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紅
歷史教學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其理解和應用能力。結合歷史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三點做法。
一是注重多措并舉,強化記憶能力
記憶歷史基礎知識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直觀教學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記憶。在講授《甲骨文》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觀賞一套甲骨文仿制品,加深了學生對“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的認識。三國時馬鈞發明翻車,唐朝時發明新式灌溉工具筒車,教材在其插圖的說明中未提及“筒車功效比翻車大”的原因。我帶領學生到科技館參觀,讓學生實地觀察這些灌溉工具是怎樣把低處的水引到高處農田的。在筒車、翻車的比較中,學生對這兩種灌溉工具有了更多了解,強化了知識記憶。
在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還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把教材組織得先后有序,使講課既能一環緊扣一環,結合鞏固舊知識,又可啟發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到溫故而知新。
二是引導縱橫比較,培養理解能力
比較法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初中生通過比較歷史事件中的異同,可以更精確、更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如講明末李自成起義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時,我引導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的王小波、李順和鐘相、楊幺起義提出的口號并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得出“我國農民起義的斗爭水平在不斷提高”的結論,加強了歷史知識的連貫性。又如講東晉、南宋統治的相似點,可引導學生從兩朝的建立過程、統治范圍、社會經濟等方面考慮,即都是在前朝(西晉、北宋)被少數民族政權滅亡后,由舊王朝內部的皇族即位建立;兩朝都只統治中國東南半壁江山;東晉、南宋時,南方經濟都得到發展;等等。
三是善于相機設疑,提高思維能力
“思源于疑”,思維活動通常是由疑問而產生的,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疑問時,才能閃現出思維的火花。我在講授《王安石變法》時,向學生提問:變法的目的、措施、成效中都有“強兵”內容,而變法背景中除社會矛盾尖銳(引發農民起義)需要“強兵”(統治人民)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需要“強兵”呢?我把《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課中的宋遼、宋夏關系略作介紹,啟發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北宋當時還存在邊患危機。為對外增強防御能力需要強兵,改變“積弱”局面。由此,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在講述宋元三大發明時,學生提出火藥、火藥武器的發明與傳播有什么意義。我先讓學生討論,而后聯系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作補充小結:火藥、火藥武器的使用是兵器史上劃時代進步,使整個作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改變了以往單純靠大刀、長矛、弓箭作戰的局面;火藥、火藥武器傳入歐洲,對幫助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到了積極作用。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