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工程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通過合作學習,將全部的相關技術進行整合。學生通過學校提供的虛擬學習環境進行學習,以此不斷培養自身的核心能力。但是,對相關教學模式的探索需要將教學方式的“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工程教育的有效改革。文章面向智慧工廠,對新工科核心能力與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關鍵詞:智慧工廠;新工科;核心能力;教學模式
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工程教育的教學方式有了新的要求。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信息革命,計算機的使用為工業等不同領域提供了便利,促進了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是信息物理系統與工業物聯網的革命,運用一定的機器設備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使工廠能夠使用較低的成本生產高質量的企業產品。因此,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原有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工業革命的不斷發展需要新工科的優秀人才,由此可知,工程教育的改革對工業革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 ? 智慧工廠的內涵
智慧工廠是在數字化工廠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要熟知并掌握產銷流程、降低生產線上人工干預的概率、加強生產流程可控性等。再將智能系統等先進的新興技術手段有機整合,搭建出一個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的人性化工廠。
2? ? 面向智慧工廠的新工科對學生核心能力的要求
2.1? 個人效能
個人效能對學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其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誠實守信,具有終身學習的思想意識。此外,還要求學生有較為強烈的工作意識,擁有工作的責任意識、工作責任感以及主動精神,熱愛自身的工作崗位,尊重自身的職業。作為學生,要盡快適應自己的工作環境,懂得尊重他人,善于理解他人,要有較強的自我管控能力,嚴格約束自己,規劃好個人的時間安排[1]。
2.2? 知識能力
在工程教育包含的學科中,理科占較大比例,工業學科亦是如此,但學生仍需掌握一定的文學知識。因此,學生在進行日常學習的同時還需要精通人文藝術的相關知識,熟知科學技術、數學的相關知識,深入掌握工程的相關知識。此外,工業革命使得信息化進程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趨向于人工智能,因此學生還需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以及不同工程種類所需具備的相關知識。除了一些必須具備的能力以及知識,學生還需要對網絡、金融、環境科學、法務事務和商業等內容有所了解,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存,豐富自我。
2.3? 學術能力
在學術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夠高效地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制定出正確的解決策略,有效地解決問題,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養成具有批判性的思維,建立系統的思維模式,溝通能力要強,能夠很好地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對于一些需要具備以及可以擁有的能力,定量分析,通過已有的數據分析結果對相關的事情做出正確的決策。自身具備的信息素養要高,對自身能夠有一個較為客觀且全面的認識,能夠對自己做出有效的評估[2]。
2.4? 技術能力
在技術能力方面,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數據處理與數據分析的能力,對網絡安全的維護能力要強。因此,學生必備操作是能夠獨立運作計算機相關的能力,對信息數據進行準確且有效地分析,能夠保證網絡的數據安全,操作技術水平要高,特別是對機器設備的操作。此外,要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對于跨學科的學習要能夠有效地掌握,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較強,尤其是新知識,養成設計思維。
2.5? 社會能力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生應具備的社會能力,即學生要熟練地掌握各種不同類型的工程及相關的工程理論,具備較強的個人溝通能力,能與相關的工作人員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形成較強的集體團隊意識。此外,還可以不斷培養其全球性的思維意識,逐漸培養個人的領導能力。
3? ? 面向智慧工廠的新工科核心能力的教學策略
3.1? 注重合作學習思維
面向智慧工廠培育其新工科核心能力的相關教學策略,注重合作思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其一,將教育技術有機整合。將全部的教育技術進行課堂上的有機整合,不僅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可以給予師生更好的課程體驗。例如,通過構建網絡學習平臺或利用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用先進的溝通軟件如微博、微信等進行師生的良好互動,使學生與老師更頻繁地交流溝通,有效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而在網絡學習平臺上,教師能夠通過互聯網媒體及時為學生解答問題,對學生給予有效的學習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知識儲備,理解其中的內涵及應用方法。其二,構建合作學習的模式。教師在課堂上構建合作學習的模式,從一個問題的各個不同角度進行溝通交流,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頻率,在深入探討問題的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先進的互聯網功能,通過各種社交軟件如電子郵件、QQ等進行有效的知識交流或協助,針對雙方提出的不同意見或問題說出自己的觀點[3]。其三,增加師生之間互動的機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能夠對學生的不斷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具有必要性,學生若想有效地掌握學習知識、不斷提升自我,就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協助。綜上所述,為了有效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教師應構建較為民主的課堂,充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自身的能力,強化創新思維,從而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其四,構建跨學科的協同合作。不同學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每個學科的深入挖掘都會找出與其他學科之間相連接的點,因此,構建跨學科的協同合作,建立學科之間的合作關系是必要的,學科的共享能夠為之后的學科間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增加不同學科之間合作的機會。
3.2? 創新教學模式
(1)構建虛擬的教學環境。現今,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逐漸趨于商業化,對各個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教育的影響是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學習,并使其成為教育手段的一種發展趨勢。虛擬課堂,顧名思義是利用網絡平臺構建教學環境,讓學生通過網上授課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吸收,課程的相關平臺被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區域,如電子通信、課程地圖、知識的相關網址等。虛擬的教學環境實際上是由計算機的網絡信息組成,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空間的再次建立,能夠同步或非同步地進行相關操作。虛擬的教學環境現今已被多數學校應用,通過構建虛擬課堂將多個學科建立起聯系。其優勢為增加了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可以通過多種溝通方式進行交流探討,且具有一定的即時性,此外,有利于共享學習資料,通過網絡連接的方式將學習的相關資料同時進行傳送、分享,且便于保存,不易丟失和損壞。
(2)深度學習的教學模式。既是考驗對待學習的態度也是學生學習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印象與吸收。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使其熱愛動腦思考,不斷提升學習的整體質量,其特點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深入探究所學知識,能夠使新舊知識得到有效地整合等[4]。
(3)混合學習的教學模式。指的是將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與線上教學模式相結合,在營造出學生喜愛的教學環境的同時,大大減少教學成本。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沒有時間、地點、場合等因素的局限,且整體的操作過程較為簡單;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靈活性較高。
4? ? 結語
面向智慧工廠的新工科核心能力分別是指知識、技術、學術、社會能力以及自身效能,為了加強學生自身的能力,學校需要結合當下時代發展的潮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策略并實施。使用相應的教學策略能夠將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對知識的吸收,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周開發,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與教學模式探索[J].重慶高教研究,2017(3):22-35.
[2]陳晗,向楷雄,夏志美.新工科的核心能力與創新教學模式初探[J].科技展望,2017(29):154-155.
[3]張德政,詹欽潮,尹麗禎,等.新工科核心能力與教學模式探索—以佛科院網絡工程為例[J].福建電腦,2019(1):167-168.
[4]陸建紅,米曉,范振強,等.新工科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9(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