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娜
(山西省沁源縣人民醫院,山西 長治)
腦出血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發生率以及致殘率較高,臨床治療主要予以自由基清除、脫水、對癥支持治療、降顱壓等[1]。甘露醇是治療腦出血的常見藥物,不同部位的腦出血采用不同劑量的甘露醇進行治療,療效也存在差異[2]。我院就不同部位腦出血患者應用不同劑量甘露醇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研究群體為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130 例腦出血患者,且均符合此次研究的納入標準以及排除標準,采用甘露醇治療。依據患者出血情況以及出血部位,分高劑量治療組以及低劑量治療組。高劑量組65 例,男性與女性依次占37 例和28 例,年齡37~77 歲,平均(55.20±0.21)歲,其中腦葉出血占30 例,腦干出血占14 例,基底節區出血占21 例。低劑量組65 例,男性與女性依次占38 例和27 例,年齡36~75 歲,平均(56.12±1.02)歲,其中腦葉出血占32 例,腦干出血占20 例,基底節區出血占13 例。患者知情且自愿參與此次研究,排除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患者。與患者有關的一般資料數據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患者均予以甘露醇治療,依據患者出血部位以及出血情況選擇合適的甘露醇劑量進行治療。一般腦干出血在3 mL以下,腦葉以及基底節出血在20 mL 以下,則予以低劑量甘露醇治療;腦干出血在3 mL 以上,腦葉以及基底節出血在20 mL 以上,則予以高劑量甘露醇治療。低劑量組劑量為250 mL/d,濃度為20%;高劑量組劑量為500 mL/d,濃度為20%。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7 d。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的水腫程度、血腫程度,并應用NIHSS 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分值越低則神經功能越好。
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的發生率。
數據處理均由SPSS 19.0 進行計算,采用χ2以及t 檢驗,計數資料以及計量資料的表示形式依次為率(%)、均數±標準差(±s),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效果數據對比顯示,低劑量組的水腫程度、血腫程度以及神經功能分值優于高劑量組,檢驗數據得出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表1 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
預后情況數據對比顯示,低劑量組65 例患者中,有2 例患者出現急性腎損傷,有2 例患者出現血清電解質紊亂,有3例患者出現滲透壓失衡,共7 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8%;高劑量組65 例患者中,有4 例患者出現急性腎損傷,有5 例患者出現血清電解質紊亂,有6 例患者出現滲透壓失衡,共15 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1%。低劑量組的不良反應率低于高劑量組,檢驗數據得出P<0.05,有統計學意義。
腦出血是神經內科病情較為危重的一項疾病,其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腦出血患者的疾病機理主要表現為顱內壓上升,這也是導致腦出血患者出現死亡的重要因素。對于腦出血的治療,臨床上主要予以降顱內壓,甘露醇是降顱內壓常見藥物,在腦出血治療中應用廣泛。甘露醇屬于高滲透脫水劑,其進入機體后,可提高血漿滲透壓,使眼內壓、顱內壓下降,經腎小球濾過后不容易被腎小球重吸收,從而使滲透壓進一步上升,帶出大量水份,實現脫水。在腦組織缺氧、腦瘤、顱腦外傷引起的水腫以及大面積燒傷引起的水腫患者治療中,均可應用甘露醇進行治療[3-4]。
腦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主要包括基底節出血、腦干出血、腦葉出血等,不同的腦出血患者在臨床上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予以不同劑量的甘露醇治療。甘露醇治療劑量不同也可導致患者臨床療效出現差異[5-6]。依據研究證實,不同部位的腦出血患者在應用不同劑量的甘露醇進行治療后,水腫、血腫均顯著減少,神經功能顯著改善[7]。我院研究得出,治療效果數據對比顯示,低劑量組的水腫程度、血腫程度以及神經功能分值優于高劑量組,檢驗數據得出P<0.05,有統計學意義。可見,低劑量組患者在治療效果方面明顯優于高劑量組。
甘露醇治療腦出血后容易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其中急性腎損傷、血清電解質紊亂以及滲透壓失衡是常見的不良反應。這可能與腎小管滲透壓上升,導致腎小管上皮細胞受損,產生空泡,導致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等所致,患者可出現急性腎衰竭、尿量下降等[8]。同時還可誘發高熱、血栓靜脈炎、皮膚壞死、組織水腫以及排尿困難等。我院研究得出,預后情況數據對比顯示,低劑量組的不良反應率低于高劑量組,檢驗數據得出P<0.05,有統計學意義。可見,相比高劑量組,低劑量組的治療安全性較高。
另外,甘露醇屬于單糖大分子物質,在機體內不會被分解代謝,也不會透過血腦屏障,用藥后可提高血漿中膠體滲透壓。然而甘露醇具有高滲脫水效果,可使腦組織水分向血管回流,且經腎小球排除體外,因此劑量方面需要合理控制,由上述研究可得出,高劑量的甘露醇不良反應相對較多。
綜上所述,對于腦出血患者,應用甘露醇治療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然而臨床上仍需針對不同部位出血患者合理控制甘露醇劑量,保障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