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國
(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蒙醫(yī)中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赤峰)
目前,臨床治療腦血管后遺癥傾向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二者取長補短,發(fā)揮協同藥效[1]。西醫(yī)藥物治療結合中醫(yī)針灸、中藥內服、康復訓練等綜合性治療方案備受大家歡迎,但長時間藥物治療會因耐藥性而使其療效有限[2]。我院對110 例腦血管后遺癥患者對比單純康復手法治療采用通瘀湯加頭針結合康復治療,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2 月至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腦血管后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不同進行平均分組,對照組55 例選擇單純康復手法治療,觀察組55例選擇通瘀湯加頭針結合康復治療,患者年齡40~86 歲,平均(54.8±0.2)歲,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選擇單純康復手法治療,先訓練運動功能,輔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3~5 d 后逐步嘗試主動訓練。一邊訓練一邊向患者說明康復訓練的技巧和要點、對病情康復的重要性。堅持每天30 min。觀察組在上述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應用通瘀湯、頭針治療,1 劑/d,早晚服用。頭針療法:選擇兩側運動區(qū)及足運感區(qū)應用24# 毫針2 寸進行針灸,先刺健側、后刺患側,1 次/d。連續(xù)治療3 個月。
療效判斷:治療后語言、認知、運動能力顯著改善,為顯效;治療后語言、認知及運動功能改善,但精神狀態(tài)不佳,為有效,否則為無效。分別于治療前后應用NIHSS(腦神經缺損)評分量表及Barthel 指數(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進行評價。
①兩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8 9.0 0%、7 2.7 3%,差異顯著(P <0.0 5);見表1。②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1.8±0.6)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Barthel 指數(60.2±2.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
表2 兩組NIHSS 及Barthel 指數變化

表2 兩組NIHSS 及Barthel 指數變化
?
中醫(yī)認為腦血管疾病是因陰陽失調及運化不暢所致,腦血管后遺癥者經絡不暢、血瘀現象明顯,若治療不及時可能出現氣血淤阻,肢體運動功能發(fā)展障礙[3]。中醫(yī)治療腦血管后遺癥以調節(jié)陰陽、調和氣血為主要方法[4]。一般腦血管后遺癥主要包括認知功能障礙、吞咽困難、失語、偏癱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給其生理、心理都造成極大的負擔[5]。康復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有效合理的康復訓練有助于血液循環(huán)、重新構建思維模式、糾正不良生活方式、維持身體生理功能、改善腦功能,從而提高認知、運動、語言能力[6-7]。通瘀湯內服結合針灸治療的原理在于通經舒絡、活血化瘀,促進機體氣血運行暢通和生理功能恢復,能提升康復治療效果[8]。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總體療效更高,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對于腦血管后遺癥患者的臨床治療宜選擇中西醫(yī)結合方案,通瘀湯、頭針結合康復訓練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