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曉
【摘要】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教育技術革新,不僅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還衍生出一些先進教學手段。智慧教育平臺是伴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不僅能夠精確高效捕獲問題,幫助學生自主矯正錯題,還能夠助推教師優化教學策略、增強課堂高效性。在本文中,筆者根據近些年教學經驗,就如何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完成高中化學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智慧教育? 高中化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188-01
智慧教育平臺在教育教學中起到了高質、高效、滿足個性需要的作用,教師不僅可以將此應用在課題教學上;同時也可應用于發布檢測題和答案等諸多方面。高中化學作為一門概念抽象型自然學科,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應用智慧教育平臺,眾多教育工作者正在潛心研究與創新。
一、布置自主課堂任務,實現學生主體地位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這就要求教師快速轉變教學理念,在原有教學模式基礎上創造出適合學生發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進而提升教學效率。課堂任務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完成和掌握的知識點,具有針對性和重點突出等特點。在“互聯網+”時代,高中化學教師可以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布置自主課堂任務,使他們能夠自主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講授“碳的多樣性”一節時,可以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完成教學任務。上課起始,教師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布置本節課教學任務,讓學生了解同素異形體概念、知道碳元素三種同素異形體及其差異性,并且自主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主要性質與差異。首先,教師先將一些提前查閱的關于C60、石墨、金剛石模型及用途通過智慧教育平臺展現給學生,使其據此明白同素異形體概念,然后進行分組,讓他們自主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最后完成本節課總結任務。教師通過智慧教育平臺布置自主課堂任務,不僅能夠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還能實現其學習主體地位。
二、微課進入課堂,增加師生互動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碎片式學習內容、過程及素材等以視頻形式展現出來,可以包含教學設計、課件、反思、練習等內容,因時間短、內容少、主題突出等特點深受廣大教育工作者青睞。高中化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將化學知識點以微課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其能夠快速接受知識,學到新知。教師在此過程中還可結合微課教學內容與學生展開互動,不僅可以促進師生之間感情,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授“物質的量濃度”一節時,可以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完成教學。上課起始,教師將提前制作完成的關于初中所學知識“溶質的質量分數”以及本節課知識點“物質的量單位和濃度計算方法”微課視頻運用智慧教育平臺發送給學生,使其通過觀看視頻將兩個知識點串聯在一起,方便記憶與區分。此外,在學生觀看完微課視頻后,教師根據視頻內容,提出幾個簡單問題供其回答,通過師生互動交流模式展開講解。
三、運用現做現講策略,有效把握學生知識掌握程度。
高中化學是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與規律的一門自然學科,具有概念抽象性、反應方程式復雜、內涵深、聯系廣等特點,學生因此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種新穎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在課上有效掌握基本化學知識,進而減少課下學習時間。智慧教育平臺應用于化學教學中最突出優點就是能夠實現“現做現講”,教師通過智慧教育平臺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答題情況,根據正確率及錯誤選項及時有效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既可以加強學生對模糊知識點的認知,又可以了解他們掌握水平,及時調整講課重點。
例如,教師在講授“氯氣”一節時,可以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完成教學。在講授完氯氣化學性質后,教師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將以下4道選擇題展現出來,規定學生在10分鐘時間內完成,然后根據平臺統計數據。例題:(1)不法商販常通入適量氯氣對自來水進行殺菌消毒販賣給消費者,下列哪種試劑可以辨別引用水是自來水還是桶裝水?(2)與氯氣反應點燃時能夠產生白煙物質是哪個?(3)氯氣泄漏后,人們采用做安全措施中哪個不正確?(4)將氯氣通入硝酸銀溶液中,可產生白色沉淀,反應方程式可以表示為下列哪個?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答題情況對習題所涉及到知識點一一進行解答。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通過巧妙運用智慧教育布置自主課堂任務,實現學生主體地位,還能夠利用智慧教育將微課引用到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師生互動,同時也能夠運用智慧教學實現現講現做,有效把握他們知識掌握程度,進而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周紅杰.“互聯網+”時代高中化學智慧教育探微[J].求知導刊,2017(29):106-107.
[2]宋雪述,郝明濤. 4G時代的“互聯網+”智慧教育——中國聯通智慧課堂產品助力教學變革[J].電子世界,2017(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