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曉珍 程模香 肖守德 徐文斌
【摘要】本文根據植物學課程的特點以及筆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了筆者在植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啟發式教學法的實踐與心得。
【關鍵詞】植物學? 啟發式教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166-02
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要實現由單純傳授知識向培養科技創新創業能力的模式轉變,培養具有健全個性、勇于探索的創新型人才[1]。課堂教學則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要方式。要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改革就變得非常重要。啟發式教學法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掌握知識的規律,采用啟發和誘導的方式,有效地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植物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也是生物類專業一門經典的專業基礎課。植物學的創立和發展,完美地體現了科學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傳統教學模式一直是“講聽式”,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低、教學效果不好,已經很難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近年來,許多教育工作者紛紛指出啟發式教學法可以改善傳統教學法中的缺陷和不足,顯著提升學習成效。筆者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植物學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現將實踐心得拿來與同行分享,以供指正與參考。
一、為什么啟發式教學法可以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
1.啟發式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近年來,教學改革一直在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只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才能實現創新性人才質量培養的要求。“師生互動”是啟發式教學最主要的體現形式和最突出的特點,這充分的體現了教師指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2]。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要求教師講解,更要有學生的配合,通過有效的設疑和語境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主動的、快樂的、有目的的學習,并在師生互動中實現對知識的探討、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溝通。
2.啟發式教學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現代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科學思維的培養者。學會思考、形成科學的思維,才能使得學生學以致用,能夠在信息紛雜的社會中正確的看待事物。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啟發式教學是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的重要方法,也是鍛煉學生科學思維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方式。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用人單位不再單單需要門門成績優秀的“書呆子”,而是需要善于解決問題、有創新精神的綜合性人才,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思維方法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實施啟發式教學法?
1.創設問題語境。人的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人的思維活躍在新的有趣的問題有待解決之時表現出高度的集中和振奮,此時學習效率最高[3]。在創設問題語境時,教師首先要有淵博的知識儲備,才能在啟發誘導時游刃有余;其次教師還必須清楚學生已有知識構架、能力水平以及認識事物的規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提出有效的質疑,并按照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最后,對于自然科學的教學,特別是植物學,問題的提出要從熟悉的身邊事物或實例出發,才能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植物學教學過程中,講到居間分生組織,從學生熟知的落花生入手,其果實是由花中的子房發育而來,但前者在地下,后者在地上,通過這種所謂的“矛盾點”的創設來激發學生思考與分析。關于隱頭花序,可由無花果的名字去創設語境,沒有花會有果?還是花被隱藏了?講到質體之間的轉化,可以引入番茄果實成熟之前顏色的變化、蘿卜根地上地下顏色的差異等。這些問題聽起來輕松愉悅,實物人人皆知,但正是這些看似人人皆知的知識點里卻隱藏著豐富的生物奧秘,讓人意味尤盡。
2.對比。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已有知識進行對比和歸納,引導學生去探求其內在本質和規律[3]。植物學中,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是整個課程的重點。但是由于內容較多、知識點零碎且容易混淆,而課時有限,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如果在講述過程中靈活的利用對比,再結合圖片和列表展示來輔助,引導學生化繁為簡,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容易。例如,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結構、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葉片的結構,還有雙子葉植物根和莖的初生結構、根和莖的次生結構,以及不同花序和不同果實類型等。這些知識點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自己的獨特性,通過對比,不僅啟發學生更深入的認識器官,還能體會到植物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理念。
3.歸納總結。通過教師的講授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識點,但這僅僅是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或者是“沒有靈魂的知識點”,合上課本或者走出課堂,學生可能會忘記,更不會學以致用。通過總結和歸納,啟發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明確知識點在課程中的地位,并引導學生對多個知識點進行整合和聯想,讓學生自己體會學科發展的過程和蘊含的思維過程[4]。如在植物學的講授過程中,上課前教師可將所有章節按順序:細胞—組織—器官—種子—根—莖—葉—花—果實—植物分類—植物生態進行串講,讓學生體會從微觀到宏觀、簡單到復雜、個體到群體的植物發生規律和發展歷程。每一章結束后教師可帶領學生梳理主要知識點,啟發學生去發現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節與節之間、章與章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探討植物的內在聯系與普遍規律。
三、啟發式教學法的運用有何成效?
《植物學》是高校生物類專業的主干基礎課程,它對扎實專業基礎、培養嚴謹的科學思維以及畢業后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與其它相關的專業課相比,植物學的研究對象多為日常所見,學生已有豐富的感官認識。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很好的運用啟發式教學,科學質疑,引入實例,恰當的比較與適時的總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增加,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刻。長期下去,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所提高,課堂氣氛活躍起來,面對教師的設疑,學生能夠自主應答,教學效果提高[4]。而且好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將讓他們受益終生。就筆者多年的教學經歷來看,在啟發式教學下,學生學習植物學的積極性較高,能夠在上課前10分鐘進入課堂并認真溫習,課堂上抬頭率可以達到100%,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響應率達到70%以上,單班的掛科率幾乎為零。結課后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排名在全院教師中前十以內。參加本科科研創新項目的學生約占60%,參加創新創業活動的學生人數達到20%,學生畢業考研率達到90%以上。因此,目前來看,啟發式教學法的成效良好。
結語
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不斷豐富知識儲備,因材施教,掌握學生的學習規律,傳授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有助于學生成為創新型的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1]蘆建國,顧亞春.啟發式教學中的創新與實踐——以“觀賞植物學”教學為例.中國林業教育,2011(6):67-69.
[2]單春會,程衛東,唐鳳仙,魏長慶,史學偉,顏海燕. 啟發式教學法在《食品企業管理》課程中的研究與應用.教育教學論壇,2016(39):189-190.
[3]許玉鳳,王文和,張春宇,翟強,苗青.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提高植物學的教學效果.高等農業教育,2003(5): 42-43.
[4]何紅英.高等數學過程啟發式教學法探索. 職大學報, 2017(2):93-95.
作者簡介:
濮曉珍(1988-),女,漢族,甘肅臨澤人,博士,石河子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