這個環節對培養小學核心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鮮的初級學習階段,學生的疑惑越多收獲越多,老師在這個過程可以很好的了解學生的想法并對他進行有效的指導。而在閱讀后,同學們間的互相溝通可以互相補充各自的知識面,每個學生與每個學生的想法可能會有相似,但不會完全相同,當大家進行交流溝通各抒己見時,每個人都可以收獲到很多意外知識。這就是水平提高的過程,學生們也學會了傾聽、虛心學習、互相尊重,這更是一個思想層次的提高,而思想層次影響價值觀的成長。好的核心價值觀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就是一個淺顯課程上的核心素養向大方面高層次的核心素養上的過渡。
總結
教育模式通常這樣,先是劃分大的方向然后具體落實在每一章節上,最后大致掌握后再進行難度的提高。教師應注重小學核心素養的培育并且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困難。
參考文獻:
[1]盧碧云.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7)
[2]陳美貞.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考試周刊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