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其孝 文/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位于福清市龍高半島西北部、距縣城20 公里的江鏡鎮南宵村,是福清市490 多個建制村居(其中103 個老區村)之一,其資源環境與周邊村大體相近,但難能可貴的是:南宵村的先賢們在民主革命時期,便揭竿而起,站在革命斗爭的前沿,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可歌可泣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宵人民聽黨的話,緊跟黨走,勇于打拼,發展經濟;進入新時代,南宵人民的聰明、智慧更加煥發,傾力將家園打造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福建省最美休閑鄉村”“福州市美麗休閑鄉村精品示范村”,成為新時代走前頭、作表率的領頭羊。名聲很響,期盼前往參觀游覽已久,終于有了良機。
2019 年6 月5 日,福州市老促會召開的“革命老區發展史”編纂研討會在江鏡鎮舉行,期間安排與會代表參觀南宵村。當日晴空萬里,我們一行人剛到村口,村黨委書記薛爾輝就熱情地前來迎接。這是一個擁有1.17萬多人以薛氏為主的大村,轄13 個自然村,村黨委有5 個黨支部,黨員220 名。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潔漂亮的村民住宅樓。薛書記一邊帶大家參觀,一邊不停地介紹:為規范農村住宅建設,提升村民居住環境,2008 年起,南宵村開展農村宜居環境建設探索,實施新農村住宅小區建設,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陽光操作。該項目總占地100 多畝,投入資金1.2 億元,分四期近10 年完成。其中單體別墅66 棟,連體別墅65 棟,復式套房2棟,安置宅基地的樓房18 棟。住宅小區本著超前的功能理念,實現了所有纜線下地,達成了“六統一”:統一征地、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外觀、統一標高、統一核算。不僅節約土地,還避免了建房糾紛,解決了1700 名村民建房需求,成為福建省罕見的新農村住宅小區。
● 整潔漂亮的村民住宅樓
在路口,我們遇到了薛大伯,他拎著兩個塑料袋的垃圾,在智能分類垃圾箱前,熟練地刷卡,再將干袋和濕袋垃圾分類投入?!拔覀兇迨歉G宓谝粋€實行垃圾分類的村,垃圾分類已成為村里的‘新時尚’,每日集中清運,確保垃圾不落地。為提高村民積極性,村里還專門發放了積分卡,一定的積分可換取生活用品,還能在村內‘幸福院’就餐?!毖浗榻B說。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臨近村部的“幸福院”,幾十位老人將兩層食堂坐得滿滿當當,志愿者們將精心搭配的飯菜端上餐桌,老人們邊吃邊聊天,不時傳來陣陣爽朗的笑聲?!斑@是福清著力打造的鄉村振興八大工程之一,聚焦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本村是鎮里的試點,60 歲以上老人每天花上7元錢,就能解決一日三餐,90 歲以上老人免費。首家‘幸福院’建在村部,平時每天40 人左右,多時有100 人左右。”薛爾輝說,考慮到南宵村有13 個自然村,今后,村里還將分片開設幾個“幸福院”,實現整村全覆蓋。
走出村本部不遠,我們來到文化底蘊深厚的下和洋自然村。這個村人口少,村子面積也不大,環村游,從頭走到尾不到10 分鐘。但是,該村道路整潔寬敞,美化綠化規范。最重要的是,在鱗次櫛比的民居中,散落著一批歷史悠久、風格迥異的古民居,就像有靈氣的精靈,拖著你的腳步,讓你流連忘返呆上大半天。
先人漂洋過海到異國求生,事業有成后,紛紛回鄉建成具有異域風情的連片古民居,目前保留完好的有12 棟。中科院院士高由禧舊居、下和洋古學堂、六扇厝、紅色革命基地、200 年歷史的基督教堂、清朝乾隆年間建造的高氏古墓……在保存最好的一所完全小學里,現在是“南宵村革命歷史紀念館”,一組組精美的畫框整齊地布置在展廳里,牌匾上的銘文,訴說著1936 年至1938 年間,福清市教育界前輩施孝仁、張端機、張端哲等在學堂中秘密出版紅色書刊,開展地下革命活動的故事。一組群雕中,謄稿者、印刷者、放風者,個個神情專注,密切配合,栩栩如生。他們手中剛出版的革命書刊,仿佛還散發著油墨香。
● 南宵村革命歷史紀念館內的展覽
● 高由禧院士故居
為了延續愛國之情,幫扶病殘黨員、困難黨員,在這處革命者秘密印刷紅色書刊的舊址,設立了“黨員關愛基金”。通過“黨員關愛基金”,提高了黨員之間的凝聚力,并將其延伸至幫扶貧困學生,激勵后輩努力成才。目前,由村里愛心人士捐助的基金已達50多萬元。
參觀高由禧院士故居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南宵村對倡導鄉風文明的執著。高由禧院士是氣象學家,長期從事氣象科學研究,曾經兩次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進行氣象學實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不僅填補了青藏高原氣候科學研究領域的部分空白,而且將高原氣象學研究推進到新的廣度與深度。他非常珍惜人才,通過送出去和在本所學習等方式,培養了近30 名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南宵村決定在高由禧院士故居創辦“高由禧紀念館”,前往蘭州將院士生前寫過的部分文章、用過的物品和獲得的獎章帶回在展廳中展出,以激勵后昆。
我們來到西浦溪休閑步道,沿全長2.6 公里的慢道漫步,微風徐徐,溪水潺潺,一旁的黃金百香果種植基地碩果累累。這里是南宵農業創業園,開心農場、垂釣園、足球場、風箏區等一應俱全?!按謇锃h境好,政策好,村‘兩委’善謀劃、會經營,名氣越來越響,回鄉創業,我們有底氣。”創業園四季果園項目負責人薛立華對大家說。
為讓有限的自然資源最大化集約利用,南宵村將荒地整合,從村民手中集中流轉了1000 畝土地,以每畝年租費950 元租賃給利農集團,建起高標準蔬菜基地,增加村財的同時,不少村民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我們這個超萬人口的大村,僅4000 多畝耕地,如果全村人都呆在家里是養不活的。中央有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我們鼓勵村民發揚敢拼敢闖的精神,大膽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全國各地經營餐館、超市、煤炭、房地產、紡織等事業。村民走出去,迎接挑戰,歷經磨煉,生活富裕了,能為家鄉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下次再來,你們將會有新的驚喜,我們將西浦溪農業園區、下和洋古民居、海仔溫泉串聯起來,一個占地3000 多畝,集農業、休閑、觀光、旅游、養生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將為南宵發展帶來新變化?!闭f著說著,薛書記又把目光投向新的發展藍圖。
游覽參觀回來,感觸頗多。這個村2018年人均純收入2.8 萬元,村財50 多萬元。一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生產生活環境與周邊相似的老區村,憑什么打造出如此出類拔萃的先進典型,細思量,其實原因也明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 西浦溪休閑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