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人民醫院,江蘇 徐州)
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大出血是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具有突發和量大的顯著特點,很容易導致產婦休克甚至死亡,而近年來不斷有研究指出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對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大出血的預防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基于此,本文通過對照實驗分析研究了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大出血產婦的臨床護理措施及護理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在我院產科進行治療的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大出血產婦共80 例,所有產婦均取得醫院倫理管理委員會的批準且均自愿簽署實驗意見書,而后將其隨機分為人數相等的實驗組(n=40)和對照組(n=40)。實驗組產婦的年齡在30~40 歲,平均為(34.6±2.9)歲;孕周在34~43 周,平均為(39.4±1.2)周;初產婦有29 例,經產婦有11 例。對照組產婦的年齡在30~40 歲,平均為(34.7±2.7)歲;孕周在35~43 周,平均為(39.5±1.4)周;初產婦有30例,經產婦有10 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對比結果顯示為P>0.05,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產婦采用綜合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產前護理:向產婦詳細介紹妊娠流程、產后出血的誘導因素及預防保健措施等內容;對存在恐懼不安等心理的產婦進行情緒疏導,幫助產婦做好各項心理準備;指導產婦按要求進行產前檢查,對于有羊水過多、產后出血史以及胎盤前置等情況的產婦要著重加強監護。②產程護理:在第一產程中要密切監視產婦的胎心以及宮縮等臨床指標,根據情況給予適量的鎮靜劑進行輔助;在第二產程中助產士可對產婦的子宮部位進行規律性按摩,同時指導產婦通過正確方法使用腹壓進行分娩;在第三產程中要為產婦放置卡孕栓并持續注射縮宮素,同時仔細檢查胎盤與胎膜是否存在破損現象。③產后護理:在產后24 h 內密切監測產婦的血壓、心率等情況,若出現產后大出血現象則要立即通知主治醫生并對產婦進行給氧與保暖操作;仔細檢查產婦的宮腔內積血及子宮收縮等情況,適當對產婦進行按摩。
①觀察對比兩組產婦的平均出血量和平均止血時間;②觀察兩組產婦的護理效果,顯效表示產婦在護理后1 h 內子宮收縮性顯著增強且產后出血量顯著減少,有效表示產婦在護理后2 h 內達到此效果,無效表示2 h 后產婦的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將平均出血量、止血時間以及總有效率等數據輸入SPSS 18.0 軟件中,對計數資料用(%)表述并用χ2檢驗,對計量資料用(±s)表述并用t 檢驗,若對比顯示P<0.05,則說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產婦的平均出血量和平均止血時間均遠少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結果顯示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平均出血量和止血時間對比

表1 兩組產婦的平均出血量和止血時間對比
?
實驗組中護理效果為顯效和有效的產婦總例數遠多于對照組,對應的護理總有效率也遠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結果顯示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護理效果對比(n, %)
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婦產后大出血的一種最常見因素,主要是指產婦的宮縮情況弱且無力,宮縮持續時間過短且間歇時間過長,進而使產婦的子宮口無法保持正常速度進行擴張,目前臨床上強調針對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大出血產婦除使用宮縮藥物進行治療外,還應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2-3]。綜合護理是以現代醫學理念為基礎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與傳統的常規護理相比其更加強調護理措施的整體性、持續性以及深入性,要求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從不同角度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4]。通過產前護理可以加強對產婦的全程心理支持,有效減少產婦的負面情緒,增加產婦的安全感和依從性,并對高危產婦進行合理篩查,從而使后續護理工作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通過產程護理可以完整掌握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子宮收縮情況,避免出現產程延長或胎兒娩出過快等現象,大大降低產后出血的風險因素;通過產后護理可以增強產婦的止血效果,防止出現持續出血現象,進而減少產婦的分娩痛苦,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5-7]。
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產婦的平均出血量和平均止血時間均遠少于對照組,同時實驗組產婦的護理總有效率遠高于對照組,這說明與常規護理相比,綜合護理對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大出血產婦具有更加顯著的臨床效果,可以有效減少產婦的出血量,縮短產婦的止血時間,進而降低產婦的妊娠風險,保障良好的母嬰結局。這一結果與國內其他專家的研究也是一致的[8]。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對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大出血產婦的臨床護理效果比較顯著,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