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華
不科學的飲食生活習慣成為引發胃腸疾病的主要因素。近年來,胃腸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患者數量不斷增加。胃潰瘍屬于臨床常見的胃部疾病,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當胃內壁起保護作用的胃黏膜由于某種原因出現損傷時會在該部位形成潰瘍。胃潰瘍的典型癥狀是上腹部疼痛且存在反復或周期性發作,部分患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反酸等癥狀。如果不及時地進行有效地治療和干預,易發生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的并發癥。反復發作、病程持續時間長的胃潰瘍癌變風險較高。因此,胃潰瘍患者進行及時、科學、規范的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提高胃潰瘍治療效果,臨床治療多從去除病因、控制癥狀、促進潰瘍愈合、預防復發和避免并發癥等幾個方面進行。目前胃潰瘍主要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內鏡輔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
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治療胃潰瘍方法。科學研究表明,胃潰瘍的形成與胃酸分泌合成過多,患者胃黏膜受損且修復能力下降,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均有一定的關系。同時患者長期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也會產生胃潰瘍。因而抑制胃酸過多分泌、保護胃黏膜、根除幽門螺桿菌是藥物治療胃潰瘍的“三板斧”。抑制胃酸過多分泌可采用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常用藥物。對于一些治療效果較差的患者也可采用奧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此類藥物抑制胃酸分泌以及控制潰瘍效果更好。
預防和治療胃黏膜損傷可采用鉍劑,此類藥物在酸性溶液中呈膠體狀,覆蓋于潰瘍表面,能夠隔離胃酸對胃黏膜侵入損害。同時也可采用有中和胃酸、緩解疼痛保護胃黏膜的藥物硫糖鋁。臨床上胃潰瘍患者HP(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率為60%以上,所以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明顯降低潰瘍的復發風險。由于抗生素在酸性環境下不能正常發揮抗菌作用,只有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才能使其發揮作用,所以抗幽門螺桿菌感染多采用四聯治療方案:就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一種鉍劑,這樣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一般通過4~8周的藥物規范治療,絕大部分患者可痊愈,大多數患者可停藥。對多次復發的患者,可給予一段時間的維持治療。由于藥物治療胃潰瘍效果好,并發癥發生率低,所以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胃潰瘍的首選方案。
隨著胃鏡技術不斷發展,胃鏡檢查已經成為診斷胃潰瘍的首選方法,通過胃鏡,醫生不僅可以直觀地看到潰瘍病變部位、大小、分期,還可以對潰瘍進行取樣活檢,明確潰瘍的性質,以及通過胃鏡復查潰瘍的愈合情況,評估治療效果。對于胃潰瘍出血的患者,特別是藥物止血效果不好或者出血量較大時,可以在胃鏡下根據病變性質選擇在潰瘍表面局部噴灑醫用生物蛋白膠,在出血部位注射藥物,用熱凝固術、止血鉗夾等方式進行止血,必要時可采用2種以上方式聯合應用,以提高止血成功率。
隨著藥物不斷更新,經過規范、有效的藥物治療,潰瘍愈合率可達到95%左右;部分反復發作的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維持治療也能治愈。胃鏡技術對胃潰瘍并發癥——胃出血也有較好的控制。因此,外科手術治療胃潰瘍在臨床上越來越少。但是,如果存在下列情況,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1)患者接受內科長時間規范治療潰瘍不愈合或治療好轉后,用藥仍復發。(2)消化道大出血或反復出血,經藥物治療、胃鏡及血管介入治療無效。(3)急性胃穿孔。(4)病變部位高度疑似癌變。(5)瘢痕性幽門梗阻,胃鏡治療無效。手術應依據患者術前檢查結果以及術中觀察結果,徹底清除患者病變組織,降低患者術后疾病復發率。
在臨床上,醫生對于胃潰瘍的治療是選擇藥物治療、胃鏡輔助治療,還是外科手術治療,必須根據患者的病情作出合理的選擇,并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
(作者單位: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回龍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