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允東
荷花綻放時節,我和幾位文友欣然走進了著名老區村、毛澤東著名詩詞《如夢令·元旦》的創作地、紅軍長征經過地——寧化縣泉上鎮謝新村。
村支部曾書記帶領我們踏進了謝新村。遠望青山綿延、田野寬闊;近觀煙葉碧綠、竹樹青翠。路旁是綠樹行行、路燈盞盞;村口是繁花朵朵、翠竹青青。展現眼前的是一幢幢嶄新的歐式新房,一條條干凈的水泥村道,一叢叢鮮艷的名貴花木。整個村子環繞在古樹翠竹中,真是“林中有房,房中有林”。我們仿佛走進了“世外桃源”,陶醉在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中。我禁不住心里嘆服:謝新村不愧為福建省生態村。
謝新村是著名的老區村。現有村民319戶,森林面積13000畝,耕地面積2399畝,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四周松竹環繞。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東方軍在這塊紅土地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遺跡遺址。尤為突出的是毛澤東《如夢令·元旦》詞的創作地和泉上土堡戰役指揮部。他指著高高的傅家山(屬謝新村轄地)說:“1930 年元月7 日,毛澤東率領紅軍第四軍二縱隊從上杭古田出發,16 日進入寧化地界的泉上傅家山山頂上。當日下著鵝毛大雪,因林深路隘苔又滑,馬又不能騎,毛澤東同紅軍戰士們只能踏著羊腸小道艱難前行。他望著寒風中獵獵作響的紅旗,展望紅軍的革命前途,詩興大發,禁不住哼出了著名的《如夢令·元旦》詞。因戰爭年代里毛澤東的詩稿本失落。想不到1956年8 月的《中學生》雜志上,刊登了謝覺哉《關于紅軍的幾首詞和歌》,最先將這首詩詞披露,詞題為《寧化途中》。聆聽曾支書娓娓的敘說,遙望巍巍的傅家山,我耳際仿佛回響著:“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眼前仿佛浮現出白雪皚皚的山道上緩緩前行的紅軍隊伍。
● 《如夢令元旦》毛澤東銅雕
遐思中,我們來到生爐坊、謝坊、羅坊壩等舊宅參觀,看到舊宅墻上是當年東方軍入閩攻打泉上土堡及楊成武部留下的“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等許多紅軍標語。撫摸著斑剝的標語,耳畔仿佛響起攻打泉上土堡的槍炮聲,眼前中閃現出紅軍戰士沖鋒陷陣、英勇殺敵的高大形象。我們還看到了當年彭德懷總司令在謝新駐扎時挖掘的“紅軍井”等等。
● 謝新村“紅軍井”
沉浸在紅土地上,我心靈得到洗禮,感受到謝新濃濃的紅色文化氣息,心里油然生起對謝新人民的無比敬意。曾支書熱情地對我們說:“我們一起去村民家中看看。”于是,他把我們引進了村東一棟歐式新樓中,見一位年逾古稀的大爺正在看數字電視。我環視他房中設施:節能照明燈、電視機、冰箱、電腦、沼氣灶,自來水水池、茶幾、沙發等生活用品俱全。村民有這樣的居住條件,我感到十分驚訝。于是,我便和大爺拉起了家常。他捋著花白胡子對我說,解放前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加上經常鬧水、旱災,又有沉重的捐稅負擔,老百姓一年到頭勞作還是入不敷出,負債累累。吃的是番薯米糠;穿的是粗布麻衣;住的是茅屋土房;照明只有竹片松脂,甚至有的賣兒賣女,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解放后,謝新村人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謝新村的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收入增加了,腰包鼓起來了,吃講營養健康,穿講舒適時髦,住講新潮氣派,日子真是越過越好。我家這幾年種煙種稻,收入增加了,僅種煙一年收入就達到20000 余元。所以蓋了新房,買了小車,走上了富裕之路。大爺越講越興奮,臉上溢出幸福的微笑。傾聽他真實的敘說,一股幸福的暖流也傳遍我周身。曾支書接著大爺的話題,如數家珍的對我們說:“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謝新老區人民發揚革命傳統,努力把謝新建設成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諧的美麗鄉村。自2012 年‘美麗鄉村’建設啟動以來,我們把發展經濟、農民增收作為第一要務。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整治,建設生態村。著重抓二點:一是抓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采取‘政府補助、部門幫扶、村民自籌、社會資助’的資金投入機制。經多方努力,幾年來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了860 余萬元資金,主要用于村部大樓建設、土地整改、通往組、村道路硬化、水利設施建設等等。二是抓增加村民收入。立足‘農業為主’的村情,率先成立了烤煙生產經濟合作社及瓜蔞專業合作社,大膽創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新模式。除引導村民種煙種稻外,還引導種紫色、紅心地瓜,韓國牛角椒,臺灣甜玉米等經濟作物。開辟了優質水稻、名貴樹種、金銀花等種植基地。這些經濟作物的種植給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努力辦好村機磚廠、煤球加工廠、糧食加工廠,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2018 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2300 元,比上年人均收入增長1599 元。如今的謝新村有286 幢琉璃瓦新房,有80 多戶買上了私家車;大多數村民家用上了彩電、電腦、冰箱、洗衣機、空調、手機、摩托車等。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謝新老區村也越來越富強了起來。”
聽著曾支書的敘述,目睹謝新村嶄新的風貌,撫今追昔,我心潮澎湃。深感謝新村建國70 年的巨變來之不易。經過70 年幾代人的努力和奮斗,從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一躍成為省、市前列的美麗鄉村。如今已建成遠近聞名的三明市首批命名的美麗鄉村和第二批福建省特色旅游觀光名村;福建省生態文化村等。這些成果的取得皆得益于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是謝新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換來的。
走出大爺家,環視四周潔凈寬闊的水泥公路、錯落有致的歐式新房、綠蔭環繞的秀美村莊。回首望見村中一副對聯讓我一亮:“農村村落是我家,農村不比城市差。”這不正是謝新村嶄新變化的真實寫照嗎?流連綠色生態村,浸潤紅色熱土中,今昔對比,我深感謝新老區村建國70 年的嶄新變化,不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祖國的巨變、祖國的偉大!
仰望村部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我看到了謝新老區村更加美麗富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