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江蘇 徐州)
血標本是指采集患者一小部分血液[1]。血液檢查是診斷嬰幼兒病癥的重要內容,所以標本檢驗的正確性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巨大的影響[2]。而標本檢驗的正確性與血液標本采集的過程和結果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進行血液標本采集的護理人員需要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熟練掌握血液采集技術[3]。通過多年臨床研究,個性化護理既適用于任何一位患者,又可以提高患者治療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出現醫患不和睦的現象[4]。采血護理人員為了找尋最優采血方法,將個性化護理模式應用于血液標本采集中。本文對個性化護理模式在嬰幼兒血標本采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具體如下。
選擇我院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我院的其中70 例嬰幼兒作為觀察對象,將70 例嬰幼兒按照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個性組。對照組35 例,男17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1.23±0.85)歲;個性組35 例,男15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1.85±1.11)歲。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嬰幼兒監護人均了解此研究目的并自愿參與。
在對嬰幼兒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期間,對照組只進行常規采血方法,護理組實施個性化護理模式下的采血方法,具體措施如下。
1.2.1 常規采血
當對照組嬰幼兒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時,護理人員對對照組進行常規采血方法:股靜脈采血方式,采血步驟嚴格按照靜脈采血操作程序,避免采血過程中因為護理人員的操作不當導致本研究結果不嚴謹的現象出現。護理人員觀察并記錄嬰幼兒采血過程和結果等。
1.2.2 個性組采血方法
(1)確認嬰幼兒身份,根據《身份確認制度》,對嬰幼兒的姓名、性別、年齡等信息進行確認;對采血試管進行準備與標記。詢問監護人嬰幼兒是否空腹,在對嬰幼兒進行采血前需要注意:標本質量合格率、首次采血成功率、采血失敗等。護理人員對嬰幼兒使用頸靜脈采血方式進行血液樣本采集。
(2)操作過程。采血護理人員確認嬰幼兒身份、核對試管條形碼信息、凈手消毒。尋求嬰幼兒監護人幫助,使嬰幼兒姿勢正確,將采血部位充分暴露出來,選擇血管,目標清晰,食指觸摸靜脈,判斷靜脈血管的粗細及走向。選擇定位血管后,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消毒面積>5 cm2,以15°穿刺血管,手法穩準,使針頭進入皮膚同時進入血管,避免出現皮膚組織切割和撕拉現象。回血時將雙向采血針另一頭以45°插入標本試管,使血液沿著管壁流入,速度適中,確保血液標本的質量和精確。血液采集4~6 mL,血量足夠后解開止血帶,用棉簽輕壓針口拔針,按壓5 min 左右,待不流血后松開。血液標本采集后需妥當安放至專用血液標本放置盒內并及時運送到標本檢驗部門。
(3)護理人員標準。采血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專業采血知識與技術,具有全面、精確的理性思維,在選擇采血部位時準確并毫不猶豫,遇到采集問題不慌亂,負責、細心且有耐心。在采集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和靜脈采血技術操作程序,撫慰嬰幼兒,與嬰幼兒監護人進行溝通,告知其采血過程中注意事項,使護理人員得到監護人的信任,并使其積極有效地配合護理人員的采血工作。
根據護理人員記錄,計算兩組采血首次成功率。在所有采血完畢后,讓嬰幼兒監護人填寫醫院自擬的采血滿意度問卷,滿分為100 分。滿意:91~100 分;基本滿意:81~90 分;不滿意:≤80 分。本研究中總滿意率=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將70 例嬰幼兒隨機分配,個性組35 例,對照組35 例。個性組的采血首次成功率遠大于對照組(P<0.05)。根據觀察指標對對照組和個性組中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進行數據記錄,分別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在對兩組實驗應用效果分析后顯示,個性組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個性組和對照組療效對比[n(%)]
個性化血樣本采集更加有效與人性化,將護理技術與采血對象自身的病癥和特點相結合,是一種新型的采血模式[5]。嬰幼兒的采血風險性較大,對護理人員的壓力較大[6]。嬰幼兒血管很細,使用常規采血方式容易出現跑針、溶血、凝血等現象[7]。醫護人員在常規采血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尋找更優方法,以提高采血效率,減輕嬰幼兒所受的疼痛,確保血標本的質量[8]。頸靜脈采血操作簡單,位置明顯。當嬰幼兒在哭鬧被制止時,針刺部位十分凸顯、暴露,看準時機進行采血。采血完畢時立即將嬰幼兒抱起,恢復嬰幼兒血液循環,防止出現出血、血腫現象,有助于觀察嬰幼兒病情,同時減少嬰幼兒的哭鬧。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個性化護理模式在嬰幼兒血標本采集中更具有優勢,在常規采血的基礎上增加了個性化護理,可以提高首次成功率,操作簡單易掌握,降低并發癥發病率,更被監護人接受,有了監護人的配合與護理人員技術的保障,使整個采血過程更加安全、有效,同時提高血液標本的質量與精準性。
本研究中,通過觀察記錄與數據分析,個性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個性組首次成功率高達94.3%,并且此研究中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個性化護理模式應用于血液標本采集中可以提高采血首次成功率,以確保血標本的質量,會明顯提高嬰幼兒監護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使采血過程更加高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