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明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臟激動在竇房結以外傳導組織產生或竇房結激動異常,導致心臟搏動的頻率以及節律改變引起[1]。該病在臨床上的罹患率較高,且多作為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合并癥發生,爭取盡早的治療及護理,對于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非常必要。本文中,我院在部分心律失常患者中開展連續性細節護理,護理成效較滿意,現做如下歸納。
以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在我院接受系統檢查及治療的420 例心律失常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患者基線資料均完整,精神狀況良好,且已在研究同意書上簽字;無溝通障礙或意識障礙等問題。以入院時間將患者分配入組,A 組(n=210)男/ 女有108/102 例,年齡38~72 歲,平均為(57.8±6.5)歲;B 組(n=210)男/ 女有110/100 例,年齡39~73 歲,平均為(58.3±5.8)歲。將A、B 組的基線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P>0.05,有可研究性。
A 組予以普通護理,包括引導患者檢查、介紹住院環境、用藥指導及對癥干預等措施。B 組在普通護理下接受連續性細節護理,從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整個階段,護士需要為患者制定一套周密的護理程序,從細節著手,為患者提供服務和指導,包括:①認知方面:患者剛入院時,多數對心律失常缺乏了解,護理時應為患者及家屬系統介紹該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病理機制、診療流程以及最新治療技術等,耐心詢問患者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解答其提出的疑問,同時教會患者自行測定與記錄脈搏,以供醫師參考;指導患者家屬掌握正確的心肺復蘇技巧,以防意外事件的發生[2]。②病情觀察方面:在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整個階段,注意按時監測其各項基礎體征,如測脈搏>1 min,每分鐘心率不足40 次,需即刻告知醫師處理;對血壓<11.87 kPa,脈壓差<3.14 kPa,且有冒冷汗、臉色蒼白、排尿減少等表現者,可能有休克風險,需盡早給予抗休克處理。③溝通方面:應積極與患者交流,建立有效的護患溝通,多鼓勵、安慰患者,并結合患者的不良情緒狀況,給予有針對性的開導,通過交流明確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盡量予以滿足,使患者保持心態平和。④連續性輔導:入院時,熱情接待患者,由門診醫師為患者講述住院治療的作用,并對患者及家屬開展知識宣教,使其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并明確住院期間相關的注意事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引領患者及家屬熟悉醫院環境,同時繼續為其講解有關心律失常的防控知識與日常照護要點;待出院日,再為患者發放與心律失常有關的家庭照護資料手冊,每月固定時間跟蹤隨訪,叮囑患者定期復診,同時注意傾聽患者及家屬的建議或意見,及時進行相應的解答與輔導,以確保健康照護場所變化后護理內容的連續性[3]。
自制治療依從性調查表,設定“很好、較好、一般、較差”4個選項,調查統計患者的治療依從情況。同時以WHO 生存質量簡表(WHO QOL-BREF)為參照,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4]。
將此次研究的計數、計量數據輸入SPSS 20.0 軟件程序中處理,具體通過卡方與t 完成檢驗,分別以(%)(±s)方式表示,P<0.05 說明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A 組與B 組的生活質量各領域評分差異相近,P>0.05,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B 組各領域評分較A 組均顯著改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A、B 組的生活質量評估結果

表1 A、B 組的生活質量評估結果
?
B 組治療依從率與A 組比較顯著提升,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A、B 組的治療依從性調查結果(n, %)
竇房結一般是心臟激動的起源,若心臟激動起源于其他傳導組織,或該部位未形成正常、規律的激動,則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較常見、多發的一種,一旦發生,往往可給患者帶來心悸、胸部憋悶、乏力以及頭暈等各種癥狀,對其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的影響均非常明顯[5]。
連續性細節護理是現代護理學倡導的新型護理策略之一,能夠針對特定疾病與特定患者,實施包括住院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后續出院指導等在內的一系列護理服務。其整個過程由護士主導,由護士負責對患者的綜合評估,并負責制定整套護理計劃,能夠滿足于患者在不同健康照護場所的護理需要[6-8]。此次研究中,我院將該護理策略引入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護理中,主要從患者的認知、心理以及連續性輔導等方面著手干預,結果顯示,B 組經此護理后生活質量各領域評分均有明顯的改善,并且治療依從率達到90.95%,獲得了較A 組更理想的干預成效。
綜上所述,在心律失常患者中開展連續性細節護理,對提升患者的依從性、改善其生活質量均有明顯助益,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