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呼和浩特市蒙醫中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多發性硬化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主要表現為平衡失調、認知障礙及肢體無力等,同時具備時間多發性與空間性典型特點,于中年及青年群體中較為常見,其致殘率較高,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而血管周圍間隙則是一種免疫間隙,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血管周圍間隙與多發性硬化存在一定相關性。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多發性硬化患者與健康體檢者進行對比分析,旨在探討血管周圍間隙與多發性硬化的相關性,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多發性硬化患者50 例作為實驗組,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50 例作為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齡為50~80歲,平均為(60.25±8.87)歲;實驗組男性31 例,女性19 例,年齡為50~80 歲,平均為(61.37±7.56)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經相關檢查后,實驗組均符合多發性硬化診斷標準;②實驗組疾病發作期不超過3 個月;③參與研究前4 周內為接受激素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存在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②合并存在偏頭痛情況;③合并存在神經方面或者精神方面疾病。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MRI 檢查,通過超導型MR儀實施頭顱MRI 檢查,對冠狀位的T1WI 序列進行掃描,對矢狀位的T2WI 序列進行掃描,對軸位的Flair 序列進行掃描,以6 mm 作為層厚,對血管周圍間隙情況進行觀察,并準確診斷。由2 名我院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患者血管周圍間隙相關情況進行記錄,并對比后記錄結果,如2 名醫師意見存在差異性則討論排除后再確定
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查,如檢查結果存在以下征象,則可診斷為血管周圍間隙:①檢查結果與穿通血管走形表現出一致性的特點,其邊界清晰可見,同時還呈現為光滑條狀或者點狀,以直徑長度進行判定,如低于3 mm 則為正常,如高于3 mm 則為擴大;②對序列上信號密度進行檢測后,可發現其與CSF 信號密度呈現一致性;③檢查結果顯示不存在增強效應或者占位效應。。
數據納入SPSS 23.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并以(±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統計后,實驗組檢出率為42%(21/50),對照組檢出率為16%(8/50);對比后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檢出率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χ2=16.415,P=0.001)。
經過對比后,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血管周圍間隙數目更多且直徑更大,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血管周圍間隙數目與直徑對比情況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血管周圍間隙數目與直徑對比情況
?
在本次研究的實驗組中,有21 例患者的血管周圍間隙數目、直徑與年齡有關聯性,且呈現為正相關性(r=0.77,r=0.51,P<0.05);在本次研究的對照組中,有8 例患者的血管周圍間隙數目、直徑與年齡有關聯性,且呈現為正相關性(r=0.70,r=0.53,P<0.05)。
近些年來,隨著MRI 影像學技術的發展,醫學從業者對于血管周圍間隙認識度不斷加深,目前血管周圍間隙方面的研究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重點方向。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血管周圍間隙可能屬于多發性硬化一種獨特神經影像學標志[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不同MRI 序列不僅能夠準確區分多發性硬化病灶與血管周圍間隙,還可明確血管周圍間隙具體數目與直徑大小。在本次研究中,健康人群中雖然也存在血管周圍間隙,但多發性硬化患者體內數目明顯更多,且直徑也明顯更大。
血管周圍間隙對腦部淋巴液具有重要意義,是其引流的主要通道[3]。血管周圍間隙形成則主要受到腦內血管間與軟腦膜細胞的影響,其本質上屬于一種潛在性腔隙,主要作用就在于能夠使腦實質與腦血管分開。在對血管周圍間隙的生理功能進行分析后,可發現其生理功能性較多,主要可包括:多種物質轉運、腦內局部免疫調節、對腦血小血管疾病炎癥情況進行反應、認知功能改變、淋巴結引流及預后判定等[4]。
血管周圍間隙也會存在于正常群體內,但如存在一些疾病則其發病率會出現顯著增高情況。多發性硬化屬于一種特異性自身免疫疾病,其以中樞神經系統白質脫髓鞘病變為主要特點[5]。多發性硬化導致血管周圍間隙發生率增加的原因可能為:當多發性硬化出現脫髓鞘情況時,就會進一步導致血管周圍淋巴結出現異常,導致其出現炎癥反應,促使血管周圍間隙形成。當多發性硬化患者體內的T 細胞得到有效激活后,就會發生侵入情況,可直至中樞神經系統,當抗原遞呈細胞也得到有效激活后,就會使其沉積于血管周圍間隙內,最終導致血管周圍間隙的數目增加,使其直徑增大[6]。
目前醫學界對于血管周圍間隙出現異常性擴張的具體原因存在較大爭議,在多發性硬化患者中,其原因可能為:當體內存在炎癥反應時,就容易引發細胞浸潤與水腫情況,進而導致血管周圍間隙擴大,在MRI 檢查中就表現為血管周圍間隙直徑增大[7]。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當機體處于健康狀態時,淋巴細胞能夠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免疫監視作用,且不會形成炎癥反應,但當機體再次受到感染情況時,就能夠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產生血管周圍抗原遞呈細胞,進而引發炎癥反應,最終導致機體血腦屏障受到破壞[8]。
通過研究可發現,實驗組檢出率為42%,對照組檢出率為16%,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檢出率更高;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血管周圍間隙數目更多且直徑更大;兩組患者血管周圍間隙數目、直徑與年齡均呈正相關性。說明血管周圍間隙情況更多見于多發性硬化患者,與健康人群相比,其數量與直徑差異較為明顯,患者年齡越大則數目與直徑越大,兩者具有明顯癥相關性。
綜上所述,相較于正常群體,多發性硬化患者的血管周圍間隙發生率、發生數目及直徑均更高,并且與患者年齡之間呈現密切相關性,年齡越大則發病可能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