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編輯部

十年磨一劍,自2010 年創刊以來,本刊始終堅持反腐倡廉專業雜志的定位,以“弘揚廉潔文化,鞭笞腐敗現象,凈化心靈家園,引導清廉人生”為宗旨,以“讓廉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為目標,緊扣“廉潔”主旋律,堅守“反腐”主陣地,為黨的反腐事業吶喊鼓勁。
創刊十年,本刊始終緊跟黨中央的反腐步伐,黨中央的反腐敗斗爭推進到哪里,《清風》的宣傳報道就跟進到哪里。雜志先后獲得全國紀檢監察優秀期刊、湖南省“雙十佳”期刊、湖湘優秀出版物等榮譽,成為中國廉潔文化宣傳教育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傳播實踐中,本刊十分重視思想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這集中體現在“案例”欄目。十年來,本刊通過數百起鮮活生動的真實案例,以“接地氣”的方式講述黨的反腐故事,記錄黨的反腐征程,不斷給黨政干部敲響反腐倡廉的警鐘,助其牢筑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是我們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鐵腕反腐,以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勇氣,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不斷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推向更深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反腐成果。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衡量反腐敗工作成果的一個直觀標準,就是省部級及以上高官落馬的數量。“大老虎”的落馬,最能體現黨的反腐決心,警示教育意義也往往更加深刻。為此,本刊自創刊起就十分重視高官貪腐案件的報道傳播,揭露了一大批落馬省部級高官的貪腐內幕,例如:山東省原副省長黃勝(2013 年第7 期《副省長黃勝的蛻變》)、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李達球(2014 年第4 期《“低調正派”的副省級貪官》)、湖北省原副省長郭有明(2014 年第7期《問題副省長的“權力自信”》)、內蒙古自治區統戰部原部長王素毅(2014 年第8 期《副部級貪官的權力經濟學》)、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2015 年第5 期《石頭瘋狂人更狂》)、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2015 年第6 期和第7 期《季建業落馬始末》)等。
2014 年12 月10 日,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受賄案進行公開宣判,以受賄罪判處其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劉鐵男由副部級高官墮落成罪犯,除自身原因外,還有深刻的社會因素,特別和其子劉德成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本刊從2015 年第2 期開始,以《劉鐵男父子的罪與罰》為題,連載3 期,通過劉鐵男父子在秦城監獄中的口供筆錄、其他涉案人員的證言證詞,獨家揭露劉鐵男貪腐案中鮮為人知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檢察院原副檢察長、全國模范檢察官方工同志曾主辦成克杰案、李紀周案等聞名全國的重大案件,他通過本刊披露了許多親身辦案經歷,刊發稿件包括《李紀周案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2012 年第5 期)、《王寶森陳希同案的導火索》(2013 年第3 期)、《回看成克杰案》(2013 年第5 期)、《劉國修貪腐案警鐘仍鳴》(2013年第8 期)等。
在上述案件中,劉國修案的知名度或許不是最高的,但方工在文中講述了他親眼所見的劉國修被執行死刑的場景,讀來十分震撼:“劉國修被刑車押解到刑場后,就已經癱坐一團無法行走,由兩名武警戰士把他從車上架下來,并拖架到指定位置。劉國修的身體已經不受支配,在那里跪不住,幾乎是趴著被執刑的。”寥寥數語,百姓稱快,貪官膽寒。
除官居高位的“老虎”外,基層“蒼蠅”的危害同樣不容小覷。比起“老虎”,“蒼蠅”數量更龐大,而且是直接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他們貪贓枉法的行為直接損害群眾的切身利益,極易在群眾中造成惡劣影響,直接損壞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它損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
群眾對于身邊的貪污腐敗行為深惡痛絕,而那些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案件,自然也是本刊關注報道的重點。見刊的案例主要有2011 年第11 期《追捕社保“碩鼠”》、2012 年第9 期《“雙面村官”的詐騙不歸路》、2014 年第11 期《他比“許三多”更貪》、2015 年第7 期《車管所的一群“蒼蠅”》、2016 年第7 期《小職員變身“闊太太”》、2017 年第9期《“清水衙門”里的濁流》、2018 年第4 期《不愿升遷的“小官巨貪”》、2019 年第2 期《6 億:“小官巨貪”新紀錄》、2019 年第3 期《職務不高手段“高”》等。
這些案例從不同側面揭示群眾身邊的腐敗,深受讀者好評。而實際上,在梳理這些“蒼蠅”腐敗案例時,我們也不難發現,有些“蒼蠅”雖然職務不高,但是腐敗的程度卻足以令“大老虎”汗顏,甚至有不少基層官員的涉案金額超過了億元,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原黨委委員、副局長張新就是典型代表。
2014 年9 月16 日,張 新 一審被判死緩。杭州市檢察院公訴人介紹,張新是在杭州市原副市長許邁永落馬后,又一名因“房”落馬的杭州官員。不同的是,許邁永官至正廳級,而張新不過是區區正處級干部,然而,從涉案規模來看,被人戲稱為“張三豐”的張新卻絲毫不比“錢多、房多、女人多”的“許三多”遜色。經查,張新收受的房子、車子和現金折合人民幣超過1.24 億元,此外還貪污1053萬元,加上濫用職權造成的8900萬元損失,涉案金額超過2 億元!2014 年第11 期,本刊以《他比“許三多”更貪》為題,深挖張新貪腐細節,揭露其腐化墮落的“心路歷程”,一方面為基層干部敲響警鐘,另一方面也讓群眾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我們黨“打虎拍蠅”的決心。
除了案例警示,本刊還推出專題策劃(2015 年第7 期),全面深入地探討了基層腐敗的現狀、成因等,并請來中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紀檢監察員閆群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等反腐專家為“滅蠅”開“藥方”。
隨著反腐的縱深發展,除黨政機關外,在醫療、教育、金融、交通等領域,也查處了不少大案要案、窩案串案,揪出了不少“蛀蟲”。
2012 年3—5 月,全國各地紛紛開展了社會保障資金審計行動,云南怒江州的“六庫王和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專科醫院”被審計出騙取醫療保險統籌基金117 萬元。正是這起看似不起眼的騙保案,卻揭開了一系列腐敗案件的“蓋子”。此后,辦案人員順藤摸瓜,揪出了怒江州醫療衛生系統的大批貪腐官員,經過偵查、起訴、審理了一系列 程 序,2013 年5 月10 日,怒江州社保局原局長木培龍被判處有期徒刑10 年;2013 年8 月13 日,怒江州人民醫院原院長楊福堂被判處有期徒刑13 年;2013 年12 月,怒江州衛生局原局長普永恒被判處有期徒刑8 年;2013 年6 月7 日,曾任怒江州中醫院院長、后升任副州長的和新民(女)因涉嫌收受巨額賄賂被正式批準逮捕……
本刊在2014 年第12 期推出重磅報道《怒江醫衛系統窩案現形記》,詳細披露了這起發生在醫療衛生系統的觸目驚心的腐敗窩案。除此之外,本刊刊發的醫療衛生領域的貪腐案例還有2016 年第2 期《醫療界的“虎蠅”》、2019 年第8 期《外科醫生的“變臉術”》、2019 年第10 期《醫院院長身染“貪腐病”》等。
金融領域是腐敗重災區,黨中央金融反腐也是動作頻頻,本刊關于這方面的案例主要有2010 年第7 期《銀行經理“搶”銀行》、2011 年第7 期《銀行董事長10億元炒股拷問金融監管》、2012年第2 期《銀行巨貪“地道隱居”的恥辱逃亡路》、2019 年第8 期《證監會女處長“跌停”》《銀行“元老”涉案6 億》等。
有權力的地方就容易滋生腐敗,教育領域同樣未能幸免,本刊關于這方面的稿件也十分豐富,例如:2012 年第6 期《“學術明星”的墮落路線圖》、2014 年第2 期《隕落的“學術達人”》、2016年第5 期《名利遮眼的“大學之父”》、2017 年第8 期《“膽大校長”企圖擺平紀委》、2017 年第11 期《“教育蛀蟲”三人行》、2018 年第8 期《大學校長的“小算盤”》、2018 年第11 期《如此“全國教育模范”》等。
此外,2010 年第5 期《的哥名片揪出海口原交通局長》、2018年第10 期《交通局長見不得人的“財路”》、2019 年第8 期《公路運輸局長“翻車”》、2019 年第10 期《軌道交通公司處長“越軌”記》等稿件則主要聚集交通領域的腐敗,交通領域腐敗的典型特征在上述案例中得以充分體現。
國企腐敗禍國泱民,廣大民眾詬病已久。本刊2010 年第9 期《上海國企老總“拆大家補小家”的游戲》、2011 年第3 期《國企董事長在“改制盛宴”下的蛻變》、2014 年第2 期《移動“二管家”織“網”記》、2017 年第9 期《央企高管迷陷“錢色門”》、2018年第2 期《轟然倒下的“一汽之子”》、2018 年第3 期《巡視組“刷落”武鋼巨蠹》等稿件,則有力地表明了國企反腐的堅定決心,充分說明黨中央強力反腐,做到了“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近年來,黨中央反腐成效顯著,過去肆無忌憚的貪腐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清正廉潔的官場風氣越來越盛。然而,一些“腐敗新變種”仍需警惕,比如,利用影響力受賄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治。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領導干部手中有了權,他的親屬、好友、情人、秘書乃至司機等“身邊人”也都成了行賄者巴結討好的“香餑餑”,由此形成一張盤根錯節的“貪腐利益網”。本刊2015年第10 期《情婦傍權也瘋狂》、2015 年第12 期《貪官身邊的“三員”司機》、2018 年第3 期《高官哥哥與農民妹妹共受賄》、2018年第11 期《狐假虎威,母子均獲刑》等案例,揭示的就是此類問題。
不過,這種“貪腐利益網”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隨著官員的落馬,“身邊人”也難以獨善其身。《狐假虎威,母子均獲刑》一文中,張慧明、解慶陽母子利用張慧明姐姐、北京市文資辦原黨委書記張慧光的影響力,大肆受賄上百萬。后來,張慧光貪腐案東窗事發,張慧明、解慶陽母子也隨之被查,最終均被認定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雙雙獲刑入獄,原本的小康之家就此破碎,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除了常見的腐敗情形,許多常被人忽視的“隱性腐敗”也是本刊長期關注的重點。比如,在行受賄犯罪中,人們通常關注的都是行受賄的雙方,而本刊很早就注意到行受賄“中間人”現象。許多專業的貪腐“中間人”,往往長袖善舞、人脈廣大,既靠近位高權重之官,又拉攏家財萬貫之商,故而能夠在權力與資本之間游刃有余,不僅是橋梁紐帶,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加劇了腐敗,其危害程度較之行受賄本身有過之而無不及。本刊2011 年第7期《官場掮客師東兵》、2015 年第9 期《“國師”曹永正的江湖騙術》都一針見血地點出了此類腐敗的危害。
再比如,“報銷腐敗”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腐敗現象,有的領導干部是“一切皆可報銷”,甚至買包衛生巾都要予以報銷,生活成本幾乎為零。但這種腐敗的隱蔽性很強,所以也很少引起人們的重視。
2015 年 第11 期,本刊刊發《“報銷”仕途的政法委書記》一文,揭秘河南省周口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朱家臣的“發票腐敗”。經查,朱家臣通過報銷發票的方式,先后向91 人索取賄賂400 多萬元。朱家臣報銷發票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他“票不離手”——下基層檢查工作遞發票,吃飯給人塞發票,外地出差買發票。他平均三天就報銷一次發票,以至于很多干部怕他來報銷發票,都躲著不敢見他。朱家臣落馬后,工作人員搜查他的辦公室時,還發現了幾張他填寫的尚未來得及報銷的假發票。一個堂堂副廳級的政法委書記,竟然混到了被人在背后罵“不要臉”的地步,實在是既可恨又可憐。最終,朱家臣獲刑18 年,親手“報銷”了自己的事業與人生,教訓深刻,發人深思。
此外,2010 年第6 期《京城女稅官的“借款”煙幕》、2018年第4 期《雅好其表,貪腐其實——江蘇三位“雅好”貪官落馬記》、2018 年第7 期《“饋贈”狡辯》、2019 年第7 期《“拒賄”假象下的貪婪》等案例,都是對貪官“創新手段”的揭露,上述案例報道通過拆解貪官的“套路”,剝離看似符合情理的“外衣”,揭露腐敗的本質,讓貪腐官員的“小心思”“小伎倆”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