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云霞
摘要:梳理總結了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和教育界有關教育戲劇的理論研究成果,包括對教育戲劇概念、功能等的理論研究,對比、歸納了教育戲劇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途徑等方面的實踐及研究探索情況,提出引入心理學、統計學、社會學等,深度挖掘教育戲劇的意義和價值,加強師資力量培訓,以進一步發(fā)展完善教育戲劇。
關鍵詞:教育戲劇;教育方法;教學內容;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1-0088-03
“教育戲劇”的概念起源于歐美,是指教師將戲劇表演的方式帶入課堂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簡單來說,教育戲劇的實質是一種以教育而不是表演為目的的戲劇,是一種作為教育手段的戲劇。教育戲劇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越來越受到關注,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梳理總結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戲劇的研究成果,學習借鑒其成功經驗,有助于明確教育戲劇的實踐和學術研究方向,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教育戲劇的概念和功能
(一)教育戲劇的概念
一般情況下所說的“教育戲劇”是由DIE(Drama in education)直接翻譯而來的,后來又出現了TIE(Theatre in education)、創(chuàng)造性戲劇以及教育劇場等詞語。國內學者在“教育戲劇”的概念界定上主要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認為“教育戲劇=DIE”,而尋找其他詞語作為“DIE、TIE、創(chuàng)造性戲劇”等一系列詞語的上位概念。持這一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李嬰寧,他提出使用“教育性戲劇”一詞來指稱一系列有關教育戲劇的活動。將DIE翻譯為教育戲劇,李嬰寧將其解釋為“教育性戲劇的概念應當包含兩種不同的戲劇方法:即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簡稱DIE)和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簡稱TIE)。”[1]國內與其觀點相似的有武茵、陸佳穎[2]等人。黃愛華則主張將“戲劇教育”作為教育戲劇的上位概念,他認為:“戲劇教育不僅與教育戲劇內涵不同,外延也明顯大于后者,戲劇教育與教育戲劇這兩個概念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意義相通,但不能混用。”[3]張金梅所持觀點與其相似,認為“戲劇教育”包含“創(chuàng)造性戲劇”“治療戲劇”在內,是一系列有關戲劇的教育手段。“教育戲劇”和“戲劇教育”出現如此雜亂的用法,是因為“教育戲劇”和“戲劇教育”兩者含義的不可分割。這兩個概念都與戲劇相關,一個是傳授戲劇相關的知識,另一種則是用戲劇的方式去傳授知識。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任何教育戲劇活動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起到一些戲劇教育的作用,盡管在大多數時候這并不是它們的主要目的。
第二種意見是用“教育戲劇”來指稱“DIE、TIE、創(chuàng)造性戲劇”等一系列的活動,同時主張重新找一個詞語來命名“DIE”。如劉艷卉主張用“教育戲劇”來指稱包含DIE與TIE在內的“Educational theatre”,然后把DIE重譯為“教學戲劇”。徐俊則認為應該將“DIE”翻譯為大家一目了然的“戲劇教學法”,而“教育戲劇”則是用來指稱教育和戲劇的交集部分。“漢語中的‘教育戲劇應該用來指稱與具體流派無關同時又是所有流派所共同關心的‘那種活動,而這種活動實際上就是戲劇與教育這兩種活動的交集部分——教育戲劇=戲劇∩教育。”[4]徐俊重新定義了“教育戲劇”的概念,他通過對“教育”和“戲劇”這個兩個概念的仔細分析以及重新組合,得出了“教育戲劇”這個詞語的新定義:“教育戲劇就是通過想象與扮演的方式有意識地再現并傳遞善的人類經驗的社會活動。”
(二)教育戲劇的功能
教育戲劇有著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多樣化功能。學生在教育戲劇中體會劇本中的人物,去想象劇本中人物的感情應該如何表現,它需要學生帶入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陳昊將教育戲劇的功能分為兩大塊。對個體功能而言,首先,教育戲劇能通過有效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從而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其次,通過在教育戲劇中進行角色扮演促進學生自我認識和社會認知發(fā)展。最后,教師精心挑選的故事情節(jié)有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對于社會功能而言,教育戲劇能夠讓學生專心于討論社會問題,引導學生參加社會活動,以此推動社會的進步。
楊曉彬則針對大學生與教育戲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經濟社會急劇發(fā)展和轉變的關鍵時期,同時大學生又處于身心重大的轉折時期,這使他們在人際關系和自身價值方面產生了很大的疑慮,而在大學課堂中運用教育戲劇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宣泄和疏導,也能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知,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鋪墊。
二、我國教育戲劇實踐、研究的主題與內容
近年來,我國有關教育戲劇的實踐、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途徑方面。
(一)教學內容
教育戲劇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略顯單一,主要來源于故事改編和原創(chuàng)故事。
對于故事進行改編主要是依托故事的情節(jié),對細節(jié)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使其更適于教育戲劇表演這一教學方式。故事改編主要是運用在兒童教育階段,因其年齡小缺乏自主創(chuàng)作的能力,學校又未形成統一的課程標準。如傅熊平對廣東省廣州市祈福英語實驗小學英語教育戲劇實踐進行了考察,發(fā)現其教學內容來自改編教材,主要原因是其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難度太大,教師選擇對課本進行改編,以課本為基礎融入說唱、角色表演、即興說唱、短劇表演等活動。
原創(chuàng)故事主要是師生合作創(chuàng)作,教育戲劇對創(chuàng)作的故事要求較低,不成系統,只適應于班級小規(guī)模表演,難以形成專門的教材。如徐靜在上海D校的實踐中,第一步是讓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其目的是讓學生放松,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二步是讓學生對課本故事進行改編,以此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并且讓學生揣摩人物性格。第三步是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fā)進行故事創(chuàng)作,并參考老師和同學的意見進行修改,最后組織表演。教育戲劇著眼鍛煉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作、表達能力,讓學生基于日常生活,展開想象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這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合作能力的一種好辦法。
(二)教學方法
教育戲劇的課堂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不再是傳統的講授法等,使用最多的教學方法是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問答法、反思提高法。
楊冰清在上海浦東新區(qū)一所以外語為特色的公辦小學的一次教育戲劇課堂上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課程內容是校本教材故事Our Favorite Food,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首先,在熱身活動之中,老師設置了一個“怪獸餓了”的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如果是餓壞了的怪獸應該有什么表現。這里使用的是情景教學法,通過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老師運用了問答法,通過不斷的提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會餓了的怪獸應該是什么狀態(tài)。接下來,老師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一只“大怪獸”,讓同桌之間相互介紹自己,并且讓學生用怪獸的肢體動作進行交流。在這里老師運用了表演法,讓孩子們在表演中體會怪獸各種不同的心情,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英語口語的運用能力。然后,老師運用合作學習法,讓學生自主分角色討論課文內容然后進行表演。最后,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反思,分析每個人物的性格是否表達到位,討論語言表達有沒有達到相應的程度。
(三)教學途徑
根據各個學科的不同特點和學校的對教育戲劇應用程度的不同,主要有三種教學途徑:教學滲透、社團培養(yǎng)和校本課程。
一是教學滲透。教學滲透是指將教育戲劇這種教學方式滲透在日常教學之中,將表演和日常課程相結合,教師在課堂中扮演某一角色或者是組織者的角色。
如蔣霖峰巧妙地將教育戲劇和物理教學融合在一起,上課伊始便讓學生將之前空閑時間排練好的“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情形進行重現,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奧秘。在日常教學中的情境模擬、即興表演、角色扮演練習等都可以算作是教育戲劇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
徐靜在上海D校組織了一場完整的教育戲劇課程,首先是熱身活動,學生根據教師給出要求進行自我介紹,讓同學發(fā)揮想象力學會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緊接著,讓學生討論故事,并對故事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以便更加適應課程教學。最后,學生們開始完整表演。從此可以看出課程的難度設置是呈梯度增長的,讓孩子們在每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都能夠挑戰(zhàn)自我,從而提升學生的想象力、讀寫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教學滲透有其不可代替的優(yōu)點,即便捷和應用學科廣,教師只需要對日常的教學內容稍加修改便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其運用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比如即興表演、分角色表演等。教學滲透在文科類課程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在理科課程教學中也可以進行情境導入。當然,由于其開設班級固定,學生一些個性化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自主充分的發(fā)展無法得到實現,這些是教學滲透無法避免的缺點。
二是社團培養(yǎng)。社團培養(yǎng)與教學滲透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對學生的表演要求更高,學生自主選擇是否參加教育戲劇選修課或者社團,社團的人員組成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們會對某一劇本通過進行不斷的討論、修改、復演以達到最好的表演效果,這樣的討論、表演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張力、姚純在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開發(fā)了《英語戲劇表演》特色選修課。這門特色選修課的學生來自全市各區(qū)縣,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都相對不錯,其中也有對英語和戲劇表演十分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將這門選修課設置為每周兩個連續(xù)的課時,一輪共計16周。第一周是安排熱身訓練,比如自我介紹;第二周和第三周進行一些肢體、表情方面的訓練,并選擇經典片段讓學生進行課后訓練;第五、六周讓學生對課后訓練進行模仿練習和反饋。在此后的幾周都是讓學生針對不同的經典戲劇片段進行反復的演練和反思,老師在每一次課程中都提出學生存在問題,引導學生從語言到表演進行不斷的完善。在第十六周的時候不再是老師提供劇本讓學生進行表演而是讓學生們進行自主編寫劇本和自主分配角色進行原創(chuàng)表演,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反思。
社團培養(yǎng)有助于解決日常教學滲透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滿足他們個性化的需求。但社團培養(yǎng)需要有專業(yè)戲劇教師和專業(yè)外語學科教師的聯合指導,由于師資、設施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學校很難達到要求。同時,這種教學途徑在社團管理、課程組織形式以及課程評價方面要求很高,在全國進行大面積推廣存在困難。
三是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其與教學滲透的區(qū)別在于校本課程是學校系統設計自主研發(fā)的課程,研發(fā)的主體是教師。作為校本課程的教育戲劇不僅僅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教學方式,也有一系列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是一個整體而連貫的課程教學體系。而教學滲透只是在課程中融入教育戲劇這種教學方式。
重慶市N小學是一所英語特色的學校,為了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學校從英語教師群體、英語校本課程、英語校本教材以及英語活動項目這四個方面入手,設置了英語戲劇校本課程。在英語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學校選聘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英語教師,形成年齡、學歷層次合理的人才結構。在英語校本課程開發(fā)方面,擴大了英語戲劇課程的外延,設置了戲劇、英語角、影視賞析等相關課程,以此來奠定學生學習英語教育戲劇的基礎。同時,學校將英語戲劇課程按學生年齡層次不同分開,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在英語校本教材方面,學校與國外有關學校締結為國際友好學校,開展國際交流,交換創(chuàng)作的想法和經驗,雙方師生共同參與教材的編寫。在英語活動項目方面,N小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校五點”新格局,創(chuàng)建不同的表演舞臺,讓學生鍛煉英語的運用能力。可以說,重慶市N小學進行了一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實驗,給以后的英語教育戲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經驗。
三、教育戲劇研究的展望建言
近年來,我國學者就教育戲劇的核心價值、功能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形成了教育戲劇基礎理論,教育戲劇已經被納入教育部的有關行政規(guī)定,其實施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發(fā)展呈現出蓬勃之勢。不容忽視的是,在已有的理論和實踐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研究解決。針對理論研究不夠充分的問題,建議從實踐尋找對策,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入心理學、統計學、社會學等,從各種不同學科的角度深入挖掘教育戲劇的意義和價值,將其總結并上升至理論層次。
在實踐方面,建議在師范院校開設教育戲劇課程培養(yǎng)新教師,同時組織在職教師專題培訓。在新教師培訓上,應該加強戲劇院校和師范院校的合作,讓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掌握更多關于戲劇方面的知識,同時戲劇院校也可以引導更多學生進入教育崗位。中小學要與各高校加強聯系,為在職教師學習于教育戲劇理論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教師更新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鼓勵教師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將教育戲劇真正融入課堂,使之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嬰寧.“教育性戲劇”在中國[J].藝術評論,2013(9).
[2]陸佳穎,李曉文,蘇婧.教育戲劇:一條可開發(fā)的心理潛能發(fā)展路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
[3]黃愛華.戲劇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運用[C]//張生泉.教育戲劇的探索與實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4]徐俊.教育戲劇的定義:“教育戲劇學”的概念基石[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