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蓀
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為教育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利用網絡途徑嘗試進行探究性學習,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從而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成為廣大教師和教科研人員研究的一個新課題。本文以執教《草船借箭》一課為例,談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
一、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要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和鑒別信息的能力。
21世紀是信息技術融入生活的時代,計算機多媒體進入教學當中后,通過聲音、圖像和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透徹、更加形象,有利于調動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有利于激發創新激情,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創新精神。
二、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的實踐
(一)激發興趣,提高探究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我先讓學生在網上自主探究,主要是讓學生按照各自的需求搜集資料,如相關課文內容、圖片、課件、錄像片段、背景資料等。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來確定。然后,學生把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寫在問題卡上,等下次上課提出來,在小組內共同交流討論。
網上豐富的學習資源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可參與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目的在于擺脫“我講你聽”的束縛,把信息技術的應用從為教師的“教”服務,轉化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服務。
(二)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采取“我講你聽”的注入式教育,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講解知識、技能,但學生并不見得能理解和掌握,往往事倍功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具有形象直觀性、聲像同步性、畫面的動態選擇性和時空的可變性等優勢。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使傳統意義上“書本課堂”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響,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草船借箭》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諸葛亮借箭回來時是順風順水、快速撤離的,我設計了一個用動畫形式展現出來的課件,學生一看到這個課件,就領會了“順風順水”的含義。這樣就比教師口頭解釋詞義要形象、生動得多,學生也容易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動聽的音樂、生動的圖像激發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使知識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全面地掌握知識。
(三)以學立教,發揮主導作用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充分尊重和支持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他們盡可能自主進行探究。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也是一個教學信息不斷傳輸與反饋的有序循環過程,還是一個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合作過程,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匯報交流是進行網絡教學的重要環節,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可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提高。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像“諸葛亮為什么把船一字擺開”這樣的問題,單靠教師講解和學生想象是難以理解的。于是,我指導學生先觀看動畫1:“船一字擺開”,然后再看動畫2:“船縱向擺開”。通過前后對比,再讓學生討論回答,很快,學生就能理解了。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三、信息技術助推合作學習的策略
信息技術給網絡學習帶來了新的空間和生命力,合作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合作創建共同的網頁、合作發表作品、共同收集數據以及討論;學生和教師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時候利用E-mail或討論窗口發表自己的見解,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我利用網絡環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協商學習,圍繞學習主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通過小組協作交流,幫助大部分學生解決了疑難問題。小組討論后,由小組長向全班匯報。集體匯報交流著重體現了學生口頭表達的流暢性和邏輯思維的條理性,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之間還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以此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教師則可通過學生回答問題來檢查其對學習主題的理解,并通過相機點撥的方式指導學生朗讀,檢查教學目標是否完成。
在分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掌握每組同學的學習狀況,適時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另外,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展示和交流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有序開展。一是在學生之間進行明確的分工,使學生在分工合作中有序探究;二是鼓勵學生不斷追問以獲得更深層次的答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三是要求學生說明自己的想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聽取和記錄別人的觀點,取長補短。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