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傳德
摘要:高校就業指導課承擔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及指導培養學生提升就業綜合素養技能的職責。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事關國計民生的社會需求、事關高校“以學生為本”的服務需求、事關畢業生自身發展的求職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重要性仍未被充分認識,主要在課程設置時機、綜合保障和教學形式三個方面存在教學困境。為了適應新時代育人要求和課程教學需求,需要遵循“三全育人”的理念,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全員參與式、“以成長為根本”的全過程滲透式及“以成才為目的”的全方位覆蓋式的課程教學路徑,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就業指導課程建設。
關鍵詞:“三全育人”;就業指導;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1-0097-03
育人是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貫徹和落實黨和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尤其是“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更是肩負著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育人工作。早在2005年,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首次明確提出“三全育人”[1]這一理念。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把課程育人放在了“十大育人”之首,并指出:“要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3]就業指導課程是助力高校畢業生提升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高校開展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結合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開展情況,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強化對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積極探索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新路徑,以增強就業指導課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效性,全面助力大學生就業綜合素養提升。
一、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重要性的再認識
(一)事關國計民生的社會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如何解決就業這一事關國計民生的社會需求?就高校而言,就是要充分認識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性,著力解決青年學生的求職需求和成長需要。青年學生成功就業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穩定,解決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關鍵人力資源問題,從而有效解決社會整體上對就業這一民生、民心和根基工作的需求。由此可見,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對于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何其重要。
(二)事關高校“以學生為本”的服務需求
高校就業率是高校開門辦學、參與競爭的重要指標之一,事關高校的聲譽和地位,甚至關系到高校的生死存亡。畢業生就業工作已經越來越受到各高校領導的重視,也已成為高校各層面進行發展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如何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校均在不斷嘗試創新,各高校堅持以學生為本,普遍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一方面是高校發展過程中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服務的自身需求,另一方面是從工作實際出發,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清晰的就業認知、成熟的就業綜合技能以及良好的就業心態,從而有利于學校的聲譽和發展。
(三)事關畢業生自身發展的求職需求
2020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874萬。招聘崗位和求職人員之間的高度不匹配,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巨大。除來自外部的就業壓力外,高校畢業生還存在內部壓力,比如就業技能缺乏、就業政策理解不準等,甚至有的畢業生出現本領恐慌,自我感覺所學與社會所求不匹配,懼怕就業。因此,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一方面可以解決畢業生就業求職需求與崗位不匹配的心理失衡或者本領恐慌問題,另一方面也為畢業生設計未來的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以促使畢業生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需求。
二、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時機問題
當前,各高校均已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將就業指導課程設為必修課。就課程的定位而言,解決了從無到有的根本問題,但是從學時上來看,依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部分高校課程學時設置仍然較低,短短的十幾個學時,難以把就業形勢分析、求職面試技巧、創業能力培養、就業相關流程等教授完成。就學生群體而言,多數高校把就業指導課程開設的時間段放在三年級下學期或者四年級上學期,這一時間段正處在學生抉擇考研還是就業亦或是出國深造的關鍵時期,此階段大多數學生只認學分,無心認真聽講,也無心實踐操練,難以達到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的初衷。此外,即使學生發現和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大的調整,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時機略顯尷尬。
(二)課程綜合保障問題
各高校雖已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但在課程的制度建設、人員保障、實踐場地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問題。在制度建設方面,缺少開課指導和頂層設計,也沒有深刻認識到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強化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大學生未來的擇業、創業基礎。在人員保障方面,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只能以學校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分管團、學工作的領導、輔導員等加以補充。這些授課人員日常主要承擔行政或者管理工作,教學經驗相對不足,就業創業相關知識技能不足,難以滿足教學的基本保障,效果更是難以凸顯。此外,還有經費保障問題,有的高校存在經費保障不到位的情況等等,這些均制約著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課程教學形式問題
由于人員不足,存在一個教師教授多個課程的現狀,教師精力有限,難以做到結合不同專業學生就業特點,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這種缺少個性化的教學形式,難以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更是無法適應畢業生參與社會崗位競爭。老師授課時,往往理論多實踐少,與學生之間缺少課堂互動交流,與學生的成長所需脫節,學生們常常“身在曹營心在漢”,無心聽講。這種形式的教學,對老師和學生而言均難以各取所需,效果無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