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佛勝
● 常口村鳥瞰圖
一
玲瓏秀美的將樂縣高唐鎮常口老區村,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閩江支流金溪河畔,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步入村莊,但見種植在村前道路兩旁花帶上的檵木花、滿山紅爭先綻放,一片姹紫嫣紅。偌大的農民健身公園,綠草如茵,一片葳蕤,建有標準化的燈光籃球場、羽毛球場、游泳池。公園四周,古木參天,濃蔭匝地。緊鄰公園的常興湖,水流清澈,兩岸垂柳依依。內河上懸空而建的挑臺上,高聳著一座供人休憩、親水觀光的六角亭,飛檐翹角,格外醒目。環繞內河、依山而建的是一幢幢別墅式的農民新居,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花叢中。整個村莊充滿田園詩般的意境,秀美、寧靜、安適。
走進整潔寬敞的農家,家家戶戶廳堂上懸掛著的文明星級牌匾、張貼的治家訓,格外引人注目。更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時值夏種的農忙季節,許多農戶下地耕種、或到村門前的企業上班去了,而許多人家庭院的大門卻敞開或虛掩著。
看到我滿臉困惑的神情,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笑了。他說:“村民無論是下地干活,還是到工廠上班,都很少有關門閉戶的。這是20 年來堅持開展群眾性文明建設的淳樸鄉風。”
30 年前,這里還是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特困村,人均年收入不上千,村財不足5000元。“糧食不夠瓜菜代,廁所要用茅草蓋,花錢全靠借和貸”,是當時常口村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村窮,民風更劣。打架斗毆時常發生,賭博迷信盛行,公糧難入庫,干群關系緊張。
如今,這個園林式的美麗村,可謂化蛹成蝶,實現了華麗轉身。2018 年村財收人106萬,村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0600 元,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建設先進單位”“省級文明村”“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園林式村莊”“省級生態村”“省級水利風景名勝區”“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二
同是這座山,同是這道水,30 載春秋,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彈指一揮間”,常口村卻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常口村村民說:一是得益于黨的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二是得益于長期堅持開展“創十星評十戶”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改革開放后,常口村黨支部一班人因地制宜帶領全村人開始念起了“山水經”:種果、種竹、種經濟作物;養雞、養鴨、養羊、養魚和養豬,農民在各自的承包地里煥發出了高昂的生產熱情,在同一塊莊稼地里創造了多出土地承包前數倍的產值和效益,很快解決了溫飽。隨后,許多常口村人把目光投向了山外的世界,紛紛走出村莊,走出大山,去經商、去辦廠,從而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車道。
物質上的富有并不能說明精神上的富有。因此,從1990 年開始,常口村就開始醞釀如何做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按照縣委和鎮黨委的部署,借鑒“星級飯店”的管理辦法,率先在全省開展“創十星、評十戶”活動,實現精神文明建設與農村奔小康有機結合。為此,設立了“勤勞致富、遵紀守法、計劃生育、清潔衛生、學用科技、移風易俗、愛國奉獻、重視教育、家庭和睦、助人為樂”十顆星,由農戶根據量化達標條件申請,每達標一項添一顆星,十顆星都拿到的授予“十星級文明戶”。村里每年還評出“勤勞致富標兵戶、普及科技示范戶、移風易俗帶頭戶、遵紀守法模范戶、學文重教典型戶、計劃生育先進戶、助人為樂頌揚戶、清潔衛生尖子戶”,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細化,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摘得到。
由于活動內容跟農民的思想、生產、生活緊密相連,不流于形式,不搞空對空,一開始就在農民心中激起了歡騰的浪花,大家踴躍參與,爭創先進。
已過花甲之年的村民張南生風趣地說:那時能拿到“星級文明牌”是一種很光榮的事,也是一個家庭進步的標志,就好比學生拿“文憑”,從低往高走,得兩、三顆星只是“小學文憑”,六顆星、七顆星的,算“中專文憑”,十顆星全拿到的,才相當于“大學文憑”。因此,家家戶戶都暗自鉚足了勁,暗地里拼著干。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對此有更深的感觸,他說:“創星評戶活動未開展前,村里每一項工作都要從村頭村尾挨家挨戶地動員,村干部個個忙得焦頭爛額,有時還吃力不討好,干群關系緊張得很。活動開展后,各項工作都好做了。”
村治保主任說:20 多年了,村里沒有人斗毆,沒有人賭博,也沒有人修廟,更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
“十星戶”的評比不但給常口村吹來了一股時代的文明新風,也拉近了干群間的距離,點亮了群眾心里的一盞盞明燈;灶膛、廳堂里的迷信畫像換成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家政園”;以往無人過問、破爛不堪的村民用水渠,后來成了黨員、團員、入黨積極分子的“義務勞動渠”,如今已整修成常興湖。
常口村連續三屆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可謂實至名歸。
三
改革開放30 年,常口村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變,村支書張林順還道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說,當年習近平同志到常口村調研的重要講話精神,一直是我們村堅持“四個文明”一起抓的動力引擎。
1997 年4 月10 日上午,春風駘蕩,陽光明媚,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蒞臨常口調研。當時,張林順任村支委、民兵營長兼治保主任。他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他說,那天,習近平同志一行是上午10點左右到達村里的,當時他在老村部門口下車,邁著矯健的步伐,面帶微笑地走近我們,親切地跟在場的干部群眾一一握手。之后,他走進村部,關切地向當時的村書記高發祿詢問村財、村民收入情況,都有哪些致富好路子。之后,習近平走訪了村民楊榮順、鄧萬清和邱彩立家,噓寒問暖,關懷備至。臨上車前,他握著村干部的手,語重心長地說: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做到兩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干部要選準選好發展路子,帶領群眾勤勞致富奔小康,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地好處;山區要畫好“山水畫”,扎實抓好山地開發,做好山、水、田文章。
張林順說:根據習近平同志當時的講話精神,村兩委制定了村規民約,內容涉及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法制和公序良俗等方方面面。此后,無論是謀發展、抓黨建、促文明,歷屆村兩委班子始終緊扣總書記提出的“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做到兩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的要求,通過開展“創十星、評十戶”活動,在全國率先打響了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品牌;始終圍繞習近平同志強調的“山區要畫好‘ 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指示,壯大傳統農業,培育特色農業,發展鄉村企業,激活第三產業。經過20 年的砥礪奮進,已引進落戶企業6 家,還投資3000萬元開發云衢山漂流項目,旅游年收入80 萬元。全村有近2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月增收2000元至3000 元不等,實現了工業從無到有,農民逐漸向工人轉變的歷史性跨越。除了發展農業觀光休閑養生項目、云衢山漂流項目,還引進了福林木業、金利化工、三鑫螢石礦等6家企業,讓全村近100 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月增收2000元至3000元不等。
● 常口村夜景
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民生得到極大改善。有村小學、幼兒園、圖書室,醫院、老年活動中心,方便村民就地入學、就醫。村委還專門設立教育獎學金,鼓勵父母培育子女成才,一大批莘莘學子脫穎而出。至2016年,人口僅1062 人的常口村,考上大專學校的人數就達110 人,其中擁有博士學位3 人、碩士學位10 人,10 人中就有1 名大學生。群眾性文體活動異彩紛呈,廣場舞、腰鼓隊、籃球賽、羽毛球賽、游泳賽頻繁開展,被授予“省級老年人健身康樂家園”“省級巾幗美麗家園”等榮譽稱號。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常口人對今后的發展更是信心十足,今后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城郊鄉村旅游、現代特色農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同時,用足用好‘福林貸’政策,盤活林地資源,讓老百姓既有錢投入生產、提高生產效益,又有能力持續改善生活,力爭2020年把常口村建成花園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2035 年建成全省小康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