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瑾 陳析興 文圖
在連城,說起溫坊村,大家熟知的便是項南的故鄉——朋口鎮文坊村(以前叫溫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發生的“溫坊戰斗”,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以來少有的勝戰。除了朋口溫坊,新泉鎮也有一個溫坊村,這個溫坊卻鮮為人知,它坐落在新泉鎮西北部的深山里,離鎮政府所在地近9 公里,全村現有人口僅235 人。這個小山村,是當年我們黨紅色交通線上的重要站點。在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活動的日子里,我們沿著蜿蜒山道,來到村里,探訪紅色交通站遺址,追尋紅色記憶。
新泉鎮溫坊村在新中國成立前屬于長汀縣南陽區管轄。新中國成立后,1957 年,隨南陽區劃歸上杭縣,1961 年劃入連城縣新泉鎮,上世紀90年代才從自然村變成建制村。2010年,村里發生特大洪災,鎮政府在征求村民同意后,將村民安置在距離鎮政府更近的一塊地方。近年來,大部分村民陸續搬遷到造福新村安居樂業。目前,溫坊老村只剩五六戶人家。
● 溫坊村一角
走進村里,滿目青山,房屋滄桑。“這是張氏祠堂,當年福建軍區隨營軍事學校的遺址。”在一座古舊的木屋前,村主任華炎明介紹說。沿著村里小道,我們又來到一座老屋,這是村民張兆民的房子,是當年紅色交通線上的一個聯絡點。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紅軍總部的崢嶸歲月》一書里,記載著作者呂黎平回憶當年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顧問李德,秘密進入蘇區途經連城新泉時的情景:1933年9月下旬的一天,紅三師張參謀長和機要科參謀呂黎平的小戰斗隊和電臺人員,扮成農民來到連城新泉溫坊,就地宿營在溫坊村張氏祠堂這個秘密接頭站。幾天后,張參謀長、呂黎平在溫坊村交通員、接頭戶華崇勝的引導下,到溫坊村附近的另一個秘密聯絡點,與李德聯系上,并將他帶回張氏祠堂隱蔽居住。第二天一早,李德用紗布把頭包扎起來,既裝扮成一個傷號,又不暴露他白種人的相貌,經南嶺往長汀走,晚上趕到蘇區汀州城宿營。第二天下午安全抵達瑞金沙洲壩。
溫坊到上杭南陽僅10 多公里,到長汀涂坊約30 公里,到新泉鎮上10 公里,地理位置重要,山高林密,地處偏僻,便于隱蔽。村里有座山叫圓東子,站在山頂可以環視四周幾十里遠,便于觀察和轉移。作為聯絡點和紅色村莊,溫坊堅持高舉紅旗20年不倒。
在張氏祠堂內一個昏暗小房間的墻壁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如“……紀念五一,反對帝國主義割分中國——福建軍區隨營學校三連宣傳隊”等字樣。在秘密交通站張兆文的老屋里,有兩幅當年紅軍留下的漫畫。
“當年村里到處都是紅軍標語。”村民王長林介紹道,溫坊村民很早就走上革命的道路。1929年,革命先烈羅化成發動了閩西南陽涂坊一帶的農民武裝暴動,村里的有志青年張德才、華紅勝、華桂芳等到南陽與羅化成接頭,向他請教。隨后,他們舉著一面紅旗,拿著一把大刀、一把槍,回到村里,在南陽農民武裝暴動隊的領導下,與臨近的途坑、高屋坑等村聯合成立蘇維埃政府,成立工農武裝赤衛隊。當時村里90%以上的青壯年參加了紅軍、游擊隊和赤衛隊。面對白色恐怖,溫坊人民冒著生命危險,千方百計為活躍在長汀、上杭、連城一帶的紅軍游擊隊提供情報和物資,為游擊隊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我小時候就聽大人講過不少溫坊的革命故事,還到山上挖過幾十斤的子彈殼。”62 歲村民張際彬說。張際彬是曾任紅十二軍第34師團政委張梅江的侄孫。當年福建軍區隨營學校營部機關就設在張氏祠堂,整個山村都是紅旗飄飄,那場面真是熱鬧,迎來一批紅軍,又送走一批。群眾主動為紅軍放哨、挑柴、做鞋、聯絡,后方還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投入軍事化的戰斗生活。據資料記載,這所紅軍學校從1932年5月開始,一直辦到1934年8月。
紅軍長征以后,溫坊村的革命斗爭轉入隱蔽分散的零星活動,在長汀縣工委書記游榮長的帶領下,組織游擊隊、赤衛隊長期進行游擊斗爭。新中國成立時,全村僅剩下60余人。
在村口不遠處的一片山坡上,有一處1961年修建的革命烈士墓和革命烈士紀念亭,一塊刻著烈士名字的光榮匾上記載:張梅江曾任紅十二軍第34師團政委,在湘江戰役中壯烈犧牲;張各林曾任福建省政治保衛局局長;華紅勝曾任赤衛營營長……除了村里的革命烈士名單,還記載隨營學校烈士和紅十九軍保衛蘇區的54名烈士名單。2014年,紀念亭和烈士墓被重修。
● 紅色交通線溫坊聯絡點
據有關資料記載,1933 年3 月,蔣介石發動第四次“圍剿”,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幾千人駐扎在廟前一帶。3 月21 日,其60 師178 旅從新泉向我福建軍區的后方基地南陽發起大舉進攻,而溫坊是敵軍經過之地。探明情況后,由工農紅軍十九軍譚震林軍長領導,時任偵察連連長劉忠直接指揮的原獨立第十師部隊及地方武裝千余人,抄敵后路,埋伏在溫坊村境內的大嶺山上,激戰兩天三夜,發揮嫻熟的山地游擊戰優勢,將178 旅擊潰,此戰被稱為“溫坊大嶺戰斗”。戰斗結束后,犧牲的紅軍戰士就地掩埋。1961年修建革命烈士墓時,當地將收集到的54 具烈士遺骸葬入墓中,石碑上刻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九軍陣亡烈士之墓”。
“每年清明節和中元節,我們都要組織祭掃活動。”村主任華炎明說,雖然現在村民搬遷到外面居住,這里基本上成了空殼村,但是祭奠英烈從未間斷,一到祭掃時間,村民們都會回到這里,就像祭奠自己的祖先一樣,向紅軍烈士們焚香作揖,緬懷追思,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由于年代久遠,革命遺址急需修繕保護,這項工作正在進行中,也希望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華炎明說,希望這些遺址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的人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