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正英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初期階段,小學階段是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伴隨孩子整個成長生涯。常言道,“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言行、品德以及行為習慣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家庭教育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一項重要工程。家庭教育在育才方面的啟蒙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小學生能否健康成長,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現在隨著經濟和科學的發展,部分家庭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家庭教育中也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小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第一,缺乏對教育的思想認識,過分依賴學校教育。目前家長在認識家庭教育方面還有所欠缺,認為只要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即可,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自己完全不用操心。當學校需要家長配合出面管理時,甚至有家長說“我一天在外工作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來學校,老師多多操心好了”或者“孩子在學校讀書家長出錢學校出力,還要家長管理?”這種思想理念制約著學校對學生管理教育的進展,更是讓家庭教育的地位日趨漸微。
第二,缺乏良好的家庭環境。此類現象在留守家庭中最為常見。父母在外務工,長年累月不回家,對孩子的管理更是全權交給了祖輩或者其他代理人,這些人群一般年齡過大、文化水平不高等,既缺乏管理精力、管理藝術,也會疏忽管理。有的管理者甚至只是形式上管理,缺乏責任心,造成管理盲區,導致學生逃課、上網,有的甚至會逐步演變成打架斗毆、賭博、偷竊、吸毒等惡劣行為。例如,海口市一名10 歲小學生向另一名低齡小學生勒索敲詐;海口市秀英小區陳先生的14 歲兒子受吸毒人員控制被教唆偷竊,從一名在校學生變成了小偷,后與吸毒人員廝混不再回家。這一例例,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源于思想教育的不足,加上家庭管理的不善,讓本來乖巧的孩子變成社會的蛀蟲。還有家庭各種電子設備層出不窮,不注意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小學生的生活充滿了電視、游戲機,孩子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中,無法正常體會現實世界中活動的樂趣,孩子的生活缺少書籍,缺乏想象力。另外,一些家長自身毫無約束的言論,看電影、打麻將等行為,讓孩子耳濡目染,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第三,缺乏親情,造成孩子心理感情的缺失。父母在外工作,缺少與孩子的溝通和對孩子的關懷,造成不少孩子性格孤僻、自卑、過于敏感,甚至出現仇視心理。一些父母因為經濟條件較寬裕,想補償孩子,在物質上一味滿足孩子,讓孩子變得虛榮、過分自負、盲目交友,缺乏自控力和理財能力,造成孩子在學習上怕苦怕難、不思進取、自由散漫、懶惰貪玩,在生活中缺乏熱情和愛心,不尊重人等。這些對孩子負面影響極大,也影響了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比如電視節目《變形記》中就有一位張姓孩子,因為父母在外工作,缺少成長的陪伴,只知道用物質來補償,導致孩子不尊重父母、盲目交友,最后變得十分叛逆。
第四,缺乏多元的教育方式,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家長過分注重孩子的學習分數。在家長眼中,分數就代表了一切,忽視了優良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分數”成了判定學生好壞的標準,成了父母眼中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分界線。因為家長注重分數,導致孩子一門心思學習,出現“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場面。一些課外集體活動比如春游、夏令營、旅游等的缺失,讓孩子缺少基本的戶外常識。更有甚者,家長包辦了孩子的洗衣、吃飯等,過度的關心和照顧,讓孩子無法獨立做人、獨立解決生活問題,讓孩子缺乏生活經驗和鍛煉自己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發展自由的個性。
另外,還有一些父母嚴格管理,不顧孩子的自尊,隨意打罵孩子,不與孩子進行溝通,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規則,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長此以往,孩子變得冷漠、自閉、懦弱、膽小,沒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模仿父母,對他人也充滿敵意。以上的家庭教育出現的問題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庭教育要講究方法策略。
第一,實施正確的思想教育,做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教育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協調和配合。學校應建立家庭活動教育的實踐活動,通過對家長普及教育知識,加大對家長的培訓投入,讓家長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推動家庭教育的發展。家長也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育活動,落實家庭教育的互動實踐,總結經驗,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使家庭教育實現知識性、教育性、科學性、實用性的統一。
第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應強化家長的責任感,端正教育態度和改良教育方式。在愛護孩子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引導:嚴格要求孩子,但不過分管理,給孩子一定的處理空間;多與孩子溝通,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家庭環境復雜多樣,孩子會受到種種影響,其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時是有利、積極的,有時是不利、消極的。家長需要規范自己的言行,不給孩子樹立錯誤的榜樣,不把自己的錯誤行為毫無顧忌地展露在孩子面前。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了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三次遷家,最終讓孟軻在良好的環境下學有所成,成為一代學者。家長也要注意文化氛圍的營造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要改變傳統觀念,形成現代家庭教育思想。父母對孩子的民主寬松以及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
第三,注重感情的培養,從物質補償轉變成心理健康培養。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電子產品也越來越普遍。從一面不見到兩天一個電話,從一周一個電話到一周一個視頻通話,這些都是拉進父母與孩子距離的方式。從關心孩子飲食到關心孩子情緒,是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溝通上的發展和轉變。在交談中了解孩子,可以全面培養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健全孩子心理的發展。另外,一些獨生子女因為受到溺愛,且物質生活優渥,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對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勤儉節約,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告知孩子父母給予的物質生活是得來不易的。孩子的金錢觀是從父母的身邊學習來的,而金錢觀與人生觀相互緊密聯系,故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同時,注重孩子心理健康,是對孩子涉世立身的保障,對將來孩子在社會上事業能否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孩子成為今后國家棟梁的基礎條件。
第四,轉變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不可貫徹單一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也不能過于激進。家長要學會和孩子溝通,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要科學地引導孩子做事;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在適當的學習中給予孩子起碼的休息、娛樂時間;要恰當地給孩子一定的秘密空間,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的隱私;要多多鼓勵孩子,讓孩子面對困難時能迎面而上,在解決困難時也會充滿信心,富有干勁;要允許孩子犯錯,給予一定的寬容度,并給他們提供改正錯誤的機會,不能對孩子動輒打罵、體罰等。同時,父母的言行舉動會對孩子的思想、性格、品德、作風產生深遠的影響,故父母要以身作則。在家庭環境中,家長處于領導地位,往往起主導作用,這種關系讓孩子依賴父母,這是家庭教育的優勢。這樣的優勢能否正常發揮就要看父母自身素質的高低,如果家長的素養不夠高,那么家庭教育的優勢就不能發揮出來。因此,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給孩子做出正確的表率,讓孩子受到良好品德氛圍的熏陶,把理性的教育和親情的滋潤以及優秀文化的熏陶融合一體,指導孩子去樹立自己的人格和獨立意識。
縱觀現在家庭教育出現的問題,只有少數家庭能跳脫傳統的教育方式,大多數家庭還需要不斷地做出不同的轉變。家庭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關注,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和科學的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僅靠學校的一方之力,還要靠家庭的后援之力。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相互作用,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在目標上統一,在行為上合力,使小學生在全面受到教育的同時健康快樂地成長。雖然不能立刻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但是只要結合社會、學校和教師的力量,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通過不斷完善的教育體制,利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和更新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就能達到實效。