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秀
閩北是福建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被譽為“紅旗不倒”的地區。閩北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南平市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有:武夷山赤石、大安紅色旅游景區,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坑口革命遺址,邵武市中共蘇區閩贛省委舊址、東方縣委舊址,光澤縣大洲國共談判舊址,武夷山市上梅暴動、閩北紅軍中醫院及嵐谷革命舊址。我們必須利用好這些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革命先輩和先烈們留下的紅色基因。
整個南平市已經被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確認為中央蘇區。閩北的各個縣市都保留著許多革命遺(舊)址以及建起了革命史展室、展館或紀念性的標志物等。比如武夷山有: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閩北紅色首府陳列館、新四軍赤石暴動紀念館、上梅暴動革命歷史陳列室、坑口革命歷史陳列館、嵐谷革命歷史陳列室以及張山頭革命烈士陵園等。這些展館、展室或紀念性標志物等向人們傳遞的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透過革命文物、圖片和文字,給參觀者以思想上的啟迪,對其人生觀、價值觀有引領的作用,是架設在閩北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之間的橋梁。
筆者在20 多年的革命史義務解說和研究中體會到,革命史展館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革命文物畢竟不多,參觀者看完后,內心的感觸和認識不是很強,他們很難從單一的內容上找到其思想內涵與魅力。曾經有人對筆者說:“我前兩次來大安,都是自己走走看看,沒有什么感覺,但今天聽了您的講解,發現很有內容,有歷史感,有畫面感,也很受教育。革命歷史如果沒有人講解,自己看,也許很難看懂……”在紅色文化的傳承過程中,需要有人搭建起一座橋梁,而講解員的精彩講解便是溝通紅色文化與人們心靈的橋梁。
走過了閩北的10 個縣市,參觀了大部分的展館或展室,發現設在鄉鎮或村里的展館或展室,時常沒有講解員,甚至大部分的革命史陳列室平時都是大門緊鎖。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及“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開展傳承閩北紅色文化與當代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的過程中,必須盡快發揮各縣市中的鄉村紅色文化展館、展室的作用,敞開大門,讓所有參觀者隨時進得去,有收獲、有感知,并且將配備講解員的費用納入財政預算,讓有情懷的人走上紅色文化講解的崗位,讓閩北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真正走進參觀者的心中,從而轉化成精神力量。
即使無法讓每個踏上紅色之旅的人熱血沸騰,無法震撼他們的靈魂,但也一定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一道痕跡。
許多年前,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的黨員,到閩北紅色首府大安參觀。當筆者看到下車的客人都是中青年(青年偏多)時,無意識地問,他們在來之前,是否知道閩北的紅色根據地。他們說,以前沒有聽說過。根據筆者的經驗,青年多的團隊,革命史講解的難度更大。但出乎意料,在閩北紅色首府陳列館里,他們都很認真地聽講解,場面令人感動。歷史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印證了筆者的理念:紅色之旅是心靈之旅。更令人感動的是,在筆者帶他們參觀完大安的遺址后,導游告訴筆者,客人們被筆者所講述的革命史震撼了,萌發了一個計劃外的活動,老區人民太偉大了,他們也要表達一份內心的感動:讓黨員們自發捐款走訪一位老區“五保戶”。不到3 分鐘就捐款600 元,送到一位常年吃藥的孤寡“五保”老人手中。通過遠道而來的游客在被閩北革命歷史感動后的義舉,筆者看到了紅土地上那許許多多的腳印所折射出來的光芒,看到了當代人內心深處被激發出來的品格與精神,這就是紅土地的魅力,這就是紅色文化與當代人精神世界的撞擊與融合,在認知、理解、傳承與發揚過程中的升華。
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方式各不相同,我們不求每位參觀者記住紅土地上的歷史或者馬上就能得到啟發與教育,講解員的講解、展館(展室)的內容、革命遺(舊)址等只是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曾有人對我說:“在閩北紅色首府陳列館,聽了您的講解后,我對閩北革命史產生了興趣,于是找了一些書來看,現在居然對整個中國革命史都產生了興趣。”還有人對我說:“我第一次參觀的時候,沒有什么感覺,聽不懂;第二次參觀的時候,似乎聽懂了一些,于是把《武夷山革命史》找來看;第三次參觀時,我不僅能聽懂,而且覺得很有感染力和思想內涵。我也喜歡上了武夷山革命史。”因此,只要人們能經常涉足紅土地,或者引起他們對革命史的興趣,最終必定能讓革命的優良傳統植入他們的心中。他們離開紅土地后,在工作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國家,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綻放人生的風采。
無論是閩北的大歷史,還是各個縣市的小歷史,都還有需要去驗證和補充的內容。同樣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回憶錄中,有不同說法,我們要去甄別、驗證,讓答案盡量接近事實。作為紅色文化的后來者與傳承者,我們不僅需要學習史料,還要進行研究,去挖掘遺漏的、忽略的或者是有失誤的歷史。
比如,閩北的第一部無線電臺是怎么來的,曾有資料說是在建陽書坊作戰時繳獲的,但一直查不到相關的記載,找不到有力的證明材料。筆者只知道方志敏率領紅10 軍第二次入閩時,繳獲了兩部電臺,留了一部給閩北,但不能確定,這就是閩北第一部電臺的來源。2019 年,光澤縣文聯的沈少華主席因寫《王文波傳》的需要,在黃瑞興《閩北蘇區無線電隊情況回憶片段》的回憶錄中找到記載:中央蘇維埃政府為了解決同閩北蘇區的聯系,把起義的原國民黨第26 路軍無線電臺調來閩北,隊長是原國民黨26 軍電臺隊長,報務員有些是原26 軍電臺的,有些是中央總臺調來的,機務員都是原26 軍的。后來無線電隊隊長開始培訓閩北蘇區自己的報務員。20 多年了,我終于弄明白了第一部電臺的來歷。
作為紅色文化的宣傳者與傳承者,如果我們能依據史料的記載,走向紅土地,進一步去感受曾經發生在紅土地上的那段歷史,體會老區人民那經久不衰的紅色情懷與純樸民情,并把這一體會與要宣傳的紅色精神結合起來,把它傳遞出去,不僅更有時代感,而且更能引起人們關注。
閩北老區的革命群眾,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構成了閩北革命歷史的底色,他們的后代,依舊在傳承著先輩們的優秀品質,使腳下的紅土地熠熠生輝。
為了收集更多的第一手革命史料和找到對革命史的感覺,筆者走訪了一些革命老區基點村。每到一處,在自我介紹和說出此行的目的后,都得到村民的熱情幫助。在高山村子,他們會用傳統待客的最高禮節來迎接我們,比如給我們端水洗臉,場面讓人感動。另外,他們會用心地向我們講述先輩們代代傳下來的紅色故事,帶我們去看村里的紅色遺跡,為了方便我們拍照,還會熱心地幫忙清理周圍的雜物和雜草。他們純樸、可愛、善良,始終在弘揚著社會正氣,展示著老區人民的紅色情懷。他們用最樸實的方式默默地守護著腳下的土地,守護著那些遺跡,向所有人傳遞著永不磨滅的紅色精神。
我曾經去武夷山大安范畬自然村考察過3 次,村里的老人們都一如既往地熱情地向我們走來,跟我們說著村子里的紅色歷史,哪里是被服廠、硝廠、兵工廠等。在武夷山興田西郊的月積坑,游碧英老人在講述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時,筆者第一次知道:村民住在山上時,有的人會養幾只雞,但只養母雞,不敢養公雞,怕公雞的叫聲會暴露他們的藏身處,把敵人招來。他們一煮完飯就把火熄滅,以防被敵人發現。游擊隊員曾經也住在山上,村民們會教他們如何搭建茅棚等。無論是在范畬村還是在月積坑走訪,老人們都會拿出自家的蜂蜜,給我們泡香甜的蜂蜜水解渴。那種甜是透心的,是紅土地守望者的真心。
筆者在傳遞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把走訪中的感悟結合到歷史的講解中去,更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利用閩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扎扎實實地將其宣傳好、傳承好,讓它轉化為人們的精神力量,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