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博 夏家棟



摘要:通過檢國內外專利數據庫,共獲得2002—2020年涉及的羊肚菌培養技術的專利申請文件892件,其中,國內778件,國外114件。經分析發現,2012—2020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增長較快,申請主體以企業、科研單位和個人為主, 2007年起,開始出現轉讓,但是數量較少,每年僅1件,轉讓主體以個人和公司為主。
關鍵詞:羊肚菌;培養技術;專利
中圖分類號:G3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0)18-00124-03
1 引言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是一類名貴的珍稀野生食用真菌,又叫羊肚蘑、羊肚子、羊肚菜。研究發現羊肚菌具有抗疲勞、抗衰老、抗放射、抗腫瘤、降血脂以及調節免疫作用[1-2]。野生羊肚菌產量受氣候、季節等環境因素的制約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直到20世紀70年代,人工栽培技術上的瓶頸才得以初步解決,國外羊肚菌在90年代進一步完善了栽培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術,經過40多年的探索,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羊肚菌人工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3]。
羊肚菌目前以人工培養為主,人工培養主要方式有三種:室內培養、室外培養和液體培養。本文檢索了羊肚菌培養技術的專利申請文件,通過檢索式(檢索詞=(羊肚菌 or 羊肚菜 or 羊肚子 or 羊肚蘑 or 編笠菌 or 羊蘑 or 草笠竹 or morel or sponge mushroom or Morchella esculenta))AND (IPC=(C05 or A01)) 在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數據庫(DWPI)、中國專利文摘數據庫(CNABS)、世界專利文獻庫(SIPOABS)、中國專利全文文本代碼化數據庫(CNTXT)中檢索,共檢索獲得892篇專利文獻,其中,國外114件,國內778件,以此為基礎,研究目前的猴頭菇培養技術專利申請、申請人、主要技術領域構成等情況。
2 專利申請量波動趨勢
從圖1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羊肚菌培養技術的專利申請量較少,2012年開始明顯增加,2013年后持續增漲,2019年達到頂峰,我國的專利申請占全球的87%,且我國關于羊肚菌培養技術的專利申請趨勢與全球專利申請趨勢完全一致(圖2)。本文認為,由于我國在羊肚菌培養技術的專利申請量占到全球專利申請的87%,因此,全球專利申請趨勢主要就是我國專利申請趨勢的體現,隨著我們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高品質的食品、健康食品、保健品、抗癌物質等研究的發展,羊肚菌等食用菌相關產業備受關注,同時,由于羊肚菌的栽培技術在近年逐步完善,推動其研究熱度快速提升。國外羊肚菌培養技術的專利申請數量較少且波動較大,這可能與國外研究關注點不同有關。
3 專利申請人分布
根據圖3可知羊肚菌的專利申請主要涉及的專利分類號是A01G和C05G,其中A01G有658件。C05G有150件。
根據圖4可知,我國專利申請主體主要以科研單位、企業和個人為主:企業378件,占50.7%,科研單位133件,占17.62%,個人123件,占16.29%,大專院校69件,其他52件(圖4)。從申請人類型來看,以企業最多,科研單位也有一定的占比,企業占比雖大,但是實際的專利申請卻較為分散,申請量最高的洛陽五丈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申請量為14件,研究多以栽培技術的改進為主,科研單位以研究栽培管理和培養基料為主,具有一定的研究規模,其中尤其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0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7件)、上海市農業科學院(12件)研究實力較為雄厚,且具有一定的技術轉化能力。
對于各省市的申請情況分析發現,申請量較多的地區是四川,其涉及到C05G和A01G的申請量分別為142件和43件。申請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0件)、四川述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11件)、朱斗錫(8件)。
4 專利的法律狀態
根據圖5可知,目前我國778件羊肚菌培養技術的專利申請中,66件被駁回,占8.48%,74件被撤回,占9.51%,獲得授權的專利為238件,占30.59%;說明我國在羊肚菌培養技術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從授權專利來看,其栽培管理、栽培箱、工廠化栽培、采收等各環節均有授權專利,說明我國在羊肚菌培養技術上已經基本建立起可大規模推廣應用的羊肚菌培養技術體系,基本實現了羊肚菌的商業化生產和大面積栽培。
由圖6可知,2007年起,羊肚菌培養技術的授權專利開始出現轉讓,但是轉讓行為較少,2019年和2020年為7件,專利成果雖然開始應用和轉化,但是,技術專利的轉讓人和受讓人都是以公司和個人為主,沒有大范圍的技術合作,研發實力較強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專利少有被轉讓。
5 結語
近年來,雖然羊肚菌的培養技術得到的快速的發展,但是仍存在專利申請人研發能力不足,專利保護和維權困難,研究成果有效轉化率低的問題。專利申請人或相關研究單位急需提高自身研發實力,隨著人們對保健養生的關注,對羊肚菌的需求量也將隨之增加,而如何提高人工培養羊肚菌的產品質量及如何降低培養成本將是未來研發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李娟,王臻,姚良同,等.羊肚菌多糖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雜志,2005,25(04):89-91.
[2] 刁治民,魏克家,吳保峰,等.食用菌學[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譚方河.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的歷史、現狀及前景[J].食藥用菌,2016,24(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