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郭彥聰,陳凱
(1.承德醫學院,河北 承德;2.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河北 保定)
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及飲食結構不斷變化,其中對于富含蛋白及嘌呤成分食物攝入量的增加,促使高尿酸血癥(HUA)及痛風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其原因主要為體內嘌呤代謝及尿酸排泄異常。當尿酸鈉在血中濃度過飽和而在腎臟出現沉積,引起炎癥反應及間質纖維化等損害,最終可發展為腎病即痛風性腎病簡稱痛風腎又稱慢性尿酸性腎損害或稱原發性痛風性腎病。據統計痛風患者經尸檢證實有腎臟病變者達100%[1],臨床上僅不足50%。痛風者初有早期腎損害時多無明顯的癥狀及體征,易被忽視從而延誤治療,而腎功能受損又反過來加重高尿酸血癥,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故及早發現并干預高尿酸引起的腎損害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為探討不同劑量非布司他片對痛風性腎病患者早期腎損害的干預作用及降尿酸水平的效果,選取2018 年至2019 年就診于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的60 例痛風性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行不同治療方案干預,并將其治療效果做對比,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至2019 年就診于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的60 例血尿酸偏高的患者,均患有痛風,且存在輕、中度的腎臟損害,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 兩組,每組30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平均年齡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痛風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
納入標準:(1)符合痛風性腎病診斷標準,綜合目前國內外各指南的建議,高尿酸血癥腎病的診斷需要滿足以下兩點:①原發性高尿酸血癥,SUA(男性)>420 μmol/L,SUA(女性)>360 μmol/L(正常飲食2 d 后),除外各種繼發性高尿酸血癥;②存在下列腎損害情況之一:血尿、蛋白尿、腎功能減退或泌尿系結石,并除外其他引起腎損害的因素[3]。(2)入選患者年齡均滿足18~80 歲。(3)完善UA、Cys-C、Uα1-MG 及β2-MG 等相關化驗檢查。
排除標準:(1)既往患有嚴重糖尿病、高血壓、心、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2)備孕、孕婦及哺乳期婦女;(3)正在服用對腎功能及尿免疫六項有明確影響的藥物;(4)停用其他降尿酸藥物時間<1 周;(5)試驗期間合并使用下列藥物的:長期使用NSAIDs、噻嗪類利尿劑、氯沙坦、免疫抑制劑、含嘌呤類藥物、茶堿、糖皮質激素(>10 mg/d)、他汀類降脂藥、ACEI 類降壓藥、長期使用胰島素者[4];(6)非布司他過敏者;(7)各種不能配合規律用藥者。凡符合以上標準之一者需排除。
A 組給予口服非布司他片20 mg/次,1 次/d;B 組給予口服非布司他片40 mg/次,1 次/d。
實驗中使用非布司他為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30081,規格:40 mg×10 s。
檢測并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 A、C y s-c、U α1-M G、β2-MG、尿肌酐尿白蛋白比值(ACR)、尿β2微球蛋白(Uβ2-MG)、肌酐(CREA)等指標。
數據均使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的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用t 檢驗進行分析;不服從正態分布的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表示,差異比較用Wilcoxon 秩和進行分析;前后比較用Wilcoxon 符號秩和檢驗進行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 療 前 后 兩 組 患 者UA、Cys-c、Uα1-MG、β2-MG、ACR、Uβ2-MG、CREA 及誘發痛風發作、肝損害、心血管事件的比較,組內治療前后的比較中,各項化驗檢查結果在治療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A、B 兩組組間相比,降尿酸作用與后者相仿,而降低Cys-c、Uα1-MG、β2-MG、ACR、Uβ2-MG、CREA 等反應腎功能早期受損情況的指標及評估腎功能的常用指標的效果,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誘發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方面,誘發痛風發作、肝損害及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兩組相比,正常劑量組較低劑量組更易誘發痛風發作,且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更高,但肝損害的出現情況無明顯差異,詳見表2、表3、表4。

表2 低劑量組自身前后比較

表3 正常劑量組自身前后比較
表4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表4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注:a:t 檢驗;b:秩和檢驗;c:連續性校正卡方檢驗。
?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群高尿酸血癥患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高尿酸血癥所致的腎損傷也更為常見,隨著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引起血尿素氮的升高,進而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最終約有1/4 的患者會死于由此導致的尿毒癥。因此對于原發性痛風性腎病患者腎損害的早期發現,并給予恰當的治療,將極大地改善患者的預后。
目前K/DIGO 指南已提出推薦通過對腎臟病高危人群進行早期篩查UACR。UACR 與β2-MG 及Cys-C 一樣,被認為是診斷腎臟早期損害的敏感指標。而早期腎損害時,腎小管功能損傷通常在腎小球損傷之前發生,Uα1-MG 是腎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標志性蛋白質,可作為腎損害早期診斷的首選檢測指標。
目前西醫針對本病的治療仍然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和保護腎功能為主,然而部分降尿酸藥物存在的副作用問題也使其臨床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臨床上醫者常給予非布司他(3-[氰基-4 異丁氧基]苯基]-4 甲基-5-噻唑羧酸)進行降尿酸治療,該藥是一種非嘌呤結構的高選擇性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但長期服用仍有可能導致一些副作用,如疲勞、步態障礙、情緒異常等;其次非布司他片價格昂貴,需要長期服用,當患者無力承擔昂貴的治療費用時,很可能會自行減量甚至停藥,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尋找一種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且價錢更為合理的診療方法是當前痛風腎治療研究的新方向。
目前有關低劑量非布司他治療痛風性腎病患者的腎臟保護作用研究尚少,且單一化驗檢查指標評價痛風腎功能損害的準確性不如聯合檢測,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分析就診于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的痛風性腎病病例,了解不同劑量非布司他對痛風性腎病患者Cys-C、α1-MG、β2-MG 的干預作用,從而給臨床用藥提供更多依據。
本研究發現低劑量和正常劑量非布司他片在痛風性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均較常見,通過統計及分析發現,低劑量組和正常劑量組均可達到降尿酸的目的,且均有保護腎臟功能及改善腎臟早期損害的作用。但兩組間比較結果顯示,低劑量組相較于正常劑量組有同樣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對于腎臟的保護作用及對腎臟早期損害的改善方面兩組效果無統計學差異。而在誘發痛風發作及心血管事件方面,正常劑量組比低劑量組的風險性更大。而肝損害的發生情況,兩組入組病人中僅有1 例正常組患者出現肝損害,且在給予保肝等對癥治療后肝功能明顯好轉。
綜上所述,高尿酸血癥腎病起病隱匿,早期不易發現,一旦疾病進展可能導致不可逆性腎損傷,因此原發性痛風性腎病一經明確診斷,即應低嘌呤飲食,適當多飲水,加用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非布司他發揮降尿酸作用的過程中不影響嘌呤代謝過程中的其他酶,能減輕早期腎臟損害及延緩腎臟病變的進一步發展,且其半衰期長,服藥頻次低,而低劑量非布司他用藥劑量相對更小,不良反應更少,患者的經濟負擔更小,耐受性更好。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應多注意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人群對高尿酸血癥的防治意識,并積極控制引起血尿酸上升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