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瓊
(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普洱)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最常見的是肺部感染,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傷口進行傳播,其中最主要和最常見的傳染途徑是呼吸道傳播,該疾病通過人型結核分支桿菌感染和破壞淋巴系統,對患者的身體器官造成破壞[1]。本文就肺結核患者實施延續護理的效果及對其遵醫行為、生存質量的影響進行調研和分析,具體如下。
選擇2018 年1 到2019 年1 月到我科接受治療的肺結核200 例患者作為調研對象,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100 例)和觀察組(100 例)。對照組男51 例,女49 例;年齡20~74 歲,平均(46.59±5.25)歲;少量咯血1 例,胸腔積液10 例;觀察組男53 例,女47 例;年齡21~75 歲,平均(47.29±4.24)歲;少量咯血2 例,胸腔積液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做比較。
實施調研時,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進行定期電話訪問、囑咐患者定期到醫院復診、健康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延續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護理:家屬要為患者準備舒適干凈的生活居住環境,保證室內無異味、空氣流通、光照充足、溫度濕度適中,確保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健康的生活習慣和作息習慣[2]。(2)健康知識教育和心理護理:在患者住院期間,醫護人員要告知患者及家屬肺結核的相關知識,并強調遵醫囑的重要性,保證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積極配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以及治療的效果;同時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出現焦慮、害怕等負面心理,醫護人員要經常與患者溝通交流,安撫患者的情緒,提高治療信心。(3)延續護理:①建立健康檔案,在患者出院前,完成患者健康檔案資料,并對患者制定延續護理方案,叮囑患者進行復查[2];②電話訪問,醫護人員每周1~2 次進行電話訪問,了解患者的用藥以及病情變化情況,并鼓勵患者堅持藥物治療[3];③家庭訪問,醫護人員每月1~2 次進行家庭訪問,與患者及家屬面對面進行交流溝通,并對患者進行行為、生活和心理指導,糾正患者的錯誤行為及思想,提高治療效果[4]。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情況:(1)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估表[5]判斷患者的情況,其中包括生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好;(2)遵醫行為,包括按時吃藥、飲食合理、休息充足、定期復診、運動適度、心理狀態良好、忌煙酒,遵醫行為判斷標準[6]:上述情況患者若是全部達到則表示完全遵醫囑;患者若是達到5 條以上則表示部分遵醫囑;患者若是未達到上述要求則表示完全不遵醫囑。總遵醫行為率=(完全遵醫囑+部分遵醫囑)/例數×100%。
采用SPSS 21.0 分析,采用t 檢驗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指標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指標情況對比
?
實施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總遵醫行為率97%明顯高于對照組84%(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半年后遵醫行為情況對比[n(%)]
肺結核是一種常見的肺部感染疾病,隨著國家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大氣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比如北方城市的霧霾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人們通過呼吸道將空氣運輸至人體內,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也會通過呼吸道進入人們的身體內,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導致人體器官病變,提高人們的患病率,大氣污染增加了人們肺部感染的發病率,也使肺結核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全身不適、四肢乏力、身體倦怠、情緒煩躁、心悸發熱是肺結核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人們可根據上述癥狀判斷自已身體是否出現異常情況,肺結核疾病越早發現,越有利于該疾病的治療,降低該疾病的治療難度,提高治愈率[7]。
本文針對延續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遵醫行為、生存質量的影響進行調研和分析,延續護理包括環境護理、健康知識教育與心理護理、建立健康檔案、電話回訪以及家庭回訪,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功能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總遵醫行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說明延續干預對改善肺結核患者的生活質量效果顯著,這與宋如梅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肺結核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采用延續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遵醫囑行為概率,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